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资本退潮,中国CRM市场的遮羞布被狠狠扯下。十年间,这个曾被资本捧上云端的赛道,如今深陷“低价竞争-利润缩水-服务降级”的死循环:厂商为抢单报出“地板价”,项目交付质量肉眼可见下滑;客户看似“捡了便宜”,却在后续服务中频繁踩坑;整个行业像被按在泥潭里的困兽,
当资本退潮,中国CRM市场的遮羞布被狠狠扯下。十年间,这个曾被资本捧上云端的赛道,如今深陷“低价竞争-利润缩水-服务降级”的死循环:厂商为抢单报出“地板价”,项目交付质量肉眼可见下滑;客户看似“捡了便宜”,却在后续服务中频繁踩坑;整个行业像被按在泥潭里的困兽,谁先停下挣扎谁先窒息。此刻,所有人都在问:谁能站出来,结束这场没有赢家的消耗战?
中国CRM行业的“疯狂生长”与“极速坠落”,几乎是一部浓缩的SaaS资本启示录。2015年前后,随着移动互联网浪潮席卷,资本开始押注企业服务赛道,CRM作为“离钱最近”的SaaS工具,成了香饽饽。彼时,行业弥漫着“烧钱换增长”的狂热:只要收入增速够快,亏损不是问题;只要用户数够多,利润可以往后放。
但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当资本收紧钱袋,那些靠补贴、低价撑起的“繁荣”瞬间崩塌。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CRM厂商平均净利润率不足5%,近三成企业陷入亏损;而客户满意度调研中,“交付质量不达标”“功能与需求脱节”成了高频吐槽点。这场内卷的本质,是“价值传递”的全面失效——厂商忙着用低价抢地盘,却忘了告诉客户:你买的不只是一套软件,而是能帮你提升20%销售额、降低30%管理成本的业务工具。
更致命的是,外资巨头的“退场”反而加剧了混乱。早年,SAP、Oracle等外资厂商凭借品牌和技术优势,在高端市场筑起“价格锚点”:一套CRM系统报价百万级,客户虽觉贵,却认其价值。但随着国产替代浪潮兴起,外资厂商影响力减弱,国产厂商本应接棒定义价值,却陷入了“无锚竞争”:你报80万,我就敢报50万;你含三年服务,我就送五年运维。没有公认的“带头大哥”稳定价格体系,整个市场成了“比烂”现场——谁先涨价,谁就把客户推向竞争对手;谁坚守质量,谁就被成本压垮。
销售易新任总裁邓永富看得透彻:“客户不是不愿意为软件付费,而是没看到‘钱花在哪了’。当厂商只会说‘我们功能全、价格低’,决策者凭什么相信你能帮他解决业务问题?”这位在SAP、金蝶摸爬滚打二十余年的老兵,刚上任就抛出了一个尖锐问题:中国CRM缺的不是产品,是让客户认可价值的“翻译官”——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业务语言,让CEO、销售总监听懂:这套系统能帮你多赚多少钱。
面对行业沉疴,邓永富开出的药方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不拼低价拼生态。“一家伟大的公司,一定是生态做得成功的公司。”这是他在软件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信条。
过去,国内CRM厂商大多信奉“黑寡妇模式”:从产品研发到项目交付、售后服务,恨不得“一手全包”。客户要定制化?自己组建团队开发;客户要数据对接?自己派人驻场;客户要培训?自己讲师上阵。这种“全能选手”姿态,看似能掌控全流程,实则是“利润杀手”——定制化需求层出不穷,交付团队越扩越大,人力成本吞噬利润。某头部厂商内部数据显示,其交付成本占营收比例高达40%,远高于Salesforce等国际厂商的25%。
邓永富要打破的,正是这种“什么都自己干”的惯性。他给销售易定下的新规则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具体分三步:
聚焦核心:销售易自己只做三件事——产品研发、核心技术突破、战略客户(灯塔项目)服务。把有限的资源砸在刀刃上,确保产品领先性。赋能伙伴:80%的交付工作交给生态伙伴。销售易会输出标准化的交付方法论、培训体系,甚至开放API接口,让伙伴能快速上手。比如,客户需要对接ERP系统?交给专注集成的伙伴;客户需要行业化模板?交给垂直领域的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利益共享:伙伴完成交付后,能拿到项目金额的30%-50%分成,销售易则通过规模化降低边际成本。“我们要让伙伴赚钱,生态才能活。”邓永富强调。这套逻辑看似简单,实则是对行业底层商业模式的重构。过去,厂商和伙伴是“零和博弈”——厂商怕伙伴抢客户,伙伴怕厂商压价;现在,通过“聚焦+赋能”,双方成了“共生体”:销售易靠伙伴扩大覆盖,伙伴靠销售易的产品赚钱。这就像拼图,销售易做核心的“拼图母版”,伙伴提供丰富的“拼图模块”,最终给客户呈现完整的业务解决方案。
