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2日第9届亚太等离子体物理学国际会议在福冈市举行,来自全球的1000多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彰显了该领域在亚太地区的蓬勃活力。议题围绕基础等离子体物理、等离子体科学技术、应用等离子体、激光等离子体、空间等离子体、太阳/宇宙等离子体、磁约束聚变等离
2025年9月22日第9届亚太等离子体物理学国际会议在福冈市举行,来自全球的1000多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彰显了该领域在亚太地区的蓬勃活力。议题围绕基础等离子体物理、等离子体科学技术、应用等离子体、激光等离子体、空间等离子体、太阳/宇宙等离子体、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等各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核心内容开展了深入探讨及交流。会议开幕当天进行了“钱德拉塞卡奖”颁奖仪式。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宗秋刚教授因阐明地球周围辐射带中的电子加速机制等成果而获得此殊荣。该奖项每届授予至多一位杰出学者,第12届获奖者选定为宗秋刚,为唯一的获奖人。宗秋刚的当选,是对其开创性科研成就的至高肯定。这也是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
“钱德拉塞卡”奖章
“钱德拉塞卡奖”是亚太物理学会为纪念1984年诺贝尔奖得主、 著名的印度裔美国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于2014年设立的奖项,旨在表彰在等离子体物理领域做出开创性重大成果的科学家 。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是由亚太包括澳洲、纽西兰等20个国家地区的物理学会联合组成,它与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欧洲物理学会(European Physical Society)鼎足而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物理学会之一。这是宗秋刚继2020年荣获欧洲地球物理联合会哈内斯 ∙ 阿尔文奖(Hannes Alfven Medal)之后又一次荣获殊荣。“钱德拉塞卡奖”原则上每年只颁发给一位得奖者,所以。。
宗秋刚发表获奖感言,并作大会主旨报告
宗秋刚的授奖理由为“表彰其在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学领域作出的卓越科学成就,尤其是阐明了辐射带电子的加速机制,揭示了行星际激波所激发的超低频波动与辐射带电子间的漂移共振这一完整的能量传递链条,以及在宇宙空间探测所需的创新性高能粒子测量设备开发中所作出的划时代贡献”。
宗秋刚揭示了地球辐射带中危害航天器与宇航员的“杀手电子”如何通过超低频波(ULF)加速的机制。当行星际激波如鼓槌般突然撞击磁层顶时,整个系统会以其固有频率产生震荡。这些振动可能与地磁力线的振荡形成共振,激发强烈的场线共振(FLR)现象——仿佛一位天体音乐家正在拨动地球的“磁吉他”琴弦。当高能电子的漂移周期与场线共振周期匹配时,就会发生波粒漂移共振,从而实现从太阳风到磁层粒子的持续能量传递。
据悉,由宗秋刚主导开发的电子测量装置已搭载在12颗人造卫星上,其测量数据与宗秋刚研究团队开发的杀手电子预测模型等一起,为中国的空间天气预报作出了贡献。此外,宗秋刚还参与了日欧水星探测计划“贝皮科伦坡”(BepiColombo)等重要的国际研究项目。
宗秋刚于1965年出生在中国江西省,先后获得四川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与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博士学位。他曾担任美国波士顿大学高级研究员、马萨诸塞大学教授等职务,2007年起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并曾任该校行星与空间科学中心主任。2023年9月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他还曾在早稻田大学做过日本学术振兴会Fellowship研究员。
本届会议还颁发了其它奖项。其中,北京大学2024届毕业生李京寰博士与杨子浩博士同时荣获以日本等离子体物理学家三间国兴(Kunioki Mima)命名的“Mima U30”奖。该奖项旨在表彰在等离子体物理领域作出原创性科学发现的30岁以下青年学者。根据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等离子体物理分科会发布的信息,李京寰与杨子浩的获奖理由分别为:“基于卫星观测在非线性波动-粒子相互作用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与“在全球尺度日冕磁场测量及其空间天气预报与日球层磁场建模中的应用方面的贡献”。
此外,在本届会议上,北京大学王玲华教授也应邀作了题为“行星际能量电子”的大会报告。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