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台风“桦加沙”裹挟暴雨侵袭深圳,这座城市的温度却在风雨中愈发清晰。民警冒险救援溺水市民,社区工作人员为避险群众送来暖心餐饮,避险群众离开前协助工作人员打扫场所卫生……这些画面生动诠释了深圳的“城市温度”和“文明高度”。我们记录下这些瞬间,不仅为铭记台风中的互
当台风“桦加沙”裹挟暴雨侵袭深圳,这座城市的温度却在风雨中愈发清晰。民警冒险救援溺水市民,社区工作人员为避险群众送来暖心餐饮,避险群众离开前协助工作人员打扫场所卫生……这些画面生动诠释了深圳的“城市温度”和“文明高度”。我们记录下这些瞬间,不仅为铭记台风中的互助精神,更想传递一个信念:当城市以温情为盾,再猛烈的风雨也无法冲散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执勤警力在风雨中奋不顾身跃入水中,仅用不到两分钟便成功救起溺水群众。
台风“桦加沙”带来的狂风骤雨笼罩全城,在多数人避风留守的深夜,一场争分夺秒的生命救援在石围水库紧张上演。9月23日23时10分许,市公安局光明分局将石派出所接到群众紧急报警,称石围水库有人溺水,情况万分危急。光明警方闻警即动,执勤警力在风雨中奋不顾身跃入水中,仅用不到两分钟便成功救起溺水群众,在台风夜用藏蓝身影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生命防线。
接报时,正值台风预警高悬,群众生命高于一切!光明警方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一方面迅速调度正在附近执行巡逻任务的执勤警力火速赶赴现场,另一方面紧急联系120急救中心,为生命救援争取宝贵时间。
救援力量抵达后,发现一名男子在水中挣扎,时隐时现,仅能看到背部轮廓,距岸边约十米,情况已十分危险。时间就是生命!面对复杂的水库环境和台风险情,执勤警力邹留定没有丝毫犹豫,脱掉上衣,第一个纵身跃入水中,奋力向溺水者游去。民警陈建国紧随其后,同样毫不犹豫地跃入水中接应。两人顶着风雨,默契配合,迅速靠近溺水男子。与此同时,民警王建文、汤小平在岸边做好支援和照明,确保救援过程高效顺畅。
从下水到成功救援,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邹留定、陈建国在水中奋力托起溺水男子,在岸上队员的协助下,迅速将其救助上岸。众人齐心协力,立即协助赶到的120医护人员将男子送往附近医院救治。该男子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
救援结束,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陈建国这才发现左手手掌被划伤,邹留定的右脚也有伤口。这些来不及察觉的“小伤”,成了台风夜里最真实的“勋章”。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俞冰传 通讯员 向佳佳/文 记者 卢正辉/图
塘尾一男孩负气离家,家人寻找无果情绪几近崩溃
多方联动全面搜寻 一条线索让男孩重回家长怀抱
9月24日凌晨,塘尾社区接到一则居民紧急求助:一名年仅11岁的男孩因与家人发生矛盾,趁台风天气负气离家,迟迟未归。家人多方寻找无果,情绪几近崩溃,只得联系社区求助。
接报后,塘尾社区立即安排社区应急队伍及“幸福里”队伍全力开展搜寻;联系楼栋长、志愿者发布信息,协同配合;协调社区警务室迅速集结,冒着风雨,在孩子可能出现的区域展开拉网式排查。雨水模糊了视线,浸透了衣服,但大家始终没有放慢脚步。上午10时许,一条关键线索出现:有居民反映曾看到一名符合特征的孩子进入某栋居民楼。搜寻队伍立刻聚焦该楼栋。
上午11时,当搜寻人员推开该栋楼顶层一个僻静楼道门时,终于发现了蜷缩在角落、冻得瑟瑟发抖的孩子。工作人员一边安抚孩子的情绪,一边检查其身体状况,并第一时间通知了焦急万分的家长。看到孩子安然无恙,所有参与搜寻的人员都松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孩子家长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热泪盈眶地连声道谢:“这么大的风雨,真是辛苦你们了!要不是你们,后果不堪设想!谢谢社区,谢谢警察同志,谢谢大家!”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李军涛 通讯员 麦国豪
79岁阿婆不慎摔伤致多处骨折,被紧急送往中山七院就医
“白衣卫士”为老人赢得宝贵生机
风雨中,79岁阿婆因不慎摔伤致多处骨折,中山七院急诊全员在岗严阵以待,全力救治患者。
9月23日晚6点半,超强台风“桦加沙”来袭。风雨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急诊与灾难医学中心仍灯火通明。
一位79岁阿婆因不慎摔伤致多处骨折,被紧急送达时,急诊一二三线医师全员在岗严阵以待。风雨拍打着窗户,室内抢救紧张有序:了解病史、评估伤情、建立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所有步骤在默契协作下快速完成,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生机。
当整座城市因台风而静默,这些“白衣卫士”仍以无畏的坚守,践行着救死扶伤的誓言,成为风雨中最温暖的生命守护线。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练洁雯 通讯员 刘冉冉 文/图
【暖心守护】
公明下村社区第一时间开放避难场所,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临时安置服务
“这里不光有基本物资,每顿还有热乎的营养餐食”
24日早晨,工作人员早早将热乎乎的早餐准时送到居民手中。
9月23日-24日,受台风“桦加沙”影响,为保障辖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公明街道下村社区迅速响应防汛防台风工作要求,第一时间开放社区避难场所,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临时安置服务,用贴心举措筑牢安全防线。
