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作坊以学术季主题“风景的深场”为背景,结合启幕展览“激越至沉静——山水风景中的陈树人与方君璧”,开展现场导览、对谈与提问、实地走访活动,试图接近陈树人、方君璧的山水风景画与激越现实的历史现场。
2025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季工作坊(一)
风景与现实
// 工作坊回顾 //
“2025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季工作坊(一):风景与现实”于8月7日举办。
工作坊以学术季主题“风景的深场”为背景,结合启幕展览“激越至沉静——山水风景中的陈树人与方君璧”,开展现场导览、对谈与提问、实地走访活动,试图接近陈树人、方君璧的山水风景画与激越现实的历史现场。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研究与展览部主任何小特老师,首先向工作坊成员介绍参与本次活动的嘉宾。随后,本次展览策展人涂畅为工作坊成员导览,分享策划思路,讲述并置陈树人、方君璧的原因,并补充未被留意的展陈构思与作品细节。
策展人涂畅为工作坊学员导览
对谈与提问
对谈与提问环节在美术馆二楼高厅进行。主持人何小特老师首先向各位参加工作坊成员表达了感谢,并介绍了两位对谈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志毓老师、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蔡涛老师。何小特老师也简要介绍了两位老师的学术背景。
上 | 工作坊现场
下 | 对谈嘉宾(左起):
中 | 何小特老师、李志毓老师、蔡涛老师、王艾老师
对谈环节
李志毓老师分享了自己最初研究方君璧的机缘,并结合方君璧的家藏史料,对本次展览中部分方君璧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动机展开分析。她首先指出方君璧家族的特殊性。其大伯父方家澍是1892年的进士,也是晚清著名的地方官;其父亲方家湜,在汉口经营轮船转运公司,是中国最早一批买办资本家。而方君璧的七姊方君瑛与七哥方声洞,都是著名的辛亥革命党人。在个人交际上,方君璧也与当时中国政治集团中最高层的人物有密切交往。在这种生活环境中,方君璧是如何认识与感受这个世界的?绘画对于她有什么意义?
在日记中,方君璧时常表达内心的凄然情感。1927年,方君璧独自一人在安纳西湖写生创作。李志毓老师推测,本次展览展出的《安纳西湖》,很可能就绘制于这一时期。彼时方君璧因七姊方君瑛的离世,内心孤独而倍感凄凉。1939年3月21日,丈夫曾仲鸣在河内被刺杀身亡,方君璧不仅身中数枪,更亲眼目睹这一血腥与残酷的场景。这些经历使离愁别绪、家国之痛与人生短暂等情绪,贯穿了方君璧的一生。
在方君璧的创作中,她常常以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境与想象,或描绘某些诗句中的情境与意象。李志毓老师指出,在进行这些创作时,方君璧觉得“可以让世间的一切忘却,那时的心魂静寂无比,如皓月一般”——这是一种干净、真诚地面对自己内心的状态,提示我们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社会现实,也是个体面对内心、保持人格操守的重要承载。
何小特老师感谢李志毓老师的分享,并认为文字方面的细节补充,对理解方君璧的绘画作品有很大帮助。他也认同将形式分析与对艺术家个人处境与情感的考察结合起来,将会更全面地理解艺术与创作的关系。
随后由蔡涛老师发言。他首先回溯了自己观看陈树人、赖少其、丁衍庸作品的观感变化,并曾以“时代激流中的‘文人画’现象”为主题对三位艺术家展开考察。他指出,二十世纪初期对于精英艺术话语的反对,将传统文人画传统视为美术革命的对立面。但在近年国内外看到的展览中,他认为文人画传统并未因此消亡,而是进行着某种新的转化,值得关注。
他以何三峰、谭华牧为例,分析这两位洋画家如何在印象派、文人画传统与现代艺术之间开展跨媒介艺术实践。其中,1948年何三峰在越秀山创作的系列创作,以及约1950年代初谭华牧在澳门绘制的《风景》值得留意——这两组油画风景中可能蕴含着值得深思的意味。此外,蔡涛老师也特别留意何三峰、谭华牧以及黄新波的台山籍身份,并以“台山人的摩登眼”为主题,牵动大家对于这些作品的理解。最后,蔡涛老师以艺术家夏阳与丁立人的创作心得为例,指出应该以审慎的态度来解读风景画,留心研究时的尺度问题。
何三峰 重阳节的观音山 布面油画 56 × 78cm 1948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谭华牧 风景 布面油画 49×55cm 年代不详
广东美术馆藏
