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黄陵祭典毛主席一篇祭文戳中家国痛蒋介石记恨到退台都难释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1:48 1

摘要:1937年清明前三天,陕西黄陵县桥山镇就热闹起来了。黄土路上尘土飞扬,骡马大车、军用卡车络绎不绝,连镇上的小饭馆都挤满了人,掌柜的忙得满头汗,嘴里还不停念叨“今年这祭拜,可比往年热闹多喽”。

1937年清明前三天,陕西黄陵县桥山镇就热闹起来了。黄土路上尘土飞扬,骡马大车、军用卡车络绎不绝,连镇上的小饭馆都挤满了人,掌柜的忙得满头汗,嘴里还不停念叨“今年这祭拜,可比往年热闹多喽”。

镇上的老人都知道,黄帝陵是咱祖宗的长眠地,每年清明都有官民来祭拜。可这一年不一样,日本人的炮声已经响到了华北,北平、天津都岌岌可危,大家心里都揪着,不知道这场祭拜会是啥光景。

头天傍晚,国民党的队伍先到了。带队的是中央监察委员张继,六十多岁的人了,穿着藏青中山装,拄着拐杖,脸色却不太好。跟着来的还有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以及各厅局的官员,前呼后拥的,把镇东头的客栈都占满了。

客栈里,张继正对着油灯看祭文稿,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文稿是南京那边拟好的,满篇都是“缅怀先祖功德”“弘扬华夏正气”的话,字里行间透着文绉绉的酸气,连提都没提眼下的战事。孙蔚如站在旁边,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忍不住说“张委员,眼下这局势,祭文里不提日本人,老百姓怕是会有想法”。

张继放下文稿,叹了口气“南京那边有交代,祭典要‘维稳’,别添乱。日本人的事,不是这时候该说的”。孙蔚如没再劝,心里却犯了嘀咕,他刚从陕北前线过来,知道八路军和老百姓都盼着国共能真正一条心,共同打鬼子。

第二天一早,共产党的代表也到了。带头的是林伯渠,穿着灰布军装,背着个旧帆布包,跟几个随行人员步行进了镇。镇上的老百姓围过来看,有人小声说“这就是八路军的干部吧?看着跟咱庄稼人没啥两样”。林伯渠笑着跟大家打招呼,还问起地里的庄稼长势,一点官架子都没有。

林伯渠的帆布包里,装着毛主席亲笔写的祭文稿。来之前,毛主席在延安窑洞里改了三稿,夜里油灯熬到半夜,最后定稿时还特意嘱咐“要把咱中国人的骨气写出来,要让老百姓知道,咱们不是软骨头,定能把鬼子赶出去”。林伯渠把文稿仔细折好,放在贴身的衣袋里,生怕路上出岔子。

清明当天,天刚蒙蒙亮,桥山黄帝陵前就挤满了人。祭台搭在陵前的空地上,挂着黄帝的画像,供桌上摆着牛羊祭品,香炉里的香早就点上了,烟雾缭绕的。周围站满了军民,有穿着军装的士兵,有戴着草帽的农民,还有背着书包的学生,大家都静悄悄的,等着祭典开始。

九点整,祭典正式开始。司仪高喊“鸣炮”,三声炮响震得黄土都发颤。接着是献花圈,国民党方面的花圈由张继献上,红色缎带上写着“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敬挽”;共产党方面的花圈由林伯渠献上,缎带上写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敬挽”,两个花圈并排摆在祭台前,看着格外醒目。

献完花圈,张继走到祭台前,拿起文稿开始念。他的声音洪亮,可念出来的话却让台下的人越听越没精神。“惟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三十五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清明之良辰,国民政府委员张继等,谨以香花酒醴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陵……”满篇都是追溯先祖的功绩,从黄帝战蚩尤讲到尧舜禹,就是不提眼前的国难。

