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 月 24 号那天,网友刷到张雪峰主页都愣了 —— 抖音显示 “被禁止关注”,微博明说 “违反社区公约”,B 站直接标 “账户异常”。但有意思的是,他旗下 “讲升学规划”“聊考研” 的子账号还在直播带货,主播对着满屏追问装傻充愣。这波操作像极了给店铺挂 “暂
一、先搞懂:“禁止关注” 不是永封,却是信号弹
9 月 24 号那天,网友刷到张雪峰主页都愣了 —— 抖音显示 “被禁止关注”,微博明说 “违反社区公约”,B 站直接标 “账户异常”。但有意思的是,他旗下 “讲升学规划”“聊考研” 的子账号还在直播带货,主播对着满屏追问装傻充愣。这波操作像极了给店铺挂 “暂停迎客” 的牌子,里屋还在偷偷卖货,明摆着是平台给了 “反省期”,但处罚信号已经拉满。
张雪峰本人就甩了句 “账号问题”,电话一挂了之,工作室倒说 “正在反省”。这反差就耐人寻味了:要是真单纯技术故障,犯不着多平台同步动手;要是永封,子账号早该连坐。显然,这是监管和平台联手敲的警钟,问题藏在他那些年 “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生意经里。
二、教育生态的 “搅局者”:一句话砸了千万人的饭碗
搞教育的都知道,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是多少学者熬几年定的,结果张雪峰一句话就能给掀了。有招生老师吐槽,他们专业分数一年能被他搅得浮动 10 多分 —— 说白了,千万人搭建的学科体系,抵不过他直播间一句 “这专业没前途”。
这事儿的要害在哪?高考填志愿本该是家长、老师跟着孩子兴趣慢慢磨的活儿,他直接把这过程变成 “押大小”:先把冷门专业贬成 “废品”,再兜售 12999 元的 “梦想卡”,3 小时就能赚 2 个亿。有高校朋友算过账,他们开免费志愿辅导课,不如张雪峰一场直播的转化率高。这哪是指导升学,分明是用焦虑当镰刀,割的是普通家庭的血汗钱,毁的是教育该有的多元生态。
更离谱的是他的 “数据造假”。去年说 “文科都是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被博主告上法庭;今年推的 168 元高考预测卷,数学题条件矛盾、英语选项重复,客服还敢说 “拆封不退”。教育部 5 月就严打 “绝密押题” 骗局,他删视频停播避风头,转头又换个马甲卖服务,这不就是顶风作案吗?
三、言论红线:从 “媚权媚俗” 到 “玩火自焚”
张雪峰的走红套路,本质是 “双重谄媚”:一边对着底层喊 “我懂你的焦虑”,一边想攀权力的高枝。但这平衡术玩砸了,最后变成 “两边捅刀”。
最致命的是那句 “枪声打响捐一个亿”。表面看是爱国,实则是拿敏感话题炒作 ——“枪响” 啥时候算?捐给谁?全是空头支票。更蠢的是他还炫耀 “本地网信办领导让查泄密的人”,把公权力的私下沟通捅到网上。这操作相当于把领导的私房话放村口喇叭上,既毁了公权力形象,又让自己成了 “不可靠的人”。权力部门最忌讳被当枪使,他倒好,主动把枪口对准自己。
之前的 “新闻无用论” 也是同理。2023 年说 “报新闻就打晕孩子”,被厦大教授邹振东怼 “别轻信结论”,但他偏要把复杂的就业问题简化成 “非黑即白”。这种极端言论看似解气,实则在制造群体对立 —— 学文科的骂他偏见,普通家长夸他 “实在”,最后网络骂战满天飞。正好撞上中央网信办 “整治恶意挑动情绪” 的专项行动,他这不就是往枪口上撞吗?
四、商业帝国的泡沫:140 家企业与 “底层代言人” 的骗局
很多人被他 “普通家庭代言人” 的人设骗了,直到这次账号被禁,才有人扒出他的商业版图:直接关联 10 家公司,间接投资 140 多家,从教育延伸到餐饮、科技。一边喊着 “帮穷人避坑”,一边卖 17999 元的咨询套餐,这吃相比谁都难看。
他的生意逻辑其实特简单:先制造恐慌(“选错专业毁一生”),再垄断解决方案(“买我的课才靠谱”),最后用 “退网卖惨” 炒作 —— 去年哭着说 “动了别人蛋糕要退播”,不到一周就复出收割流量。这种套路玩多了,公信力早被透支干净。有家长算过,花 8999 元买的志愿方案,网上搜免费资料都能拼出来,这不就是明着骗钱吗?
更关键的是,他动了真蛋糕。传统考研机构的万元线下课,被他 199 元线上课冲得稀里哗啦;“野鸡大学” 招生因为他的科普断了财路;甚至高校的招生计划都得看他脸色调整。当一个网红的影响力能左右国家人才培养方向时,监管再不出手就真晚了。
五、不是他倒霉,是网红生意该守规矩了
张雪峰不是第一个栽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今年以来,抖音封了夸大升学率的考研机构,微博罚了泄露考生信息的博主,教育部更是把 “高价志愿咨询” 当整治重点。说白了,不是平台跟他过不去,是整个行业的野蛮生长到头了。
教育这事儿太特殊,它连着千万家庭的希望,也连着国家的人才根基。你可以做升学指导,但不能用谎言制造焦虑;可以搞商业运营,但不能把教育当暴利生意;可以发表观点,但不能挑动对立、触碰红线。张雪峰的问题,就是把这三条全踩破了。
现在子账号还在直播,说明他还想挣扎。但就算将来账号解封,那些被他搅乱的专业选择、被他收割的家长血汗、被他破坏的教育生态,可不是一句 “反省” 就能补回来的。这波处罚与其说是 “封杀”,不如说是给所有教育网红立规矩:流量再大,也大不过教育的底线;生意再火,也不能火过公序良俗。
来源:上衣和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