何小特老师对蔡涛老师从作品形式语言本身出发,展开的研究与思考深有体会。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策展工作,都需要结合具体材料,尽可能体会历史现场的复杂性,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品中隐含的意味。同时他也向成员介绍了接下来两期学术季展览的内容:第二期将介绍李桦、黄新波与司徒乔在抗战中后期的风景创作;第三期则聚焦1990年代艺术家刘其敏,考察他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图景的“散叙述”。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艾向大家分享了“岭南画派”的相关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广州近现代美术教育与地方高等学校、工业学校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并讲述岭南画派代表艺术家高剑父、高奇峰的创作与政治之间复杂关系。他比较了高剑父与陈树人对于政治的不同参与深度,并指出不同艺术家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提问讨论环节
在提问讨论环节,工作坊成员围绕方君璧与陈树人的艺术展开讨论。通过结合具体作品,成员进一步追问艺术家的创作心境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联。各位老师从自己的研究角度与经验给予回应,并建议成员们可以从档案、一手资料与写生画稿中寻找线索。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导览
1981年3月29日,返回中国的方君璧与方声洞的遗孤方贤旭,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参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七十周年大祭。这也是方君璧在中国的最后一天。
郝军:《访方君璧女士》,《文汇报》1981年3月21日
在下午的行程中,何小特老师首先对本次历史现场走访活动进行了说明,希望通过重访艺术家曾经亲临的地点,加深我们对艺术家内心感受与艺术创作的体会。之后,由杨凡舒老师为工作坊成员进行导览。方君璧的哥哥方声洞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方君璧的姐姐方君瑛虽参与起义,但后来幸存。
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并牺牲了同盟会中的菁英力量。烈士的遗体收殓工作由同盟会成员潘达微发起,他通过多方奔走为烈士们寻得安葬之地,并在报刊为其撰文纪念。1918年,方君璧另一位兄长、驻粤滇军师长方声涛在此建立首个官方纪念碑。墓园的整体建设则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步形成。黄花岗从最初令人畏惧的墓地,逐渐变成广州重要的开放性城市公园,也成为革命先烈纪念仪式的重要场所。
导览中,杨凡舒老师还介绍了多位烈士及相关纪念碑,以及由报人、地方善堂等社会力量捐建的碑刻。
学员感想节选
我对展览感兴趣,其实是从方君璧的画开始的。我并不了解她,但我觉得她很特别。《安纳西湖》的树,树枝曲折而庞大,像西欧童话的怪物。湖面与天空的蓝,本来是美好的颜色,在这里却像孤独的梦。我不明白,一棵树为何要占据画面这么大,牢牢吸引视线似的。而看得越久,我越觉得惊悚——他蜷缩的枝条,仿佛会慢慢长出来,碰到我的心,囚住,扎根。这颗怪异的树,居然在我的心住下了。我想起宁静而深邃的瓦尔登湖,想起一个人住在自然的恐惧,想起俄罗斯的孤寂与乡愁。了解她的故事后,我才明白为何有如此的感受。
——吕曼盈
在展览中,方君璧作于1973年的《京城雪夜》最触动笔者内心,当时脑海中只浮现一句话,——“回到人世间”。画中的树,抬望纷纷扬扬的雪,安身于低矮房屋之间。看到此画,忽然明白:看见,用眼用心,看的是世间事,也是内观自己的世界;绘画,画景画心,心在人世间不断磨砺,至于澄明。最后,心之归处,也许不在高远的山上,而是在人世间。
——何月琦
陈树人画,青山狭道,壁立千仞,蓝袍青年携妻坐看山泉。身居要职,本该春风得意一生的陈树人,却也经历无能为力的丧子之痛。看似是纪游写生,运用日本学画所得在传统技法上更进一步的折衷,但并不单纯是游山玩水,更是在这种清游状态中维系与画界政界间不远不近的距离,在介入与超脱之间,以清劲之笔书写涧流不息。
——宋安平
无论身处哪个年代,都会面临时代课题。艺术表达了什么?如何安顿自己?通过工作坊的学习,我已有答案——“风景”的内核是与现实的对话,是个人情感的转化。而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沉静,在无力中坚持精神的创造,也是安顿自己的一种方式。
——倪小蕾
头顶乌压压的黑云在转瞬间便席卷晴空。头一次在这种乌云卷裹之下拜访墓园,两行绿色的杉树成了墨绿色,而纪功坊好像在那即将暴雨的时刻变得特别高大。大雨下出,我们挤在亭子里避雨,这个时候亭子成了我们得到庇护的场所。若是晴天,恐怕我只会轻轻略过一眼亭子便穿过。当大雨当我们驻足的时候,那个时间里,我更多的时间都在与亭子里这片空间打交道,让那座带着西洋风味的中式庭院在我心里独特地印下了回忆。
而后暴雨中穿行碑廊,竟有种熊熊英勇的气派涌上心头。大概是这夏天的暴雨,滂沱,气概,一点也不扭捏,没有退缩,密集的雨滴把英烈之魂冲刷得明亮明亮的。
——黄伊新
——
激越至沉静
——山水风景中的陈树人与方君璧
展览时间:2025年7月15日至8月17日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1号厅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