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完2025工博会,我们发现了三大趋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11:24 1

摘要:在工博会,最鲜明的感受是“内卷痕迹”的消退与“高质量基因”的凸显。曾几何时,工业展会中常见的参数比拼、价格博弈、同质化复制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AI驱动的场景创新、绿色低碳的生态构建与全产业链的协同突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实是从“规模扩张”到“创新突

在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现场将有数千项新产品、新技术发布,规模水平都实现历史之最。

机器人大讲堂作为参会媒体,在本届工博会开幕的首日就对大会进行了探展。

展馆内人山人海,多处可见国外友人的身影,产品从核心零部件到人形、协作、复合机器人等各类整机应用,再到具身智能大模型一应俱全。

“项目部署到落地周期、整体运行寿命、维护成本”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观众问询,尽显专业特性。

纵观机器人展区,我们最深刻的感受是,不少企业的机器人产品都呈现出更高阶智能、更强柔性、更深度人机协作的清晰特质。

两天的探展之后,我们也总结出了当前机器人产业的三大趋势。这三大趋势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机器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更预示着一个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

▍趋势一:内卷已经过去,高端创新发展进行时

在工博会,最鲜明的感受是“内卷痕迹”的消退与“高质量基因”的凸显。曾几何时,工业展会中常见的参数比拼、价格博弈、同质化复制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AI驱动的场景创新、绿色低碳的生态构建与全产业链的协同突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实是从“规模扩张”到“创新突围”的范式转变,这也使得本届工博会彻底告别了“看机器人本体”的传统阶段,而是全面进入“看落地”的深水区。

同时,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是从“单兵突进”到“生态共生”的格局升级。过去行业内卷的症结之一,在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割裂竞争,国产机器人拿着低价抢市场,而本届工博会在新一轮并购整合、生态合作中,展现的是“融通共赢”的新生态,这种生态化转型背后,一方面是政策“组合拳”的精准赋能,设备更新补贴与专精特新企业税汇政策扶持,此举既夯实了传统产业升级根基,更培育了新兴产业的生长土壤。另一方面是国产生态链的持续合作突围。

高质量发展是尝试新方法、开发高端新产品与新应用。例如作为国产机器人头部企业,埃斯顿首发ER1200-3300重载工业机器人、两款防爆机器人,带来了全自研高精度多机协同展示方案,覆盖多行业场景需求,通过系列AI+动态演示,埃斯顿呈现从核心部件、整机设备到行业系统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创新成果。最值得一提的是,ER1200-3300创新性地通过双电机动态同步控制(主辅电机并联协同策略),双减速机硬同步与精度补偿(并联驱动与龙门同步算法),并采用机器人专用大功率IPM电机,从而实现了具有优势的动态性能,更加适合陶瓷搬运、航天大型复杂结构件加工、汽车整线电焊等高端场景需求。

高质量发展是寻找到产品真正的需求点与价值。例如大族机器人旗下公司华沿机器人带来了S60大负载机器人,最大负载高达60KG,突破了协作机器人的公斤数极限。在现场,该产品负责人龚浩对机器人大讲堂介绍,大负载机器人延续了协作机器人48V电机驱动供电系统的优势,能避免工业机器人复杂场内走线问题,易于集成在AGV机器人上,灵活实现移动码垛、上下料等工艺,对于安装层高、安装要求较低,在抱闸、安全性等方面也更加具备优势,未来还将基于自研电机等优势部件,持续缩小机器人的体积,实现更高质量的企业赋能。

高质量发展也是挑战全球机器人能力极限。例如柴孚机器人带来全球首款腕部额定载荷≥5000千克的重载工业机器人,现场托举起一台小米汽车亮相工博会,彻底打破全球工业机器人负载极限。该公司市场经理曹家浩介绍,该机器人的整体刚性结构实现了质的飞跃,负载上限也取得了关键突破,专门应对超重搬运和特种行业自动化需求,即便在极端环境下仍稳定可靠。从汽车制造中的整车举升,到物流、建筑甚至采矿等重型场景,它都能“轻松拿捏”。

