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西贝因为预制菜的事儿,吵得沸沸扬扬。大家原本以为只是老板贾国龙跟罗永浩互怼,没想到突然杀出个“华杉”,直接站出来为西贝撑腰,结果网友顺藤摸瓜,扒出了“华与华”。
最近西贝因为预制菜的事儿,吵得沸沸扬扬。大家原本以为只是老板贾国龙跟罗永浩互怼,没想到突然杀出个“华杉”,直接站出来为西贝撑腰,结果网友顺藤摸瓜,扒出了“华与华”。
这家公司你可能没听过,但他们做的广告你绝对看过。从蜜雪冰城的“你爱我我爱你”,到田七牙膏的“拍照大声喊田七”,再到“小葵花妈妈课堂开课了”“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这些洗脑广告的幕后操盘手,正是华杉、华楠兄弟。
他们的广告铺天盖地、魔性洗脑,几乎组成了你童年到现在的“精神污染合集”。甚至有网友吐槽:“没一个广告不让我想砸电视。”但奇怪的是,这些广告偏偏都特别成功。
蜜雪冰城靠着“土掉渣”的广告火遍全国,田七牙膏直接救活了一个快倒闭的品牌,一年卖了4亿支。就连“恒源祥,羊羊羊”这种被骂上热搜的广告,最终也带来了品牌知名度的暴涨。
问题来了:这些明明被群嘲的广告,为什么总能赢?
华与华的广告一向不追求“好看”,而是追求“记住”。这其实是有心理学根据的。
人类大脑对“有情绪”的信息记忆更深,而“嫌弃”这种负面情绪,反而比“喜欢”更容易触发大脑的注意力机制。你越是吐槽一个广告,它在你脑子里就越扎根。
比如你看到“脑白金”的广告会翻白眼,但你就是忘不掉“今年过节不收礼”。这其实就是广告的本质目的——不是讨你喜欢,而是让你记住,进而促使你行动。
特别是快消品,根本没空等你慢慢培养感情,它们要的是你立刻掏钱。所以广告只要能让你停下来看一眼,不管你是笑还是骂,它都赢了。
而且根据“纯粹接触效应”,一个东西只要你反复看,哪怕最开始讨厌,时间长了你也会逐渐接受甚至喜欢。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土味广告”最后总能转化成销量。
简单说,广告不是用来取悦你的,是用来打动你大脑“最原始的按钮”的。
很多人觉得华与华的广告“low”“俗”,甚至说是“审美的倒退”。但说这话的,大多是生活在一二线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
可现实是,快消品要抓的是三四线城市甚至乡镇的用户。这些用户不看调性、不管精致,他们要的是接地气、看得懂、记得住的广告。
在这种情况下,“丑”反而比“美”更高效。在信息爆炸、刷屏加速的时代,一个看起来怪异、突兀、甚至让人不适的广告,更容易让人多停一秒。
这就像在菜市场里,温声细语没人听得见,只有吆喝得够大声,才能被注意到。
广告是商业工具,核心目的是“有效果”,不是“有审美”。对快消品来说,只要广告能带来销量,就是成功。不管你是捏着鼻子买,还是翻着白眼买,只要掏钱了,它就值了。
所以说,华与华的“土味洗脑风”,不是审美退步,而是一种高效、低成本、反馈快的营销选择。他们不是不懂审美,而是刻意“放弃”了它,为的是更快撕开用户注意力的防线。
结语:你越骂,它越赚,这不是魔法,是人性
我们总以为广告应该“好看”“高级”,但现实却是,真正能在市场上跑得快的,往往是那些你最嫌弃、最不屑的。
华与华的成功,不是靠讨好,而是靠“打扰”。他们深知,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能让你停一下的,不一定是美,而是“怪”。
所以,下次你再看到一个土得掉渣的广告,先别急着骂。它可能已经在你脑子里占了坑,而你还没发现。
来源:小何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