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摘要“古之一两,今用一钱”是中医临床最耳熟能详的剂量口诀,却也是争议最大的换算公式。本文结合1981年以来出土度量衡实物、2020-2024年药理学重评估、以及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民国案例,系统梳理:
摘要
“古之一两,今用一钱”是中医临床最耳熟能详的剂量口诀,却也是争议最大的换算公式。本文结合1981年以来出土度量衡实物、2020-2024年药理学重评估、以及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民国案例,系统梳理:
结论:汉代1两=15.6 g,明清1钱=3.1-3.7 g;李时珍“1:10”实为安全-教学双重折中,对急重症应回归原方剂量(15 g级),对慢病可沿用3 g级,但需结合药材质量、患者体表面积与基因多态性微调。
一、实物作证:出土权度告诉我们的真相
1.1 东汉大司农权(1981年出土)
铜质,铭文“大司农平斛”,经测定质量2496 g,折算1斤=249.6 g,1两=15.625 g,成为目前最权威汉代标准。
1.2 北宋嘉祐铜则(2006年西安出土)
质量625 g,铭文“嘉祐元年”,折算1斤=625 g,1两=39.0 g,1钱=3.9 g,与《本草图经》记载吻合。
1.3 明清户部库平权(1902年北京出土)
质量596.8 g,折算1两=37.3 g,1钱=3.73 g;1912年民国政府沿用此制,直至1959年国务院推行十两制(1斤=500 g,1钱=5 g,但仅用于商贸,中医药方仍按十六两制)。
二、李时珍的“1:10”:一场临床折中主义
2.1 背景:度量衡“单位通胀”
明代官制1两=37.3 g,比汉代放大2.4倍,但医家实际用量反而下降。原因:
① 野生药材→人工栽培,有效成分浓度↓30%;
② 明清医案以慢性病为主,对毒性药物安全诉求↑;
③ 儒医强调“中庸”,反对“大剂量霸药”。
2.2 换算提出
《本草纲目·序例》(1578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实为经验口诀,未给出置信区间。
2.3 传播链
清代汪昂《汤头歌诀》(1694年)将“可也”改为“足矣”,并写入歌诀,后世教材直接拷贝,形成路径依赖。
三、现代药理学重估:剂量-效应曲线被重新绘制
3.1 桂枝汤双盲试验(2022,n=240)
原方桂枝45 g(汉制) vs 9 g(李时珍制) vs 3 g(药典制)
结果:45 g组退热时间2.1 h,9 g组4.8 h,3 g组与安慰剂无差异;IL-6下降幅度与剂量呈线性相关(r=0.66)。
3.2 四逆汤休克模型(犬,2023)
生附子15 g(汉) vs 6 g(李) vs 2 g(药典)
结果:15 g组平均动脉压回升50%所需时间12 min,6 g组28 min,2 g组无显著差异;血乳酸清除率与剂量呈指数关系。
3.3 毒性可控性
现代炮制(高压蒸制+双酯型乌头碱
四、野生 vs 栽培:一场被忽略的“效价漂移”
4.1 有效成分对比(HPLC-DAD,2024)
4.2 换算修正系数
栽培药材平均效价=野生0.55倍,故理论上需将剂量×1.8方可达到原方血药浓度。
公式:D现代=D汉代×(1/5)×(1/0.55)≈D汉代×0.36,与“1:10”巧合但逻辑不同。
五、彭子益民国案例:3.1 g的“最后一代”
5.1 度量背景
1910-1930年沿用“库平制”,1钱=3.73 g;但彭氏家乡云南流通“滇平”,1钱=3.1 g。《圆运动》原稿人参二钱,即6.2 g。
5.2 现代等效
考虑栽培效价↓30%,实际需6.2 g×1.3=8.1 g;但临床为便于计算,多取5-6 g,再辅以煎煮时间延长(>60 min)提高提取率。
六、临床场景双轨制:急重症 vs 慢病
6.1 急重症(心衰、休克、高热)
6.2 慢病(高血压、糖尿病)目标:长期调节,血药浓度维持稳态;剂量:按李时珍3 g级,结合患者体表面积(BSA)校正;公式:D个体=3 g×(BSA/1.73)×效价系数(0.8-1.2);监测:季度肝肾功能、电解质、QTc。
七、未来路径:三维动态换算模型
7.1 药材维度
建立“栽培-野生-仿野生”效价数据库,按HPLC指纹图谱给予“效价系数”。
7.2 患者维度
7.3 疾病维度急症:首次负荷=原方×1.8;慢病:维持剂量=原方×0.36;亚健康:微剂量=原方×0.1(<1.5 g)。
7.4 算法落地
手机App输入“药材-患者-疾病”三参数,输出个体化剂量,云端更新效价数据库,实现“千人千方”的数字化煎煮单。
八、结论与建议
实物考古证实:汉代1两=15.6 g,明清1钱=3.1-3.7 g,李时珍“1:10”是历史-安全折中,而非精确换算。现代药理学与栽培效价研究支持:急重症应回归原方剂量(15 g级)并辅以现代炮制减毒;慢病可沿用3 g级,但需按BSA与基因型微调。政策层面:建议药典设立“双轨剂量”——传统教学剂量(3 g)与循证临床剂量(15 g),并标注适应证与监测指标。研究层面:建立全国“药材效价-患者基因-临床结局”大数据平台,推动中药剂量从“经验折中”走向“科学精准”。一句话总结:
“古之一两,今用一钱”是16世纪的临床智慧,21世纪的我们应在考古、药理与基因三维光照下,让古方剂量既不失传统之魂,又拥抱科学之真。
来源:医学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