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世界的目光聚焦杭州,这里的每一度绿电、每一项电网工程、每一位电网人,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答案:电网与自然并非对立,而可以和谐共生。以生态为魂、以科技为翼,这里正在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画卷。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启幕,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00名代表参会。大会的主题是“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
当世界的目光聚焦杭州,这里的每一度绿电、每一项电网工程、每一位电网人,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答案:电网与自然并非对立,而可以和谐共生。以生态为魂、以科技为翼,这里正在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画卷。
杭州供电公司员工为场馆方介绍绿电。摄影 / 姚靖霖
减碳的足迹:从会场到保护区
9月22日清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灯光通明、人头攒动。与会嘉宾在舒适的场馆环境中热烈交流,各展区屏幕正轮播全球各地的精彩展示内容。
这场井然有序的大会背后,离不开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根据浙江杭州供电公司测算,本次大会用能涵盖交通、住宿、餐饮、场馆能源使用、会议物资及废弃物处理等多个环节,预计总用电量近8万千瓦时,相当于500多个普通家庭一个月的用电总量,所产生的碳排放量约3600吨。
为抵消会议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大会主办方通过杭州供电公司购买了足量的绿色电力证书。“绿证”是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身份证”。有了它们,甘肃的风电和四川的水电顺着特高压输电线路来到了杭州。
“再加上本地的光伏和水电供应,本次大会实现了100%绿色电力覆盖。”史途嘉是杭州市萧山区供电公司员工,也是本次大会的“零碳工程师”之一。他表示,用“零碳”方式举办一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既充满浪漫色彩,也是大会对自然的郑重承诺。
绿电实践并不局限于会场。位于临安昌西溪畔的双溪口水库,是全国距离大城市最近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发电量超1000万千瓦时,相当于培育40万棵绿树。与此同时,水库泄洪时预留的生态流量滋养着下游水生生物,经改造的堰坝也为鱼类洄游开辟了通道。
此外,周边70余座小型水电站与太湖源地区的光伏发电形成协同运行机制:白天光伏发力时,调减水电出力;夜间则释放储能补位供电。这一模式为生物圈保护区的绿色能源应用提供了可复制的“杭州经验”。
南非籍友人驻足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国家电网展位。摄影 / 张蕾
铁塔变绿 电力设施生态“化妆”
铁塔穿绿装,飞鸟不慌张。
9月8日,桐庐大奇山生态保护区云雾缭绕,7基绿色高压铁塔隐现于樟木与杉木的枝叶之间。项目负责人徐塑道出关键:“我们放弃传统的银色铁塔,采用绿色镀锌工艺为铁塔‘换衣’,有效避免了塔身反光干扰鸟类飞行,降低了误撞风险。”这一幕正是杭州供电公司践行“全周期生态管控”理念的缩影——让电网建设与生态保护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截至目前,在大奇山生态保护区内共发现鸟类50余种,其中不乏红隼、画眉等国家级保护动物,以及秋季较为常见的白鹡鸰、白头鹎、淡眉雀鹛等。绿色的铁塔就是为了保护这些鸟儿。
规划环节“精准避让”筑牢生态第一道防线。杭州供电公司全面运用三维建模与卫星遥感技术,构建“生态敏感区数字地图”。线路设计优先避开自然保护区与敏感水域,精准绕开白颈长尾雉等保护物种栖息地。“生态评审一票否决制”更成为铁规:任何触碰生态红线的方案,无论成本与工期压力多大,一律重新论证。
施工过程“微创作业”,守住生态关键节点。在富阳西北部的220千伏湘主输电工程现场,不见大型机械的履带痕迹,只见无人机吊运绝缘子、索道输送钢材穿梭山间。“这片区域有浙江楠等珍稀树种,机械进场会碾压根系。”现场负责人华凯凯介绍。该工程采用“高低腿杆塔”设计后,塔基开挖面积缩减60%,物料“离地运输”最大限度保护植被;施工区拉起生态防护网,表土按“腐殖质层”“淋溶层”分层存储;夜间停工静音,仅留感应式警示灯;塔身加装人工鸟窝、小动物庇护所等,每一步都努力将生态干扰降至最低。
工程收尾则是生态修复的新起点。在已完工的输电线路区段,表土回覆技术使裸露土地重披新绿,苦槠、木荷等乡土树种的幼苗扎根边坡。这样,曾经的工程痕迹就化作草木共生的自然景致。
杭州供电公司员工开展高空作业。摄影 / 吴忱
西湖边古建筑生态灯光改造后鸟儿驻足。摄影 / 王振
电网能“护景”,也能帮着“造景”。
近日,西溪湿地的7000余棵柿子树迎来最佳观赏期。“火柿节”期间,园内游人如织,碧水映衬着果实煞是好看。
而在20多年前,因电力线路迁改工程,湿地内的2800余棵柿子树面临整体迁移,这火红的秋意差点少了一小半。
当时,西溪湿地启动综合保护工程要求将原有的架空线路全部改为地下敷设。杭州供电公司西湖供电分公司营销室主任徐可为表示:“这一举措既能美化环境,又能避免动物触电或撞击,但在湿地内部实施这样的工程,难度堪比‘在豆腐上绣花’。”
“西溪湿地水网密布、植被丰富。为了保护这些生态景观,我们采用了当年少见的定向钻探、顶管牵引等非开挖施工技术。”徐可为说,“这就像是给湿地做‘微创手术’,简单来讲,就是先用‘雷达’扫描地下的植物根系,再用类似小盾构机的设备一边钻孔,一边顶入电缆管道。”
凭借这样的技术和匠心,柿子树林免于迁移,还造就了一张生态友好型“水下隐形电网”。湿地内所有水下电缆均采用环保型绝缘材质和防腐蚀铠装结构,避免有害物质渗入水体。建设者在电缆穿越的荷塘、芦苇荡等关键生态区域增设生物防护槽盒,防止各类生物啃咬或触电,实现电网与水体环境的安全融合。
在几十千米外的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内,数百只黑翅长脚鹬翩翩起舞。作为“东亚—西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这里44平方千米区域已完成电力“上改下”迁改:33根电杆、3838米线路入地,为候鸟腾出安全栖息的天空。
湘湖景区内也不见一条明线、一根电杆,输电线路从湖底穿过,开闭所建筑古韵典雅,真正实现了“融电于景”。如今的西溪,电瓶船划过碧波,白鹭追随着船尾涟漪,鸟鸣与电机轻响和谐共鸣——这正是电网与自然双向奔赴的最美乐章。
这样的实践在杭州已成常态。环西湖、湘湖等区域持续推进全电化改造,智慧照明系统减少光污染,古建筑定制安全低碳用能方案;遍布杭州191个乡镇、1913个乡村的充电设施织密了一张低碳用能网络。
“
”
来源:国家电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