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进攻沈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就此拉开。
日本军国主义:未清算的历史与民族心灵的扭曲
94年前,沈阳北郊柳条湖畔的爆炸声拉开了日本武力征服中国的序幕,也开启了亚洲历史上最黑暗的一章。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进攻沈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就此拉开。
时至今日,日本仍然未能彻底反思其战争罪责。202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之际,日本首相石破茂出席“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却对日本在二战中的加害责任和给各国造成的伤害只字未提。
---
01 军国主义根源,天皇体制与民族优越论的交织
日本军国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从体制上讲,日本近代天皇制是保护和滋生军国主义的温床。明治政府成立后,日本确立和巩固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府。
日本提出自己是皇国,皇国就是神国,神国就应该统治全世界,并将这些思想灌输给国民。植根于岛国文化的“大和民族优越论”导致日本民族精神畸形发展,成为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精神支撑。
资本主义改革极不彻底的明治维新,促成了天皇制与日本畸形民族精神的紧密结合,以军国主义的文化形态直接推动日本走上侵略扩张之路。
02 军事扩张轨迹,从精心策划到全面侵略
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轨迹有着清晰的脉络。1929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日本陷入严重社会危机,军国主义毒瘤肆虐扩散。
关东军秘密制定了详细的侵占中国东北计划,并通过连续数年的军事演习、情报搜集和地形勘测,完全掌握了东北的军事布防与社会状况,最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事后,日本采取制造假象、栽赃嫁祸的手法,为其侵略行径披上了“自卫反击”的外衣。这种颠倒黑白的叙述方式不仅误导了国际舆论,更成为军国主义对内动员、对外扩张的重要工具。
日本占领东北后,疯狂掠夺当地资源,短短五年间本国工业产值实现翻倍增长。从中国东北掠夺的大量煤炭、铁矿石、粮食等资源,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
03 暴力与人性扭曲,普通青年如何变成杀人机器
翻看侵华战争时期的老照片,那些寄回日本故乡的家书中,年轻士兵的脸庞带着憨厚笑容,很难让人联想到他们在战场上烧杀抢掠的暴行。这些本是农村来的普通青年,为什么会变成双手沾满鲜血的侵略者?
系统性洗脑是首要原因。原日本海军士兵三谷祥曾坦言:“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为天皇献身是最高荣耀'”。这种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日本学校用军号指挥作息,孩童玩游戏时会分成“中日两军”,扮演日军的一方齐声高喊“杀光中国人”。
等级压迫也是关键因素。在旧日本军队中,存在一个残酷的悖论:那些在战场上最凶残的士兵,往往是军营里最底层的受气包。老兵用拳头、皮带甚至木枪狠抽新兵是家常便饭,这种等级压迫让士兵积压了巨大的暴力情绪。
当他们踏上中国战场,面对手无寸铁的平民时,长期压抑的屈辱感便转化为疯狂的施暴欲。
04 战后清算不彻底,美国政策转变的后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对德意日法西斯进行了审判和清算。但美国保留了大批对战争负有责任的旧日本政府机构和人员。
冷战时期,美国改变了曾一度推行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方针,转而“化旧敌为盟友”,还让许多对战争负有罪责的人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这使得清算日本军国主义的问题被搁置起来,战争责任问题被“历史地”封存起来。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变化和日本国内政治形势转变起到了某种“解封”作用。如同潘多拉盒子被打开一样,日本国内错误的、反动的历史认识不断冒出来。
05 拒绝真诚反思,机会主义道歉与历史歪曲
战后日本之所以能回归国际社会并与周边国家恢复正常关系,正是建立在承认侵略历史和誓言永不再战的基础上。但多年来,日本不肯正视罪行,更未深刻反思。
“终战诏书”全篇不提“战败”和“投降”,战后几十年间官方认可的史书也尽量回避签降书一事,竭力把二战终结的功劳归于天皇。至于对受害国的道歉,则充满了机会主义,能躲就躲,能赖就赖。
1972年,为了打开外交局面,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欢迎宴会上提及此事时措辞仅为“添了麻烦”,引发中方强烈不满,在重压下才改为“深刻反省”。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倒行逆施,坚持“侵略定义未定论”,修改教科书,宣称认罪已经足够等行为,已成为日本的负面资产。
06 军国主义表现,从教材修改到海外派兵
日本一直在推动“普通国家化”(我国称之“正常国家化”)。2014年7月,安倍内阁通过重新解释宪法的方式,决定日本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其最终目的就是使日本能够像别的国家一样可以在海外行使武力。
日本在二战后实行“文人统制”制度,不仅首相、防卫厅长官(或防卫相)是文人,即使是防卫部门内部,文官在决策中的地位也优于军人。但安倍2006年第一次执政后,将“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
第二次上台后,又通过修改法律,削弱了文官在防卫省的优先地位。现在,日本军人系统的“统合幕僚长”等高级军官在国际上越来越活跃,就日本的安全政策发声。
2004年8月,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批主力部队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后日本自卫队主力部队首次进入海外一个战斗尚在继续的国家,表明自卫队已经改变了“自卫”的性质。
07 中日关系前景,缺乏互信的危险态势
日本近年的军事动向与战后和平宪法承诺的永不发动战争背道而驰,引起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对日本战略走向的高度警惕。日本以渲染周边威胁为借口大幅增加防卫预算,放宽武器出口限制,拼凑军事“小圈子”搞对抗,推动自身军备松绑。
日本政客还与“台独”势力勾勾搭搭,鼓吹所谓“台海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谬论。日本不久前公布的防卫白皮书,再次渲染所谓“中国威胁”,并在台湾问题上指手画脚。这些错误言行严重冲击中日关系政治基础。
中日之间的安全互信明显不足。近年来中美军事交流和战略对话的进展势头不错,但中日之间的相关交流要落后许多。日本如果认为环境令其不安和紧张,就会在政策上比较激进,反之则会比较温和。
---
今年8月,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呼吁欧洲和亚洲多国不要参加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声称这些活动带有“反日色彩”。
但就在同一时间,日本首相向靖国神社供奉祭祀费,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日本一些势力仍在顽固地美化侵略战争、歪曲历史、篡改历史,甚至为当年的战争罪犯翻案招魂。
这些行径是对联合国宪章、战后国际秩序、人类良知和所有战胜国人民的挑战。
日本只有像德国那样深切忏悔战争罪行,真诚向受害国人民道歉,并采取相应实际行动,才能得到亚洲邻国的原谅和国际社会的尊重。
来源:滑落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