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正式落“沪”,标志着全球STEM教育发展迈出关键一步,亦体现出STEM教育在全球数字化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当前,世界主要国家把STEM教育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举措,欧盟在2025年连续发布多个关于STEM教育的
教师指导小学生编程。
9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正式落“沪”,标志着全球STEM教育发展迈出关键一步,亦体现出STEM教育在全球数字化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当前,世界主要国家把STEM教育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举措,欧盟在2025年连续发布多个关于STEM教育的文件,并在《STEM教育战略计划:提升竞争力与创新的技能》中明确,将STEM教育确立为教育与技能政策的战略支柱,旨在系统性破解教育绿色与数字双转型中的结构性难题,为欧盟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石。
政策引领:建设量化治理新体系
最新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结果显示,欧盟STEM教育质量面临严峻挑战。2022年欧盟15岁学生中数学未达标比例高达30%,较2018年上升7个百分点;科学学科未达标率攀升至24%。更令人担忧的是,欧盟八年级学生中43%缺乏基础数字技能,这一数字远超韩国的27%。
为此,欧盟在STEM教育战略计划中将政策引领置于核心地位,通过量化目标、跨域协同和数据闭环构建高效治理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通过目标刚性化、执行协同化、决策智能化,为欧盟STEM战略装上制度“引擎”。
刚性目标驱动资源优化配置。欧盟设定了清晰的2030年量化目标:中等职业教育STEM学生比例不低于45%,女性占比不低于25%;高等教育STEM学生比例达32%,女性占比不低于40%。其创新突破在于将STEM目标纳入国家改革计划,并要求成员国制定配套投资策略,形成“目标—改革—投资”协同机制。这种设计将战略愿景转化为可量化、可问责的具体任务,有助于破解政策执行软约束难题。
跨部门协同打破治理壁垒。欧盟成立欧洲STEM执行小组,由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和学术领袖共同组成,实现政企学深度协同。该小组重点推动四大任务:主导课程现代化,确保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建立产业技能需求动态收集机制,重点对接半导体、绿色技术等战略领域;创新教学和内容;设计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作为连接政策制定与一线实践的枢纽,该小组直接向欧洲技能高级委员会提供决策支撑,打通改革落地的关键环节。
数据闭环赋能动态优化。欧盟构建了“监测—反馈—调整”三位一体的数据驱动体系。毕业生追踪系统通过大规模调查评估技能匹配度和就业质量;依托欧洲技能观察站的预测平台整合劳动力市场数据与企业需求,研判未来技能发展趋势;欧洲技能共同数据空间项目则统一标准,整合教育、企业、政府等多方数据,以提升决策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度,使课程调整、资源配置与产业需求保持动态契合。
人才提升:打造教育生态与培养模式
欧盟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同样突出。尽管近10年欧盟高校STEM毕业生增长14.4%,但信息技术领域人才缺口巨大。2022年欧盟信息技术专家约980万名,按当前增速,2030年仅能达1200万名,远低于“数字十年”战略设定的2000万名目标。
因此,欧盟在战略计划中倡导通过人才提升路径系统重塑STEM人才培养生态,聚焦课程革新、资源整合、产教协同和能力升级,构建覆盖全链条、多场域的现代化育人体系,实现课程奠基、生态赋能、产教融通、实战育才、全球布局的五维联动。
课程体系标准化与前沿化并重。欧盟明确,到2026年,要加速建立覆盖全学段的STEM能力框架,明确各教育层级核心素养,确保培养连贯性。同步升级欧洲技能、能力、资格和职业分类(ESCO)体系,纳入人工智能伦理、数据科学、绿色技术等新兴能力标准。着力推动欧洲工程师学位体系统一,破除资格互认壁垒,提升人才流动性和竞争力。
