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一听到“人口老龄化”,第一反应是跑去东南亚、拉美这些地区找机会,比如越南、墨西哥、阿联酋。确实,它们是热门的“出海”方向。但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远,就会发现一个更有潜力的地方——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很多人一听到“人口老龄化”,第一反应是跑去东南亚、拉美这些地区找机会,比如越南、墨西哥、阿联酋。确实,它们是热门的“出海”方向。但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远,就会发现一个更有潜力的地方——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为什么?
因为全球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巨变。根据麦肯锡的数据,中国、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的工作人口早在2009年就见顶了;东南亚、印度这些地区撑到2030年也差不多了。而非洲呢?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预计要到2080年才会迎来人口高峰。
也就是说,未来还有超过50年的人口红利,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人口还在快速增长的地区。
拿肯尼亚举个例子,它的年龄中位数只有19.7岁,而中国已经是40.1岁了。走在肯尼亚街头,满眼都是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新兴的劳动力,新的消费市场,还有海量的创业机会。
所以说,如果你今天还在看越南、墨西哥,那是5年的窗口;但非洲,是50年的窗口。这不是短跑,这是马拉松。
很多中国企业一想到非洲,就觉得自己可以降维打击:我这套商业模型在14亿人口的中国市场都验证过了,拿去非洲肯定是降维碾压。
但现实往往啪啪打脸。非洲不是一个整体市场,而是50多个国家、几百种文化、几十种语言拼凑而成的复杂生态。就拿肯尼亚来说,光一个国家就有几十个部落,相隔一条河,审美、饮食、喜好都可能完全不同。
你在中国卖得好的产品,到非洲水土不服的例子太多了。比如服装:马塞族喜欢红色,基库尤族更偏好现代风;再比如餐饮:麦当劳在南非可以加咖喱,在埃塞俄比亚却不能卖牛肉。
你必须认真研究当地市场,制定本地化策略,尊重文化、尊重习惯。否则,以为自己是来“收割”的,其实是自找麻烦。
而且,虽然劳动力便宜——比如肯尼亚平均月薪只有1500元人民币,但你要付出的管理成本却很高。员工迟到是常态、做事效率低、沟通标准完全不同;你甚至要了解员工的部落背景,避免世仇共事。
所以,你不是来降维打击的,而是来“高成本换红利”的。真正能在非洲做成事的企业,都是那些愿意放下身段、真心融入的“女婿型”企业。
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出海就是卖货——把义乌的货带去非洲,赚中间的利润。但现实呢?肯尼亚政府给你一张关税单,进口100万的化妆品,光税就要68万!
想要避税?那就得本地建厂,带着技术、设备、人力、经验一起来。肯尼亚政府要的不是“倒卖商人”,而是能带来就业和技术的“实干工厂”。
更绝的是,他们还“变相逼你”雇佣本地人:工作签证动辄几万块,当地人月薪才三千,怎么算都不如直接用当地人划算。
这是挑战,也是机会。你教会当地人生产、管理,他们给你市场、政策支持。这是一场赤裸裸的“用技术换市场”的阳谋。
再来看物流。肯尼亚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极其落后,亚马逊都搞不定。但有一家中国电商KiliMall靠“农村包围城市”搞定了:
它不自己建物流,而是找小卖部、文具店搞“自提点”;和本地物流公司合作搞干线运输,自己组了一队骑手送最后一公里。现在,全国有12000个自提点,今天下单,明天到货。
这说明,在非洲做生意,真正的玩法不是“卖产品”,而是“整合基础设施”。就像M-Pesa,用最简单的短信功能,让全国70%的GDP都跑到它的平台上。它不是靠技术先进,而是“向下兼容”,满足最基础、最广泛的用户需求。
中国正在老去,非洲还年轻。未来几十年,非洲可能是唯一一个人口在持续增长、消费力持续上升的大陆。
但想在这里扎根,你得改变过去那种“赚完就走”的思维,而要有“女婿心态”——帮忙不添乱,把事情做好,把当地经济也带动起来。
利他,就是终极的利己。非洲不是所有人都能干成的市场,但它绝对是你不能忽视的机会。这一次,千万别错过。
来源:小何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