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18时,深圳发布历史上第五个台风红色预警信号,超强台风"桦加沙"携15-17级阵风及特大暴雨逼近。经过24小时的全力防御,24日16时深圳解除"五停"措施,城市逐步恢复运行。这场"年度风王"虽未正面登陆,但其带来的极端天气仍对深圳造成显著影响。
9月23日18时,深圳发布历史上第五个台风红色预警信号,超强台风"桦加沙"携15-17级阵风及特大暴雨逼近。经过24小时的全力防御,24日16时深圳解除"五停"措施,城市逐步恢复运行。这场"年度风王"虽未正面登陆,但其带来的极端天气仍对深圳造成显著影响。
一、台风路径与极端天气特征
"桦加沙"于24日6时以超强台风级在深圳南偏西140公里海域掠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6级(55米/秒),12级风圈半径达90公里 。尽管最终距离比2018年"山竹"远20-30公里,但由于其中心强度更强,深圳沿海区域仍出现12-14级阵风,大鹏湾、大亚湾等海域掀起4-6米巨浪 。
降雨方面,全市平均降雨量达49.3毫米,大鹏新区南澳街道录得137.9毫米最大累计雨量,局部小时雨强超39毫米 。叠加天文大潮影响,深圳西部岸段出现300-330厘米高潮位,沿海低洼区域面临海水倒灌风险 。
二、防御响应与社会影响
面对这场"教科书级"台风,深圳启动最高级别应急响应:
- 人员转移:累计疏散转移群众30.6万人,865处应急避难场所开放,储备40万份快餐、100万瓶饮用水及充足生活用品 。
- 交通管控:23日20时起地铁全线停运,广深港高铁、深中通道等交通干线封闭,深圳机场暂停航班运行,罗湖、福田等口岸跨境服务中断 。
- 次生灾害应对:全市21个站点监测到10级以上阵风,174棵行道树倒伏,城管部门出动1.1万人次清理路障,水务系统预置461台抽排设备应对内涝 。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保险业提前启动"1+N"大灾机制,向1362万人次推送预警信息,储备753台救援车辆及6000余件应急设备,为灾后理赔提供保障 。
三、灾后恢复与持续防范
24日16时解除"五停"后,深圳迅速转入恢复阶段:
- 交通复运:广深港高铁等8条线路25日起逐步恢复,深圳机场计划25日午后重启航班,深中通道、深圳湾口岸等交通设施正有序评估开放 。
- 民生保障:水、电、气供应基本稳定,82支抢险队伍持续开展隐患排查,重点修复受损的市政设施和绿化植被。
- 农业损失:尽管提前加固,部分蔬菜大棚仍受损,农业部门已启动灾后补种指导和保险理赔通道 。
气象部门提醒,24日夜间至25日深圳仍有暴雨,沿海阵风可达7-9级,需继续防范地质灾害和城市内涝。市民应避免前往危险边坡、河道等区域,及时清理阳台杂物,警惕台风过后的"隐形风险"。
四、台风防御的经验启示
此次应对充分展现深圳的灾害韧性:
1. 精准预警:气象部门提前72小时发布蓝色预警,通过5000万条短信、多渠道媒体滚动播报,实现防御指令"一键直达"。
2. 科学决策:分阶段实施"五停"措施,优先保障学生、户外工作者等重点群体安全,体现"生命至上"理念。
3. 技术赋能:无人机巡检、智能监测系统等科技手段广泛应用,如平安产险通过鹰眼系统实时监控易涝点,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
正如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马鸿雁所言:"这场台风考验的不仅是城市硬件,更是全社会的协同能力。"通过政府、企业、市民的共同努力,深圳在这场"世纪风灾"中交出了"零伤亡"的答卷,也为超大城市灾害防御积累了宝贵经验。
来源:陈姐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