台下有人开始窃窃私语。一个穿短打的农民拉着旁边的学生说“这祭文念得啥呀?祖宗的功德咱知道,可日本人都快打到家门口了,咋一句都不提呢?”学生点点头,小声说“就是啊,光缅怀有啥用,得说咋打鬼子才对”。这些话虽小,却像风一样传开了,不少人都跟着点头,眼神里满是失望。

张继念完祭文,台下的掌声稀稀拉拉的,跟刚才献花圈时的热闹比,差了太远。他自己也觉得没面子,脸色更沉了,草草结束了仪式的环节,退到了一边。

这时候,林伯渠迈步走到祭台前。他先是对着黄帝画像深深鞠了三躬,然后从衣袋里掏出文稿,展开时手都有些颤抖——不是紧张,是心里的激动。台下的人都安静下来,不知道这位八路军代表会说些啥。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林伯渠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刚开始,大家还以为也是寻常的祭文,可念到“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时,台下瞬间鸦雀无声。

“琉台”是指琉球和台湾,“三韩”是指朝鲜半岛,这些地方都被日本占了;“辽海燕冀”是咱华北的土地,现在也快被鬼子踏平了。林伯渠念到这些话时,声音里带着悲愤,台下的人也跟着攥紧了拳头,有的老人甚至抹起了眼泪——这些话,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啊!

接着,林伯渠又念道“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每一句都透着不屈的骨气,每一句都喊出了抗敌的决心。

念到最后,林伯渠举起拳头,高声喊道“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话音刚落,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比刚才响亮十倍、百倍!士兵们举起枪欢呼,学生们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连镇上的农民都跟着拍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当时在现场的,还有不少记者。《大公报》的记者徐盈赶紧掏出笔记本,把祭文里的名句都记了下来,嘴里还念叨“这才是咱中国人该说的话!比南京那些空泛的文章提气多了”。后来他写的报道里,特意把毛主席的祭文全文刊登,还加了按语“此文一出,天下震动,华夏儿女抗敌之心更坚”。

消息传到北平,胡适正在北大教书。他看到报纸上的祭文,反复读了好几遍,最后对学生说“这篇祭文,比南京的宪法更提气!它没讲大道理,却把家国之痛、抗敌之志说透了,这才是能凝聚人心的好文章”。后来胡适还在日记里写道“毛润之此作,有血性,有骨气,非寻常文人可比”。

可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的脸色却难看到了极点。他当时正在办公室看战报,秘书把报纸递过来,指着毛主席的祭文说“委员长,您看这个”。蒋介石接过报纸,越看眉头皱得越紧,看到“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时,猛地把报纸摔在桌上,骂道“毛润之这是在讽刺政府!他这是借祭典煽风点火!”

旁边的宋美龄赶紧劝“达令,别生气,不过是一篇祭文罢了”。蒋介石却没消气,在办公室里踱来踱去“他这哪里是祭祖宗,是在跟我争民心!你看他写的‘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不就是说他们八路军抗日积极,我们消极吗?”从那以后,蒋介石就把这篇祭文记在了心里,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其实,蒋介石记恨的不只是祭文本身,更是祭文背后的民心所向。当时,国民党虽然表面上跟共产党合作抗日,可心里还是提防着,总想搞“溶共”“限共”。而毛主席的祭文,却用最朴实、最有力的语言,说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大家要的不是空泛的口号,是实实在在的抗敌行动;要的不是党派之争,是举国一心的团结。

祭典结束后,林伯渠回到延安,向毛主席汇报了现场的情况。毛主席听了,笑着说“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说真话,说心里话,他们就会跟你站在一起。咱们共产党人,就是要替老百姓说话,替国家扛事”。后来,这篇祭文被印成传单,在前线和后方广泛传播,不少青年就是读了这篇祭文,毅然参军抗日,成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战士。

而蒋介石呢,对这篇祭文的记恨,一直没消。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爆发,他败退台湾,在台湾的日子里,还常常跟身边的人提起这篇祭文,说“当年毛润之借祭黄陵争民心,我是失算了”。有一回,他看到台湾报纸上提到黄帝陵,还特意让秘书把毛主席的祭文找来,再读一遍,读完后沉默半天,叹着气说“民心向背,果然是成败关键啊”。