高质量发展还是全产业链能力的突破,例如新时达随着海尔战略入股,双方协同持续深化,在展会上阐释STEP 2.0全新战略升级,并集中发布覆盖多个行业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凭借三十年积累,新时达已形成从通用自动化到机器人本体及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能力,掌握驱控一体、多核异构等核心技术,具备全栈自研优势,其以“AI+Robot”融合创新为主线,围绕七大行业场景,全面呈现“云—边—端一体化”智能解决方案。此次发布不仅彰显新时达技术自立与生态协同的双轮驱动战略,也标志着正式步入“海尔赋能+AI驱动”的新阶段。

高质量发展是全方位的技术逻辑重构。例如汇川技术展示了一套贯通“设计-制造-能源-运营”的数字化体系,清晰传递,在光、机、电、液、气、磁全领域长期深耕,其中iFA搭数据底座,运控通数据流转,传动供节能动力,机器人落地执行。可以说从设备层到边缘层再到云平台,从机械执行到AI智能体,基于汇川发布的四大架构,已经构建了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完整技术栈,核心逻辑都是让复杂变简单、让高端变普惠。

高质量发展的全球维度,是国产机器人从跟跑到并跑的超越,是行业从“成本竞争”到“标准输出”的能级跃升。当高质量创新产品再度回归,中国工博会的国际吸引力其实已超越“性价比洼地”的标签。从本届工博会的人流来看,吸引了不少国际友人前来参观并寻求合作。摆脱内卷后的中国机器人行业,已经有望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鲜明特质,成为全球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趋势二:具身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

具身智能,已成工业机器人必争之地,随着工业自动化进入以“柔性生产”为核心的下半场,传统单一功能的固定式机械臂在应对小批量定制、产线快速切换等复杂需求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本届工博会上,多家企业不约而同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发展具备移动、感知与自主决策能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让它们真正成为工厂里能自主移动、理解环境、安全交互的“智能伙伴”,同时边缘计算成为工业智能化的关键支撑,企业通过部署边缘设备实现数据本地化处理,降低延迟、提高实时性,可以说具身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正重塑工业自动化的底层逻辑。

具身智能场景落地的鲜明特征,是从“单一工位”到“全域覆盖”的能力延伸。例如越疆机器人展示了一个由多种形态机器人协同作业的“超级工厂”平台。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这一创新平台的核心是“集中式讨论+分布式执行”架构,由一个“工厂智能枢纽”作为超级大脑,统一规划调度。在执行层,双足人形机器人负责精细化操作,轮式机器人穿梭转运,多足机器狗在复杂环境中巡检,而协作机械臂则专注高精度工位作业。这种多形态机器人军团的协同作战模式,将生产柔性提升到了全新高度,为未来工厂的构建提供了清晰的蓝图。

具身智能技术融合的核心突破,是从“指令执行”到“自主决策”的智能跃迁,其使机器人具备了环境感知、任务拆解与动态调整能力。例如节卡机器人全球首发JAKA EVO工业具身智能平台,融合AI大模型、视觉与工业控制系统,提供标准化工业具身智能工具链,覆盖数据采集、增强、合成及模型训练、部署全环节,实现“感知-决策-执行”闭环。在具身智能领域,节卡各类机器人已经突破传统局限,赋予机器人“身、手、眼、脑”协同的能力,从而落地千行百业。

具身智能产业生态的构建逻辑,是从“单点创新”到“协同共生”的价值聚合。例如微亿智造在本次工博会上展现的不仅是产品突破,更是涵盖技术、数据、场景的完整生态。其将AI深度融入捷博特的机器人本体,通过“端-边-云”一体化实施架构,以及独创的“快慢思考”双系统,构建起了独特工业场景的机器人技术体系,使一条产线能快速切换场景,便于更广泛的客户实现落地应用。

当机器人不仅能 “精准执行”,更能 “自主思考”,工业生产正从 “人适应机器人” 转向 “机器人服务人”。例如慧灵科技此次在工博会上首次完整展示了 HITBOT OS。这是一套以“大脑+小脑”双层认知架构为核心的操作系统,其中“大脑”基于分布式AI与行业知识库,能够理解语义、生成策略,并整合跨行业工艺数据,“小脑”则通过高精度运动控制和多模态反馈,将决策精准落地到硬件动作。这一突破,不仅让智能体真正具备认知到执行的闭环能力,也重塑了科研和自动化的底层逻辑。