在避难场所内,社区工作人员提前筹备了充足的基本生活物资。不仅如此,考虑到安置居民的饮食问题,社区更是用心准备了暖心餐食。24日早晨,工作人员就早早将热乎乎的早餐准时送到居民手中,炒面、炒粉等多种早餐供大家食用;到了午餐时间,营养均衡的盒饭也及时供应,让大家在特殊时期依然能吃上饱饭。
“没想到社区考虑得这么周到,不仅有地方住,还能吃到热乎饭,太感谢了!”一位在避难场所安置的居民说道。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俞冰传 通讯员 卢嘉茵 杨鹏/文 记者 李立治/图
台风天里田寮社区安置点送上“小惊喜”
市民享丰富书刊和精彩电影“双份快乐”
避难所人员在深圳技术大学附属学校(光明)临时图书角阅读。
近日,当超强台风“桦加沙”裹挟着狂风暴雨汹涌来袭,玉塘街道田寮社区安置点宛如一座温馨的避风港,源源不断地向居民们传递着温暖与安心。
走进安置点,温馨的氛围扑面而来。为让暂避风险的居民在紧张的避险期间驱散焦虑与枯燥,社区工作人员精心打造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图书角”。值得一提的是,工作人员还特别为青少年儿童精心准备了少儿散文,让孩子们在文字的海洋中尽情遨游。一位居民表示,从《玉塘》期刊中看到了社区的发展变迁,倍感欣慰!工作人员还会定期送来《光明日报》,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内外资讯,时刻与外界紧密相连。此外,“读书角”还特别纳入了台风防控知识手册,让大家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还能学到科学的避险知识。
除“图书角”外,田寮社区还积极协调深圳技术大学附属学校(光明),开放了球场大屏,为居民们播放精彩纷呈的电影。
在这场与台风的较量中,田寮社区安置点用爱与关怀编织起了一张温暖的大网,填满了居民们枯燥的安置时光。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龙冠斌 通讯员 李静 文/图
受台风影响,多个区域树木横倒路中严重影响交通
“荧光绿”用警戒带为居民出行拉起“安全网”
大树被吹倒,交警、三防工作人员、过路司机齐心将断树移至路边。
近日,超级台风“桦加沙”给交通出行带来严峻考验,光明交警全员在岗,身着“荧光绿”警服“逆风而行”,为群众筑起安全屏障,成为雨中温暖坚实的风景线。
9月24日9时10分许,光明交警大队光明中队铁骑队员史晓进、陈锦强巡逻至光姜路时,发现树木横倒路中,严重影响交通,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两名队员立即拉开警戒带并做好防护,及时协助三防人员清理树木,消除安全隐患,恢复交通。
9时58分许,光明大道一棵大树被狂风刮断,横挡在双向车道中央,过往车辆排起长队。玉塘中队队员及时赶到,一起清理断枝。狂风不时掀起雨衣,树枝划破手掌也没人停下,大家轮流发力,最终将断树移至路边。
10时30分许,公明中队铁骑队员卢伟雄、萧显泰、周峰、覃海亮、蔡富城在辖区开展道路巡逻及保障工作。当行驶至南环振兴路口峰荟花园路段时,发现路边车辆及树木被大风吹倒,横跨路中。他们立即扶正车辆、搬移树木,及时恢复道路通行。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杨曦 通讯员 魏思莹 文/图
薯田埔工作人员全面走访,温暖社区特殊群体
一件件物资一声声问候 关怀送到居民家门口
为防御超强台风“桦加沙”,薯田埔社区工作站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对辖区困难群众展开全面走访,重点关注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坚决确保台风期间“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麦先生是本次重点走访的特殊对象之一。当社区妇联主席等工作人员来到麦先生家中时,发现他正独自坐在略显昏暗的屋内,神情格外紧张。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前安抚,并对其房屋安全隐患展开细致排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社区工作人员还为麦先生送去了牛奶、纸巾、饮用水等应急物资,耐心叮嘱台风期间的安全注意事项,并将写有社区联系方式的纸条贴在了麦先生家中醒目位置。看着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和贴心的叮嘱,麦先生不停点头向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黄国焕 通讯员 莫镓谦 许璇
台风来袭,青年教师郑益翔主动回到学校安置点值守
服务群众“二话不说” 用实际行动传递爱
24日中午,郑益翔为避难群众送上午餐。
超级台风“桦加沙”来袭,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光明区多所中小学紧急承担了应急避险场所的重任,向市民开放了教室和运动场馆等地。许多光明教育人挺身而出,主动回到学校值守,为避难群众提供爱心服务,光明区玉律学校青年教师郑益翔就是其中之一。
9月22日15时,深圳市台风黄色预警信号预发布,光明区47处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开放,玉律学校在其中。郑益翔是一名党员教师,刚毕业一年的他就住在光明区玉律学校教职工宿舍,面对超级台风带来的严峻考验,他二话不说参加到服务避难群众的工作中,和同事、志愿者等一起为群众分发餐食餐具,时刻关注群众身心状态,耐心回应大家的需求。
令郑益翔印象深刻的是,这次经历,让他看到了学校的团队力量,“全校上下奋战一线,各项工作安排科学有效,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就是实实在在的巨大力量!”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龙冠斌/文 卢正辉/图
编辑 汪文成
来源:宝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