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裁判的第三次摆放,那颗白球,肉眼可见地向后挪了半颗球的距离。就这么一点点,却足以改变一切。马克·艾伦的前两次解球都失败了,可这一次,他不仅解到了,甚至还回敬了一杆斯诺克。
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裁判的第三次摆放,那颗白球,肉眼可见地向后挪了半颗球的距离。就这么一点点,却足以改变一切。马克·艾伦的前两次解球都失败了,可这一次,他不仅解到了,甚至还回敬了一杆斯诺克。
谁能想到,一场本可封神的决赛,最终的焦点会定格在一个女裁判的手上。
这本该是属于周跃龙的夜晚。在英格兰公开赛的决赛场上,没人比他更渴望这个冠军。职业生涯第四次闯入决赛,前三次的苦涩还未完全散去,命运似乎又一次和他开了个玩笑。那个曾经被说“玻璃心”的周跃龙,这次明明已经把钢铁心脏装进了胸膛。连克威廉姆斯、霍金斯、布雷切尔、塞尔比,这四座大山,他一一翻过,昂首挺进决赛。这趟旅程,本身就是一部蜕变史。
比赛的剧本也足够荡气回肠。第一阶段2-6落后,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故事又要重演。可休息回来,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周跃龙,一波酣畅淋漓的四连鞭,他不仅扳平了比分,甚至一度反超。那种气势,那种眼神里的坚毅,仿佛在向世界宣告,他不再是那个关键时刻会手软的少年。
然后,决定性的第16局来了。艾伦单杆71分超分,却戏剧性地母球摔袋。命运给了周跃龙一个窗口,他拼尽全力抓住了。两次上手,清掉红球,做出一杆质量极高的斯诺克。艾伦连续两次解球都碰到了粉球,犯规。胜利的天平,正在一点点向周跃龙倾斜。
就在这时,那只手,那个匪夷所思的复位出现了。明明有视频回放可以辅助,白球的位置却出现了偏差。就是那半颗球的距离,让原本无解的局面,多出了一丝缝隙。艾伦抓住了,而周跃龙,连同他即将触及的冠军奖杯,一同被这丝缝隙吞噬了。
更刺耳的,是周跃龙关键失误后,现场响起的掌声和喝彩。所谓的绅士运动,此刻听起来像个笑话。主场优势可以理解,但这种落井下石的欢呼,实在让人心寒。
一场伟大的对决,就这样被玷污了。它本可以成为经典,在中国球迷心中反复播放,讲述一个关于逆转、坚韧与最终圆梦的故事。可惜,故事的结局被强行改写,主角成了悲情英雄。周跃龙的生涯首冠,再次变得遥遥无期。
从冠军到亚军,有时真的只差那半颗球的距离吗?还是说,命运的刁难,本就是英雄蜕变前的最后一道考题?
你说斯诺克是绅士运动?我差点就信了,直到看见裁判那只手。
那是在英格兰公开赛的决赛,9月22号的凌晨。周跃龙对阵马克·艾伦。当时是第16局,一个足以决定冠军归属的时刻。艾伦解斯诺克,两次失败,都碰到了粉球。裁判走上前,第三次复位白球。然后,怪事发生了。那颗白球,肉眼可见的向后挪动了半颗球的距离。就这么一点点,全世界都看见了。
之前周跃龙是什么形象?有天赋,但心态不稳,关键时刻掉链子,人送外号“玻璃心”。可这次他来,是真不一样了。一路上把威廉姆斯、霍金斯、布雷切尔、塞尔比全给办了,四个世界冠军,跟砍瓜切菜一样。决赛里,从2-6的绝境硬是给追了回来,甚至一度反超。所有人都觉得,这小子这次要成了,他把那颗“玻璃心”换成钛合金的了。
结果呢?就因为那半颗球的距离,艾伦的解球线路豁然开朗。他不仅解到了,还顺手给周跃龙留下一个难题。这一下,整个气势就全变了。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现场英国观众的反应。周跃龙出现失误,底下不是惋惜,是一片掌声和喝彩。这叫什么绅士运动?这不就是菜市场看热闹吗?赢球靠本事,也靠点主场优势,这都懂。可这吃相,实在有点难看。
我们回过头去看那一局。艾伦本来单杆71分超分了,结果一个不小心母球摔袋,给了周跃龙天大的机会。周跃龙也没含糊,硬是把局面追了回来,还做了一杆质量极高的斯诺克,把艾伦逼到了墙角。一切都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如果没有那只手的话。
说真的,一个职业裁判,在有视频技术辅助的情况下,能出现这种低级失误,让人怎么想?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一些盘外招。根据世界斯诺克巡回赛的一些非官方统计,在本土进行的大型排名赛决赛中,本土选手对阵海外选手的胜率要高出近15个百分点,这其中有多少是实力,多少是环境因素,没人说得清。
这对周跃龙太残忍了。这是他第四次进决赛了,每一次都差那么一口气。这一次,他明明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的一切,技术、心态都顶住了,最后却可能输给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复位。这比自己打丢一个超分黑球还让人憋屈。那个冠军,对他来说不只是一个奖杯,是捅破那层窗户纸的关键一下,是职业生涯的起飞按钮。
丁俊晖当年拿下第一个英锦赛冠军时,也不过18岁,那一冠直接奠定了他后面十几年中国斯诺克领军人的地位。周跃龙等的太久了。这一次机会最好,过程最励志,也最接近,但结局也最窝囊。
最后艾伦9-8赢了。一场本可以载入史册的经典对决,现在提起来,总会带上一个不光彩的注脚。周跃龙的第一个排名赛冠军,又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半颗球,对有些人来说是运气,对周跃龙来说,可能就是整个职业生涯的重量。
来源:蠢羊聊体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