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的影像、基因、生活方式与随访数据被喂给拥有20亿参数的Delphi-2M健康大模型时,它不仅在“猜”你会得什么病,而是在10年尺度内对1200种慢性病的风险给出平均AUC 0.76的预测——这比多数三甲医院门诊的初诊准确率
【导语】
当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的影像、基因、生活方式与随访数据被喂给拥有20亿参数的Delphi-2M健康大模型时,它不仅在“猜”你会得什么病,而是在10年尺度内对1200种慢性病的风险给出平均AUC 0.76的预测——这比多数三甲医院门诊的初诊准确率还要高。我们熟悉的两千年前《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终于走出格言,进入可计算、可干预、可闭环的AI时代。本文基于2023-2025年发表的12项多中心研究,系统梳理:
① 一级预防为何长期“叫好不叫座”;② 多模态大模型如何把“未病”变成“可计算对象”;③ 个人健康代理(PHA)与器官时钟如何形成数字孪生;④ 从长寿诊所到社区网格的实施路线图;⑤ 数据治理、算法偏见与伦理挑战;⑥ 未来5年的产业与政策展望。
一、一级预防的“三低困境”:低精准、低依从、低回报
1.1 低精准
传统风险模型(Framingham、SCORE)仅纳入年龄、性别、血压、血脂等6-10个变量,对个体10年事件的预测AUC普遍<0.70,在亚裔人群甚至<0.65。
1.2 低依从
美国CDC数据显示,即便已知高危,能坚持生活方式干预>12个月者不足20%;中国“三减三健”调查亦显示,低盐饮食依从性仅15.4%。
1.3 低回报
预防收益滞后10-20年,与当下医保支付“当年结余”逻辑错配,导致支付方、服务方、患者三方均缺乏经济动机。
二、AI破局:把“未病”变成“可计算对象”
2.1 数据海啸
2.2 模型范式升级2024年发布的Delphi-2M:20亿参数、跨模态Transformer,输入任意组合(基因+MRI+文本+时序wearable),输出1200种疾病10年风险;中国“伏羲未病大模型”:纳入中医舌象、脉诊波形,对代谢综合征预测AUC 0.81,超越国际主流模型。
2.3 可解释性突破基于注意力热图,模型可指出“冠脉风险46%归因于rs1333049-C allele + 颈动脉壁厚度0.8 mm + 夜间平均心率68 bpm”,使干预靶点从“模糊高危”变为“分子-影像-行为”三维坐标。
三、个人健康代理(PHA):把医院装进手机
3.1 架构
3.2 效能2025年JAMA报道的随机对照试验(n=2046):PHA组12个月后,每日步数↑4200步,蔬菜摄入↑1.8份,SBP↓6.3 mmHg,用户目标实现率80%,显著高于常规App(34%)。
3.3 数字孪生
PHA为每个用户构建“器官时钟”:表观遗传时钟:甲基化7-CpG面板,误差±1.2岁;免疫时钟:SASP因子+T细胞衰竭比例;肾脏时钟:尿KIM-1+β2微球蛋白连续轨迹。
当肝脏时钟比身份证年龄老10岁时,系统优先推送“间歇性禁食+护肝营养素”干预包,并动态校准。
四、生物标志物革命:从“单点”到“连续分子电影”
4.1 连续蛋白监测
4.2 表观遗传“器官时钟”肝脏:PARN、EPHX1甲基化水平;心脏:HAND2、TBX5甲基化;肾脏:UMOD、CLOCK甲基化。
4.3 实时炎症雷达可吸收微针贴片每10分钟测定间质液IL-6、CRP,蓝牙传输至手机,当IL-6>50 pg/mL时触发“抗炎饮食”推送。
五、实施路线图:从长寿诊所到社区网格
5.1 长寿诊所(Longevity Clinic)
5.2 企业职场与商业保险共建“未病险”:员工每日步数≥8000,保费折扣15%;将PHA接入OA系统,午休20分钟VR冥想,HRV实时反馈。
5.3 社区网格政府购买服务:AI语音机器人每季度给60岁以上居民打电话,完成语音健康问卷+抑郁筛查;发现高危个体,自动转介至社区医院,纳入家庭医生签约管理。
六、数据治理与伦理:不能走的“老路”
6.1 算法偏见
6.2 隐私与商业滥用基因+行为+影像=完整“数字人”,一旦泄露不可撤回;引入“基因银行”理念:数据可撤销、可匿名、可审计。
6.3 医疗过度化预防指标过多可能导致“健康焦虑”与不必要的药物使用;需建立“干预阈值”国家指南,例如:只有当10年CVD风险>15%且患者意愿明确时,才启动药物干预。
七、产业与政策展望(2025-2030)
