摘要:那天晚上,易中天在直播间里笑着摆手:“这是核武器,不能剧透。 ”屏幕前21万人瞬间安静,没人刷弹幕,没人催商品链接,仿佛时间凝固了。 可十分钟后,董宇辉转身切换到带货模式,哑着嗓子喊“来看这套床品”,2万套瞬间秒空。 粉丝留言:“不是真想买,是怕他太累还硬撑。
那天晚上,易中天在直播间里笑着摆手:“这是核武器,不能剧透。 ”屏幕前21万人瞬间安静,没人刷弹幕,没人催商品链接,仿佛时间凝固了。 可十分钟后,董宇辉转身切换到带货模式,哑着嗓子喊“来看这套床品”,2万套瞬间秒空。 粉丝留言:“不是真想买,是怕他太累还硬撑。 ”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场景,如今在董宇辉直播间已成常态。 一边是深度的文化对谈,一边是高效的商业转化,两种看似矛盾的元素被他拧在一起。 但最近,这位“知识带货”顶流开始画风突变——他学会了其他主播的“砍价表演”。
一、从“羽扇纶巾”到“砍价剧本”:一场直播的两种节奏
“这安装费不合理! 你要这样,我不讲了! ”2025年5月的一场直播中,董宇辉因为品牌方要收200元电视安装费,当场摊手叫停。 镜头前,他和商家你来我往博弈几分钟,最终对方妥协:“免费安装! ”弹幕瞬间刷屏:“宇辉真心为我们着想! ”
这类“谈判戏码”在过去几个月频繁出现。 卖空调时,品牌方突然降价,董宇辉要求“直接补差价”;推销冰箱时,他硬是把压缩机保修期从三年谈到十年。 粉丝把这些片段剪成“名场面”,在社交平台疯传。 可业内人士悄悄揭底:这些砍价环节多半是预设剧本,价格和条款早签好了。
反差感太强烈了。三年前,董宇辉靠“阿拉斯加的鳕鱼”和“南太平洋的海鸥”出圈,直播间里讲诗词历史,如今却演起了砍价剧情。 有观众吐槽:“文化人设崩了! ”但数据很真实:一场“剧本杀”式直播能卖1.67亿元,观看量破1854万人次。
二、知识带货的困局:读错字、讲错史,文化主播的翻车危机
董宇辉不是没坚持过“阳春白雪”。 但知识输出成本太高了——他曾把“羽扇纶巾”的“纶”读成“lun”,介绍居里夫人时误称她发现了铀元素,甚至把《水调歌头》的句子背反。 每次翻车都引发群嘲:“假文化人露馅了! ”
更现实的是,知识内容叫好不叫座。 罗永浩早说过:“直播间40%的人进来直接下单,根本不听讲解。 ”董宇辉自己也承认:“想表达的东西越来越少。 ” 一次讲三国历史的直播,虽然在线21万人,但主要卖书和电影票;而一场砍价戏码,床品秒空,销售额冲上全站第六。
三、转型背后的两难:要流量还是要调性?
董宇辉的团队如今把直播分成三块:“阅山河”做文旅,“破万卷”搞文化访谈,“爱生活”专注带货。 其中“爱生活”板块明显减少了知识含量,增加了互动和剧情。
比如卖蚕丝床单时,网友吐槽“怕丈夫脚后跟挂丝”,董宇辉接梗:“你俩贫富差距太大,给他也提升下! ”卖海鲜时,他直接在大连棒槌岛直播,现场展示打捞过程。 这种“接地气”的策略,反而让粉丝更买账:“他真实,有人间烟火气。 ”
但争议随之而来。 有人质疑谈判戏是“套路营销”,有人翻出旧账:2025年3月,他直播间卖的虾仁被曝保水剂超标,化冻后严重缩水。 尽管品牌方承诺“退一赔三”,但信任危机难消。
四、文旅联动与粉丝经济:从卖货到卖城市
董宇辉的影响力早已超出直播间。 他宣布去大连做海鲜专场,黑河、长春、安徽等地文旅部门纷纷互动,被网友调侃“各地文旅在抢人”。 团队与长春合作拍城市宣传片,联名设计包包,一条片子制作成本几十万。
“与辉同行阅山河”栏目已走过15个省级行政区,吸引11亿人次观看,带动销售超25亿元。 粉丝数突破3200万,但董宇辉说:“数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持续提供价值。 ”
来源:晓玉侃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