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空军参谋长戴维·阿尔文将军的最新表态揭示了一个令五角大楼深感不安的现实:美国在下一代战机竞赛中已经落后。当阿尔文确认F-47第六代战斗机将于2028年首飞时,中国的两款第六代战机原型机据报告已于2024年12月开始飞行测试,这意味着美国在这场关键的航空技术
信息来源:https://militarywatchmagazine.com/article/f47-sixth-gen-four-years-behind-chinese
美国空军参谋长戴维·阿尔文将军的最新表态揭示了一个令五角大楼深感不安的现实:美国在下一代战机竞赛中已经落后。当阿尔文确认F-47第六代战斗机将于2028年首飞时,中国的两款第六代战机原型机据报告已于2024年12月开始飞行测试,这意味着美国在这场关键的航空技术竞赛中面临着四年的时间差距。这不仅是技术进步速度的较量,更是两个超级大国在未来制空权争夺中的战略博弈。
2024年12月26日成为航空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据多方消息证实,中国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和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的两款第六代战机原型机几乎同时现身测试,显示出中国在下一代战机研发上采用的"双轨并进"策略。成都飞机的新型战机被外界推测代号为"歼-36",采用了全翼身融合、无尾三角布局和三台发动机配置,体现出对隐身性能和超音速巡航能力的极致追求。
与此同时,沈阳飞机的原型机虽然体积相对较小,但据未经证实的消息显示已于12月20日完成首飞,并由一架歼-16战机伴飞进行测试。这种同时推进两个竞争性项目的做法,既体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雄厚实力,也反映出对第六代战机技术路线选择的审慎态度。
从技术特征来看,这两款战机都展现出与美军设想中的第六代战机截然不同的设计理念。成都飞机的方案更加注重大航程和大载荷能力,三发动机配置暗示其可能承担远程打击和制空双重任务。而沈阳飞机的方案则相对紧凑,可能更侧重于机动性和成本效益的平衡。
更令美国军方担忧的是中国战机研发的整体节奏。歼-20从2011年首飞到2017年服役仅用了六年时间,这一速度远超F-22和F-35的15年研发周期。如果中国能够在第六代战机上继续保持这一节奏,那么到2030年左右,中国空军可能就将装备真正的第六代战斗机,而美国的F-47最乐观估计也要到2030年代中期才能形成战斗力。
美国的下一代空中优势项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今年3月,波音公司在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激烈竞争中胜出,获得了F-47战机的研制合同。然而,从项目启动到首架原型机开始制造,美国用了比预期更长的时间。
阿尔文将军在空军协会2025年航空、太空和网络会议上的表态既透露了紧迫感,也暴露了项目面临的压力。他强调"我们必须加快速度",并指出"对手不会屈服,他们不会停下来说'好吧,也许美国放慢速度,我们也会放慢速度'"。这种表态反映出美国军方对中国战机发展速度的深度忧虑。
美国空军计划采购至少185架F-47战机,作为F-22"猛禽"战斗机的接替者。然而,项目的预算压力已经成为一个重大问题。虽然F-47的单价尚未公布,但业内估计可能达到每架3-4亿美元,这将使其成为历史上最昂贵的战斗机项目之一。在当前美国财政紧张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成本与性能需求成为项目面临的核心挑战。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NGAD项目不仅仅是一架战斗机,而是一个包括有人驾驶战机、无人僚机、先进传感器和指挥控制系统在内的体系化作战能力。这种复杂性虽然可能带来更强的作战效能,但也大大增加了研发的技术难度和时间成本。正如阿尔文将军所说:"这不仅仅是武器和武器系统,我们必须了解系统而不是平台。"
当前的第六代战机竞赛实际上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未来战争形态认知上的深刻分歧。中国的设计方案更多体现了对远程打击能力和区域拒止作战的重视,这与其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需求高度吻合。大航程、大载荷的设计特征表明,中国的第六代战机可能被设计为能够在第一岛链之外执行任务的远程作战平台。
美国的NGAD项目则更多考虑的是全球投送能力和多域作战需求。F-47不仅要能够在太平洋地区与中国战机对抗,还要具备在全球任何地区执行任务的能力。这种设计思路虽然提升了战机的通用性,但也增加了技术复杂度。
从时间节点来看,如果中国的第六代战机能够在2026-2027年间服役,而美国的F-47要到2030年代中期才能形成战斗力,那么在这关键的几年时间窗口内,地区军事平衡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这种时间差不仅仅是技术竞赛的结果,更是两国不同体制机制下研发效率差异的体现。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除了加快自身项目进度外,还在积极推进与盟友的合作。日本、澳大利亚和英国都已经或计划参与美国的下一代战机项目,试图通过联盟优势弥补单个国家研发能力的不足。然而,多国合作虽然能够分摊成本和风险,但也可能因为各国需求差异而延缓项目进度。
这场第六代战机竞赛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未来几十年的全球军事平衡。无论是中国的"双轨并进"还是美国的"体系化作战",都代表着对未来空战形态的不同理解和技术路径选择。时间将证明哪种模式更加有效,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竞赛已经进入了最关键的冲刺阶段。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