7.1 市场规模
7.2 支付改革医保“按健康绩效付费”试点:参保人biological age每逆转1岁,医保奖励500元;商业保险“动态保费”:基因+生活方式实时调整保费,健康行为折扣最高30%。
7.3 监管框架国家卫健委2025年将发布《AI未病管理软件分类与审评要点》,明确:预测准确率>0.75方可进入医保目录;算法更新需重新备案,防止“模型漂移”。
7.4 技术趋势可解释AI(XAI):为每个预测给出“特征贡献值”,医生可一键复核;量子计算:预计2028年实现百万级SNP+影像联合建模,训练时间从3周缩短至3小时;数字人医生:具备共情语音、微表情反馈,老年用户接受度提升40%。
八、结论与行动清单
科学结论:多模态AI+连续生物标志物使“治未病”首次成为可计算、可干预、可评估的闭环系统;65-70岁前的黄金窗口期是干预最佳节点。个体行动:45岁起完成一次全基因+影像+器官时钟基线;每日佩戴连续监测设备,让PHA成为“口袋医生”;当10年疾病风险>15%,立即启动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医疗系统行动:建立“AI未病门诊”,纳入医保支付;培训全科医生使用可解释AI工具,避免过度医疗;与商业保险共建“动态保费”激励池。政策建议:制定《AI未病数据安全条例》,确保基因+行为数据可撤销;设立“国家未病云”,统一接口、统一标准,避免数据孤岛;开展百万人群前瞻性队列,验证AI干预对DALY的真实世界效果。一句话收束:
当AI能把“未病”算得准、管得细、干预得早,“治未病”不再是口号,而是一场可以量化、可以支付、可以共享的全民健康革命。我们站在黎明,唯有让技术、制度与伦理同步进化,才能真正迈入“AI未病”时代的长坡厚雪。
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或预防疾病范式已进入全新升级的AI时代。很多人一直期望“治未病”,然而从方法和监测技术方面仍无突破性进展,仍保留一些“换汤不换药”老套方法,甚至过度医疗。即使经典的一级预防“预防疾病发生”,目前也未能实现,更难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二级预防降低疾病风险可能成为长寿诊所的标准化服务。关注详情。
医学一级预防正进入全新升级的AI新时代。长期以来,一线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主要聚焦于传染性疾病的疫苗接种,而针对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病、癌症、代谢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始终缺乏实质性的疾病发生前(早期)主动干预手段。最新综述报告显示,这一局面正在改变,预防医学开始进入全新的AI时代。
多模态人工智能的应用重大突破:以英国生物银行(U.K.Biobank)与丹麦研究人员开展的大型队列为基础开发的Delphi-2M健康大型语言模型(LLM),在预测上千种疾病的十年风险方面,取得了平均AUC 0.76的优异成绩。
这种AI算法能够基于个体健康档案信息和数据,自动推算和预测,多种疾病、多时间点风险几率,这将大幅度提升了人群一级疾病预防的精准性和预测性。
个人健康代理(PHA)AI模型登场:由多模态AI智能体协作,PHA可以整合个人电子疾病和健康档案信息、收集智能可穿戴设备、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等多模态数据,为个人和"我的医生“提供个性化数据洞察和健康指导建议。健康专家评定其功能满足用户健康目标的实现率达80%,远超过基线AI水平(常规GPT-AI咨询模式)。
此外,越来越多表观遗传“器官时钟”与连续蛋白监测等生物标志物革命化进展,实现了对身体器官、免疫系统功能加速衰老的动态监控。实时追踪炎症反应等关键分子,为心脑血管、肿瘤等重大疾病一级预防拓展了全新策略。
未来,个人和群体的一级预防将以大数据、AI算法预测和生物组学为核心驱动力,从高危人群的早筛分层,到个体化生活方式和主动干预建议,实现重大疾病防控前移。“预防为主”或"治未病"将不再停留在口号上。
这也将成为支撑健康中国和打造健康老龄化社会的突破性进展。我们正站在一级预防AI新时代的黎明,希望更多有志之士加入。
来源:医学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