基础设施与学习生态协同发力。欧盟试点建设国家级STEM教育中心网络,将其打造为资源枢纽。这些中心不仅强化中小学课程实施能力,更深度整合大学、企业、科研机构与文化组织资源,构建“校—企—社”联动的教育共同体。同时,还为“伊拉斯谟+”计划提供专项支持,配套推出“STEM科技人才入职计划”和“欧洲先进数字技能竞赛”,以基于真实场景的技术挑战激发青少年参与动力。
产教融合贯通学习与就业。为快速响应产业迭代需求,欧盟开发战略领域的跨国“微证书”项目,以期实现关键技能的补给。在高等教育领域,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网络安全等前沿领域的本—博联合学位项目,强化跨学科应用。同时,构建训练营、短期课程与沉浸式数字平台组成的终身学习网络,支撑在职人员技能更新。
创新能力培养嵌入实战场景。欧盟计划到2028年为20万名STEM人员提供创新管理、创业能力及知识产权培训。突破性举措是2026年试点“STEM技能工坊”——集成共享实验室、先进设备及风投对接平台,为青年创客提供真实研发环境,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践行“做中学”,打通创新能力转化的最后一个环节。
拓展全球人才储备网络。通过“STEM能力建设”计划,重点支持地中海等伙伴国家发展STEM教育,期望以此实现教育援助与人才储备的双重目标,为欧盟接入更广阔的人才培养网络。
性别平等:构建公平发展新机制
STEM领域性别失衡削弱创新发展活力。STEM高等教育领域,女性占比仅30.9%,职业教育领域则低至16.1%。这不仅会造成人才的浪费,更限制了科技创新的多元视角。欧盟委员会曾尖锐指出,若不能重塑STEM教育生态,欧洲将失去定义未来技术标准的能力。
欧盟深刻认识到性别失衡对科技创新的结构性制约,将“性别平等”提升至战略高度,通过教育干预、文化重塑和通道构建的系统性方案,着力破解STEM领域女性参与不足的深层壁垒,为科技创新注入多元活力。通过破除结构性障碍和主动构建发展通道,提高STEM领域女性参与度,有利于为欧盟带来具有包容性的人才生态。
破除教育中的性别偏见。欧盟2025年启动的“女性进STEM”计划,旨在吸引更多女孩进入STEM学科,力争到2028年培养100万名STEM女性。同时,清除性别刻板内容,消除对女性能力的隐性否定;在欧盟推行无偏见教学法,加强教师培训,重构课堂互动模式。为强化正向引导,建立特色入职培训和长期导师制,由女性STEM精英为女中学生提供职业导航,搭建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化桥梁。
以榜样力量重塑社会认知。欧盟全域推广的“STEM未来计划”致力于扭转社会观念,系统性发掘并传播全球女性科学家、工程师的成功故事,通过纪录片、校园讲座等多元渠道提升榜样可见度。同步开展“欧洲STEM周”等文化活动,重点向女孩及其家庭推广STEM教育理念,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女性参与STEM的包容性生态。
构建专属支持与全球引才体系。在实践层面,欧盟改革欧洲学徒联盟机制,设定女性学徒比例目标,优化传统男性主导领域的实习环境。推动政—企—研合作开设女性专属发展通道,提供针对性实习、研究项目与职业网络支持。此外,对STEM专家奖学金进行双重设计,一方面资助本土女性人才成长,另一方面以高待遇吸引全球顶尖女性专家,聚焦半导体、量子、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合作项目,直接补充高端人才库并提升创新多样性。
欧盟STEM教育战略计划的核心理念体现为三重融合。一是刚性目标与智能治理的融合。设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领域STEM学生占比等量化目标,并直接挂钩欧盟资金分配,形成强约束机制。欧洲STEM执行小组的跨域协同与“追踪—预测—数据空间”构成的动态闭环,实现了政策执行的精准迭代。二是生态化培养与前沿需求的融合。全学段能力框架、STEM中心网络、跨国“微证书”体系及聚焦人工智能、量子领域的联合学位项目,共同构建起衔接基础与前沿、贯通学习与创新的成长生态。技能工坊更将实战研发嵌入培养链条,打通“做中学”最后一环。三是结构性公平与全球引才的融合。“女性进STEM”计划清除性别偏见,结合无差别教学法重塑教育体系;“STEM未来计划”通过榜样传播重构社会认知;学徒制改革与专属通道建设破除职业壁垒,而STEM专家奖学金以“本土育才+全球引才”双轨策略,将多元人才转化为创新资源。
【链接】
●《全球推进女性参与STEM领域的战略行动》,2025年3月6日9版
●《全球STEM教育变革主要趋势》,2025年4月3日9版
●《法国如何培养STEM教师》,2025年6月26日9版
●《欧盟驱动政策革新提升STEM教育质量》,2025年7月10日7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5日 第09版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