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滨州市阳信县西北部,有一片被梨香浸润的土地——金阳街道。这里梨树成海,种植面积占全县近八成,共同托举着“中国鸭梨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金阳街道党工委紧抓“水韵梨乡”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建设契机,在“跨村联建”的路线指引下,以突破常规的魄力打破区划阻隔,
在滨州市阳信县西北部,有一片被梨香浸润的土地——金阳街道。这里梨树成海,种植面积占全县近八成,共同托举着“中国鸭梨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金阳街道党工委紧抓“水韵梨乡”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建设契机,在“跨村联建”的路线指引下,以突破常规的魄力打破区划阻隔,用系统思维重构发展逻辑,创新推出“一统八联”新模式(统一规划,组织联建、土地连片、标准联用、资金联动、市场联通、文旅联兴、治理联抓、服务联享),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统一规划,下好发展“一盘棋”。街道立足“一圈三区一带”总体布局,打破就村抓村、产治分离的路径依赖,统一编制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统一实施资源配置、统一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各联建片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形成“一盘棋”布局、“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组织联建,筑牢发展“主心骨”。依托梨产业一产、二产、三产发展及基层治理为主线,分区域打造4个跨村联建片区,选派8名省、市派第一书记驻村指导。采取“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方式,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商发展大计,共解治理难题,充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土地连片,破解种植“碎片化”。统一流转标准和地租价格,整合流转土地1100亩,建设现代化梨园3个。推广宽垄密植新模式,亩均种植密度从30棵增至60棵,创新采用4种棚架式种植,让机械下得去、光照进得来、品质提得上。这一变革让生产效率提升40%,每亩增收2000元,碎片化的梨园终于连成了致富的“绿色海洋”。
标准联用,提升产业“价值链”。统一生产标准,与中国农科院郑果所、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4个梨树新品种,制定梨果出口标准。标准化生产让金阳梨成功打入国外市场,2024年出口量达2000吨,价格提升30%,真正实现了“好梨卖好价”。
资金联动,激活加工“新动能”。统筹资金,共建标准化厂房和生产线,研发药食同源新品27款,开发梨醋、梨膏等衍生品330个品类,制定国内首个酿造梨醋饮料标准。联动融资赋能深加工,让梨附加值提高30%以上,实现了资金集约高效使用和集体共同增收,推动“小梨果”到“大产业”的华丽蜕变。
市场联通,拓展销售“新渠道”。打造“金阳有梨”“第一书记”等直播间,单场销售额超5万元,变“生产中心”为“销售中心”。同时,整合资源承接大宗订单,建立完善包装、物流体系,满足大批量、高端市场需求,实现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文旅联兴,打造旅游“新亮点”。整合旅游资源,串联打造特色旅游线路4条,形成全季旅游格局。高标准举办梨花会、采摘节等活动,第36届梨花会单日接待游客超15万人,营收超800万元。发展精品民宿、围炉煮茶等业态,让“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
治理联抓,织密善治“同心网”。创新治理机制,充分激发基层党员作用,组建跨村治理队伍5支,安全隐患排查、民事纠纷调解、政策宣传推广、产业培育发展等工作得到有力保障,形成“民呼速应”基层治理格局。推广村民“广场议事”机制,通过“样板打样”“同题共答”等模式,高效化解跨区域纠纷,将矛盾化于未然、解于基层,让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化为制度实践。
服务联享,搭建惠民“连心桥”。建立梨产业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供冷藏、飞防、订单出口等十项服务,让梨农享受全流程、高效率的便捷服务。整合片区各类公共资源,开展特殊关怀、爱心助学、专家义诊、文化巡演等普惠活动,打破村域界限,推动民生服务均衡、共享,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通过“一统八联”跨村联建,金阳街道在乡村振兴中结出累累硕果,绽放出璀璨的“四新”之花:
一是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联建推动梨产业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实现标准化、品牌化、链条式跃升。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棚架种植、宽垄密植让老梨园焕发新生机;深加工产品层出不穷,梨醋、梨膏等高附加值产品走出实验室、走进大市场,推动产业效益整体提升。梨果不仅热销国内,更飘洋过海香飘欧美,真正让“老传统”迸发出“新活力”、“土特产”升级“金招牌”、“小果子”成就了“大事业”。
二是生态环境绘就新画卷。统一规划与整体打造并举,让村庄风貌整洁有序、生态底蕴更加彰显。生态设施持续完善,涵养功能不断加强,万亩梨园重现“天然氧吧”生态本色。农文旅融合步伐加快,梨园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农事变体验,形成了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品味的全季旅游模式,“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
三是治理效能迈上新台阶。跨村联建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各村从“自扫门前雪”走向“共建一张网”。联合议事、协同调处成为新常态,一批过去“不好管、管不好”的跨村难题得到有效化解。公共服务通过联享实现提质扩面,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资源均衡普惠度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持续增强,真正实现“治理有效”与“群众满意”有机统一。
四是区域协同构建新格局。“一圈三区一带”功能布局从蓝图走向现实,形成特色发展、优势互补四大联建片区。梨产业生态圈成为现代化种植示范区,梨产品深加工区成为产业融合先行区,现代农业产业区成为农文旅融合样板区,和美乡村示范区成为基层治理创新区。各村在错位发展中找准定位,在联动共赢中放大效益,展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村草林二蛋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