最关键的是,生态模式能解决“定制化vs规模化”的矛盾。比如,某制造企业需要“CRM+物联网设备数据对接”,传统模式下厂商要单独开发,成本高、周期长;现在,销售易开放IoT接口,生态伙伴直接提供现成的对接插件,交付周期从3个月缩短到2周,成本降低60%。这种“1+N”模式,既满足了客户个性化需求,又没让厂商陷入“为一个客户改一次产品”的泥潭。
销售易敢动“生态手术”,底气很大程度来自腾讯的战略控股。2024年,腾讯完成对销售易的控股,这被业内视为“软件行业里程碑事件”——互联网巨头下场,不是简单投钱,而是要深度绑定。
很多人以为腾讯的价值是“品牌背书”,但邓永富更看重“生态协同”的化学反应。这种协同体现在三个维度:
技术“加速器”:腾讯把大模型工程化能力“打包”给了销售易。比如,销售易的AI助手“小易”,能自动分析客户沟通记录,生成跟进建议,背后是腾讯云TI-ONE大模型的技术支撑;腾讯会议、电子签等SaaS工具与销售易深度集成,客户在会议中达成的意向,能直接同步到CRM系统,生成待办任务,数据链路彻底打通。生态“扩音器”:腾讯云有超过10万家合作伙伴,现在这些伙伴都能销售销售易的产品。某腾讯云合作伙伴透露:“以前我们卖云服务器,客户问‘有没有CRM?’只能推荐别家;现在直接推销售易,客单价提升30%。”这种“借船出海”,让销售易的市场覆盖速度至少快了一倍。信任“压舱石”:在企业服务领域,“活下去”比“活得好”更重要。当不少CRM厂商还在为现金流发愁时,“腾讯成员企业”的身份,给了客户和伙伴一颗定心丸。某上市公司CIO直言:“选销售易, partly because of Tencent(部分因为腾讯)——我们相信腾讯不会让它轻易倒下,后续服务有保障。”这种加持不是“单方面输血”,而是“双向奔赴”。腾讯需要销售易补足企业服务的“销售数字化”短板,销售易需要腾讯的技术、生态和品牌。就像两个齿轮,一个有场景,一个有能力,咬合在一起才能转得更快。
光有生态还不够,破局内卷需要“新增长极”。邓永富给销售易找的两个引擎,一个向内(AI),一个向外(全球化),精准踩中了行业变革的脉搏。
AI:从“工具”到“业务伙伴”的跨越
CRM天然适合AI落地——场景明确(销售跟进、客户服务、营销转化)、数据丰富(客户资料、沟通记录、交易数据)。销售易今年3月推出的“六大智能体”(销售智能体、客服智能体等),已经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
数据印证了AI的潜力:销售易AI相关业务今年增速预计达三位数,部分行业解决方案(如高科技制造)的AI功能付费率超过50%。AI正在重新定义CRM的价值——它不再是“管理工具”,而是能直接影响业绩的“业务伙伴”。
全球化:在“价值市场”找回尊严
如果说AI是“存量挖潜”,全球化就是“增量突围”。国内市场卷到窒息,邓永富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先东南亚,再中东、欧洲,“小步快跑”找蓝海。
东南亚市场的“友好度”超出预期。这里本土CRM厂商少,主要对手是Salesforce,但后者价格高(年费人均超1000美元)、本地化不足(对东南亚语言、合规要求适配差)。更重要的是,海外客户愿意为价值付费。某东南亚电商客户告诉邓永富:“我们不在乎软件便宜10%,在乎它能不能帮我们把复购率提升5%。”这种“价值导向”,正是国内市场缺失的。
销售易的策略是“差异化竞争”:价格比Salesforce低30%-40%,但提供更本地化的服务(比如支持印尼语、泰语,适配东南亚数据合规要求)。目前已在东南亚服务近百家客户,包括某头部物流企业、连锁品牌。“这里没有价格战,客户会认真评估ROI(投资回报率)。”邓永富感慨,“在海外,我们终于能堂堂正正地说‘我们的价值值这个价’。”
中国CRM行业正站在“旧秩序崩塌、新秩序建立”的十字路口。过去十年,资本催生的虚假繁荣掩盖了价值缺失的真相;未来十年,能活下来并引领行业的,一定是那些能定义价值、传递价值、实现价值的企业。
从邓永富的布局中,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晰的“破局路径”:以生态重构商业模式(摆脱交付成本依赖),以腾讯加持夯实基础(品牌、技术、生态),以AI和全球化开辟新增长(跳出低价泥潭)。这条路径的核心,是从“规模优先”回归“价值优先”——不再比谁的客户多,而是比谁的客户更愿意为价值买单;不再比谁的功能全,而是比谁能帮客户解决真问题。
当然,成为“带头大哥”不会一蹴而就。生态建设需要时间(伙伴能力培养、信任建立),全球化面临文化差异(本地化运营、合规风险),AI落地需要数据积累(模型训练、场景打磨)。但至少,销售易的尝试为行业提供了一个范本:中国CRM不是只能在低价泥潭里挣扎,我们也能靠技术、生态、价值,在全球市场挺直腰杆。
或许未来某一天,当中国CRM厂商不再被问“你们比Salesforce便宜多少”,而是被问“你们的独特价值是什么”,那才是真正告别内卷、开启新篇章的时刻。而现在,这场突围战,已经打响。"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