当时在黄陵祭典现场,还有个小插曲。祭典结束后,张继找到林伯渠,脸色不太好地说“林先生,祭文里提那些时事,是不是不太妥当?”林伯渠笑着回答“张委员,咱们祭拜始祖,不就是为了传承他的精神吗?黄帝当年能战蚩尤、安天下,咱们现在面对鬼子,也该有这份骨气。要是连国难都不敢提,还谈什么传承祖业呢?”张继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能尴尬地走开。

还有镇上的老中医王大爷,祭典那天特意带着孙子去了。孙子问他“爷爷,为啥林爷爷念的祭文,大家都那么激动?”王大爷摸着孙子的头说“因为林爷爷说的是实话,是咱中国人的心里话。日本人欺负咱,咱不能怂,得像祖宗那样,跟他们干到底!”后来,王大爷还把祭文里的句子抄在药方上,给病人看病时就念两句,鼓励大家别怕鬼子。

当时八路军115师的战士李大海,也参加了祭典。他后来回忆说“听林伯渠同志念祭文时,我眼泪都下来了。那时候我刚参军,还不太懂啥叫‘为国效命’,可听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我就明白了——不把鬼子赶出去,咱就没家,没国!后来打平型关战役,我脑子里就想着祭文里的话,冲在最前面,一点都不怕”。

胡适后来到美国演讲,还特意提到了这篇祭文。他对美国听众说“中国有句古话叫‘文以载道’,毛泽东先生的这篇祭文,载的就是抗敌救国之道。它让四万万中国人明白,我们不是一盘散沙,我们有共同的祖宗,有共同的家国,只要团结起来,就没有打不赢的敌人”。这番话,让不少美国人对中国的抗战多了几分敬佩。

蒋介石到了台湾后,也搞过祭拜黄帝的活动,还让人写了不少祭文。可那些祭文,要么还是老一套的“缅怀先祖”,要么就掺杂着“反攻大陆”的口号,根本没人买账。有台湾学者后来评价说“蒋先生始终没明白,毛主席的祭文能打动人,不是因为文采好,是因为它接地气,懂民心。老百姓要的不是空洞的仪式,是能让他们有盼头、有骨气的话”。

1937年的黄陵祭典,虽然过去快百年了,可那两篇祭文的差距,至今还被人提起。国民党的祭文,像一杯白开水,喝了没味道,过了就忘了;毛主席的祭文,像一壶烈酒,喝了能暖心,能提神,能让人记一辈子——因为它里面装着家国情怀,装着民族骨气,装着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

毛主席的祭文,之所以能让蒋介石记恨到退台,根本原因是它戳破了国民党的“假团结”“真消极”,凝聚了民心,而民心,正是蒋介石最缺的东西。从黄陵祭典就能看出,中国共产党能领导人民取得抗战胜利,取得革命胜利,不是偶然的——因为我们党始终站在人民一边,说人民想说的话,做人民想做的事,这样的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当年参加黄陵祭典的人,大多已经不在了,可那篇祭文里的句子,还在流传。“还我河山,卫我国权”,这八个字,至今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它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民族的骨气不能丢,家国的责任不能忘。只要我们像始祖黄帝那样,团结一心,奋勇拼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文献来源:

1.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 《黄帝陵祭典史料汇编》(陕西省黄陵县档案馆 编,陕西人民出版社)

3. 《大公报(1937年清明特刊)》(天津大公报馆 出版)

4. 《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

5. 《蒋介石日记(1937—1949)》(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 藏)

6. 《林伯渠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编,中共党史出版社)

7. 《抗战时期的国共合作史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编,档案出版社)

8. 《桥山黄帝陵:历史与记忆》(黄陵县文化局 编,陕西旅游出版社)

9. 《1937年黄陵祭典亲历记》(徐盈 著,收录于《民国回忆录丛刊》)

10. 《八路军抗战史料汇编》(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 编,军事科学出版社)

来源:历史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