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天走1663公里,这场“小长征”改变中国教育史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12:30 1

摘要:1938年2月19日至4月28日,长沙临时大学的300余名师生由长沙徒步至昆明,途经湘、黔、滇三省,行程约1663公里,历时68天。

1938年2月19日至4月28日,长沙临时大学的300余名师生由长沙徒步至昆明,途经湘、黔、滇三省,行程约1663公里,历时68天。

湘黔滇旅行团行进途中

因南京沦陷,长沙临时大学无法继续教学,被迫迁往云南昆明。校方决议:

“迁移之举本身即是教育。”

2月,全校师生分为3路出发,其中有一路是湘黔滇旅行团,由300多位师生组成。

这是抗战时期极为特殊的一个旅行团,他们将“迁移之举本身即是教育”的理念贯彻全程,横跨了湘黔滇三省。而他们主要依靠的交通方式是:

步行。

跋涉数千里的收获

一路上,同学们进行了广泛的田野调查。

哲学心理教育学系的学生刘兆吉组织了一个诗歌采风小组,深入百姓生活,广泛搜集民歌。

采集的过程历经各种艰难险阻。刘兆吉回忆道:“文化越不开通的地方,男女的关系越隔膜。一般妇女乍逢我们这些异言异服的外乡人,简直像怪物一样地看待……要向伊们口中调查歌谣,也许会加给调戏妇女的罪名。”

有一次,刘兆吉到一座山寨采风,刚爬到半山腰,就听见山上有人喊话。不一会儿,下来几个苗人,经过翻译才知道,苗人刚才是在发出警告,如果刘兆吉再往上走,就要放滚石檑木了。

1938年3月30日,钱能欣在日记中也记载了寨门前挂有警告木板,上书:

请勿黑夜入寨,免遭误伤。

最终,在老师闻一多的指导下,诗歌采风小组精选了771首民谣,编成了《西南采风录》。

这本书被学界誉为“现代《诗经》三百篇”,其中不乏直抒胸臆、体现民间疾苦的佳句: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河中鱼多搅浊水,世上官多不太平。”

湘西神像为远古神话研究提供了重要印证

闻一多教授也是旅行团中的一员,他在贵州大地上饱览奇妙的自然风光,创作出百余幅写生作品,其中一些作品还陆续发表在《美术》等杂志上。

闻一多的塑像

闻一多的这些写生作品,大致可以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其中以人文景观为主的又可分为寺塔牌坊、庙宇屋舍、路桥和佛像四大类。

据马学良回忆,1938年,闻一多在跟随旅行团南下途中,在湘西一个苗寨的村外露天坝发现有一尊人首蛇身的神像。此石像是一个人头,长有两条蛇的身子,蛇尾相交。

当时,闻一多未能向周围苗族调查此神像的姓名、来历以及职司等,但他在这尊石像前徘徊很久,神采飞扬,兴奋不已。他认为,这一实物为他的远古神话研究提供了重要印证。

他研究伏羲的一些论文如《从人首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等,就是根据在湘西见到的原始宗教神像,并结合民间流传的神话写成的。

“西南三千五百里”

在旅行过程中或宿营休息时,辅导团的老师们也会结合当地的地理山川、民风民俗开展现场教学。

钱能欣将沿途所见所闻整理成文,出版了《西南三千五百里》,为后人了解这段历史留下了翔实可靠的文字资料。李继侗介绍云南农村的情况,袁复礼在湘黔一带讲述河流、地貌的构造和演变。

著名的哲学家任继愈也是湘黔滇旅行团的一员。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正是这次旅行,让他目睹了中国农村的贫穷与败落,使他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态度,决定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哲学。

他说,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自己的心情是相当庄重严肃的,不仅有了确切的方向和目标,也具有了一种使命感。

经过68天的长途跋涉,旅行团终于于4月28日到达了昆明。这次“小长征”,不仅影响了旅行团成员,也影响了后来西南联大的性格。

湘黔滇旅行团到达昆明

胡适说:“这段光荣的历史,不但联大值得纪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值得纪念。”

美国学者易社强更是言简意赅地指出:

“这次长征是一次艰苦卓绝的跋涉之旅。此后是八年患难,它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才能的象征;因此,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文化持续不辍的象征。”

作者:张鑫,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专业综测双第一,直博清华!他说“只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和勤奋,差距是可以追平的”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chinaun@126.com

🔻🔻🔻

来源:中国大学生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