具身智能技术可以说已经成为工业领域的核心驱动力,从实验室原型到产线主力,从智能体机器人、AI视觉检测到具身智能驱动的动作流程优化,具身智能与机器人的融合在 2025 年工博会上完成了关键跨越。这正是具身智能赋能机器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也使得机器人企业普遍认为,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下阶段的新型机器人。

▍趋势三:外资品牌更加贴近中国市场

在海外品牌上,我们发现“中国本土化” 早已超越简单的参数调整,而是成为贯穿研发、生产、服务的全链条战略。这些带着 “中国基因” 的全球技术,正改写外资品牌与中国市场的互动逻辑 —— 从 “将产品卖给中国” 到 “与中国共创产品”,工博会现场的每一款定制化展品,都印证着中国市场从 “消费高地” 向 “创新策源地” 的能级跃升。

外资品牌的本土化转型,在本届工博会上呈现出 “需求精准捕捉” 与 “技术深度适配” 的双重特征。例如爱普生发布了首款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研发的爱普生LA-A系列机器人新品,推动本地化发展再次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现场技术人员向机器人大讲堂介绍,LA3、LA6是爱普生新一代高性价比机型。两款新品采用轻量化、紧凑高刚性设计,集成核心性能以提升性价比,沿用高质量核心部件,搭载RC800L控制器,保持精度、速度等核心性能稳定,同时依托品牌丰富的制造经验确保新品具备更优品质。据悉LA-A系列将与3C、锂电、汽车零部件、食品和医疗等行业的核心应用场景深度适配,实现性能与价格的精准平衡,真正为客户业务增值注入竞争力引擎。

外资品牌不再是孤立的技术输出者,而是深度嵌入中国工业体系的参与者,例如ABB机器人除了展现传统机器人的智能化升级,更重要的是其整合视觉系统的调试软件,将传统需要2~3天的工作站调试时间压缩至半天,使机器人通过2D视觉,就能够以3D视角看见世界,显著降本增效,提升机器人的自主性与多功能性。在动态追踪演示中,协作机器人借助这套OmniCore EyeMotion视觉系统,能精准捕捉随机滚动的小球轨迹,分拣准确度提升50%,节拍时间减少70%,针对来料不稳定的食品饮料生产线,它还能通过任意第三方相机或传感器识别实时调整动作,在复杂应用场景亦可实时自适应。展台工作人员介绍称,与定制解决方案相比,该软件可使调试时间缩短高达90%,在更复杂的应用场景中,OmniCore EyeMotion视觉系统还能与ABB独有的在线自动路径规划技术相结合,从而可以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实时、持续地自主规划并执行避开障碍物与动态物体的无碰撞最优路径,在拾取放置等关键任务中提升自主性,并使节拍时间缩短50%。

这种 “技术全球化 + 产品本地化” 的策略,有望让外资品牌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找到新支点,正如西门子中国董事长肖松所言,工业创新的价值终要回归场景,而中国场景的丰富性正在重塑全球技术路线。

▍结语与未来

从 1999 年到 2025 年,工博会 27 年的变迁,是中国工业从 “追赶者” 到 “引领者” 的成长史,也是中国工业从 “规模扩张” 到 “价值创造” 质变的有力佐证,是中国机器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持续创新发展的见证。

而本届工博会留下的,同样不仅是一场展会的机器人记忆,更是中国工业面向未来的承诺:以高质量创新为笔,以生态协同为墨,在全球工业的画卷上,绘就更具韧性、更富价值、更可持续的发展新图景。

展望未来,2025 年工博会更像一个 “新起点”,预示着中国机器人将在三个维度持续突破:其一,发展将从产品的单点突破走向系统重构,企业正通过具身智能打破传统编程壁垒,构建全栈式数字化体系,未来机器人创新将更注重 “从设备到云端、从本体到智能” 的全链条能力打造;其二,生态将从 “协同合作” 升级为 “共生共荣”,中国机器人 “四大家族” 与国际 “四大家族” 的竞合、本土企业与跨国品牌的技术交流融合,将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形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创新网络;其三,中国机器人将从 “跟跑并跑” 迈向 “标准输出”,多家机器人的全球布局、国产重载机器人打破国际负载极限、具身智能体系的完善开发和落地,意味着中国机器人企业将以技术实力参与全球产业规则制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

这使得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一个真正属于机器人智能制造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来源:机器人大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