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比去年二季度与今年二季度的经营利润数据可以发现,美团减少了115亿元,京东减少了147亿元,阿里巴巴减少了103亿元。
外卖平台之间的竞争已持续数月,究竟谁取得了胜利?
通过对比去年二季度与今年二季度的经营利润数据可以发现,美团减少了115亿元,京东减少了147亿元,阿里巴巴减少了103亿元。
从数字上看,阿里巴巴的利润降幅最小,似乎淘宝占据了优势。
然而仔细观察,三家企业无一幸免,均面临利润下滑。
按理说外卖市场集中度较高,为何短短几个月的竞争就导致如此巨大的亏损?淘宝亏损额最低,是否意味着淘宝已经获胜,而美团和京东则彻底失败?
美团在2021年年报中披露了其外卖业务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三条路径:配送服务费、佣金和广告营销收入。
佣金和广告营销费用较易理解,佣金通常按商家交易额的6%至8%收取,而标注“广告”字样的商家则向美团支付了推广费用。
配送服务费表面上是向商家收取的配送费用,但实际上还包含平台补贴。因此,配送服务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配送费与补贴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配送服务费本身并不盈利。根据可获取的数据,2021年至2023年期间,美团每单外卖的配送收入均低于配送成本,相当于每送一单都在亏损。
需要补充的是,相关数据并非完全纯净,例如配送收入中可能混入了到店酒旅业务的收入。
既然配送服务难以盈利,外卖业务究竟如何赚钱?
回顾年报中的盈利逻辑,外卖业务要想实现盈利,佣金收入必须覆盖配送服务的亏损。
那么,为何规模庞大的外卖平台在短短几个月内利润骤降?原因在于配送服务的亏损幅度过大。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平均每单配送服务费呈现下降趋势。
假设2025年第二季度外卖单量为74亿单,每单配送服务费已降至3.2元。无论从趋势图还是具体计算中,这一降幅都相当显著。
配送服务费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补贴力度加大。从最初的百亿补贴、五百亿补贴计划,到后期平台宣称的“无上限补贴”,补贴战直接导致美团、京东和淘宝的利润大幅缩水甚至亏损。
既然如此,三家企业为何仍坚持投入?
从美团、京东和淘宝各自的视角出发,可以理解其补贴行为的动机。
首先分析美团。试问,每单补贴多少会刺激用户下单?1元、2元,还是8元、10元?实际上,即便平均每单补贴1至2元,长期下去也足以拖垮美团。原因在于其原本利润微薄。
此前数据显示,美团的配送服务本身已处于亏损状态,需依靠佣金和广告营销收入弥补缺口。
但佣金收入本身并不高:2024年美团平均每单佣金约为3.6元,且其中还包含到店酒旅等业务的佣金。
若扣除配送亏损,每单实际佣金可能不足2元。若进一步剔除高利润业务,外卖单均利润更低。
正如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所言,外卖业务的利润率很难超过5%。然而,若与平台总交易额对比,利润率若能超过5%已属暴利。
既然单均利润低,企业要想盈利只能依靠规模效应。
每年工资、研发、广告等固定成本高达数百甚至上千亿元,若规模无法提升,仅靠每单不足2元的利润,企业必然陷入亏损。
因此,美团参与外卖大战并疯狂补贴的核心原因在于维持规模,防止订单被京东和淘宝抢夺,否则将面临生存危机。
那么京东和淘宝为何要涉足外卖领域?
回顾佣金数据的变化:2021年至2023年,美团每单佣金金额持续增长;2022年至2024年第三季度,同样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美团在销售更高客单价的商品。
2025年一季度报告中提到,饮料、零食、3C产品、家用电器等品类实现显著增长。这些商品原本是京东和淘宝的优势品类。
有趣的是,查阅往年财报,2025年第一季度是首次明确提及3C家电增长,此前仅笼统表述为“非餐饮业务增长”。
或许出于商业竞争考量,此前未详细披露,但随着京东涉足外卖,美团选择直接点名。
由此可见,京东和淘宝布局外卖实为防御之举,防止核心业务被侵蚀。
深入思考,这一现象反映出电商格局的深层变化。
过去,3C产品主要在京东销售,化妆品多在淘宝购买。如今美团也能销售这些商品,相当于直接抢夺京东和淘宝的市场。
同理,京东通过闪购销售化妆品,淘宝通过闪购销售3C产品,均表明传统电商边界正在模糊。
这场洗牌不仅是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更是跨品类渗透的机会,可能导致强者恒强、赢家通吃的局面。
这也解释了为何各方均强调“即时零售”战略,几乎全力以赴。
那么最终谁将胜出?先看两组数据:仅从外卖业务看,美团二季度利润减少115亿元,京东减少147亿元。
但阿里巴巴2022年二季度业绩公告中提到,即时零售的投入推动淘宝月活跃用户增长25%。
换言之,通过外卖吸引的用户可能在其他品类产生消费,提升平台整体收入。
因此,若从更广视角评估胜负,需比较各集团整体利润变化:今年二季度,美团利润减少110亿元,京东减少113亿元,阿里减少103亿元。暂时来看,淘宝处于微弱领先地位。
然而,上述对比基于一个假设:三家公司仅在存量市场中争夺份额。但另一种可能是,三家共同做大整个市场。
正如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与团购领域的竞争表面是地盘争夺,实则是开拓高速增长的新市场。
因此,三家企业均可能成为赢家,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那么被这三家公司抢占的市场原本属于谁?
以分众传媒为例,这家上市公司近期在投资者报告中提到与支付宝合作的“碰一下”项目。
想象一个场景:电梯广告屏播放东鹏特饮广告,用户用手机触碰屏幕即可领取优惠券并跳转至淘宝闪购,15分钟后外卖小哥送达产品。这种体验是否更具吸引力?
回想以往,购买饮料多在便利店完成。再看美团招募的“闪电仓”,本质上就是数字化便利店。
若此类仓储点增多,用户在美团下单后饮料极速送达,是否还会去线下便利店?
因此,外卖大战的结局可能是三家公司共同受益,也可能仅有一家胜出。但无论如何,它们面对的市场规模有望扩大,而某些传统行业(如便利店)将面临变革。
以茶饮料为例,线下购买时品牌位置影响销量,但若消费转向外卖平台,品牌营销策略也需调整。在美团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王兴表示将不惜代价赢得战争。
同时,阿里重启口碑网,高德地图开展自营团购业务。
这些动向表明,竞争已不仅是美团、阿里、京东之间的地盘争夺,而是共同开拓即时零售这一新蓝海。
即时零售在餐饮领域表现为外卖,在非餐饮领域则是对传统电商渠道的洗牌。
过去稳定的格局将重新排序,最终可能有一家或多家企业胜出。
若只能有一家胜者,或许许多用户更希望目前优势不明显的京东能够突围。
毕竟,京东在员工福利方面有良好记录,例如为退休快递员提供每月5350元养老金和医保全覆盖。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大战正在重塑零售生态。
来源:有趣的科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