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1921米高峰的云端“哨兵”!大青山微波人28年零停播的坚守传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09:52 1

摘要:9月23日凌晨1点,大青山巅寒风凛冽。即将退休的乌兰察布市广播电视发展中心大青山微波总站支部副书记罗冬石裹紧工装快步走向机房。作为京—冀—晋—蒙国家微波干线首批建设者和值守者,这是他驻守海拔1921米高峰的第28个年头,也是退休前最后一次值机值守重要播出保障任

9月23日凌晨1点,大青山巅寒风凛冽。即将退休的乌兰察布市广播电视发展中心大青山微波总站支部副书记罗冬石裹紧工装快步走向机房。作为京—冀—晋—蒙国家微波干线首批建设者和值守者,这是他驻守海拔1921米高峰的第28个年头,也是退休前最后一次值机值守重要播出保障任务。

9月21日,航拍清晨中的大青山微波站。

9月21日,大青山微波站。

9月21日,罗冬石熟练地点击仪器面板。

拉开机房厚重的门,机器嗡鸣声裹挟而来。罗冬石熟练地点击仪器面板,目光紧盯信号数字,每组数据反复核对3遍后,用蓝笔工整记在巡检本上。彻夜未眠的他随后拎起工具包、打着手电筒沿室外线路巡检。“28年零停播的纪录,可不能在我这儿断了!”他望着墙上的荣誉牌匾,背影与矗立的微波塔在晨光中渐渐相融。

1997年冬季,挑担运送生活物资。(资料图)

时针拨回1997年。根据国家微波信号传输需要,京—冀—晋—蒙国家广播电视微波干线大青山微波站选址定在内蒙古与河北省交界处的大青山兴和段1921米高峰上。站在山顶,群山纳入视野,峰顶云缠雾绕,山道蜿蜒如蛇。然而,讯息沟壑难通,风卷雪埋膝深;水困峰高路远,粮草人背马驮。28年间,三代广电微波人如蒙古马般坚守,实现零事故、零停播纪录,生动诠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高山台站品格,让蒙古马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精神在山巅扎根,谱写出比高原风雪更震撼的坚守传奇。

早晨,记者驱车驶入大青山微波站,因今夏雨水多,从兴和进入微波站的山路被洪水漩空无法行走,只能从相邻河北省尚义县沿盘山公路20多分钟直达1921米高峰。见到罗冬石时,他正与年轻同事调试设备。

2008年的冬季路难行。(资料片)

坚守:以山为家,以塔为伴的“铁血誓言”

“建站那会儿,我们住在山下临时工棚、窑洞里,零下三四十度的冬天,墙上结出厚冰霜,睡到半夜就被冻醒。”罗冬石回忆1997年建站初期场景,语气沉稳却难掩波澜,“那时的进站路是条‘鬼见愁’山道,陡立且崎岖,拉运建材的车辆跑完一趟就坚决不跑第二趟,两年间单位配发的两辆212吉普车相继报废,建筑材料及物资都是我们背上去的。”

微波站建成初期,值班室没有火炉,一口铁锅既做饭又烤火,吃水需从山下8公里外的村子肩挑驴拉。值班员轮班挤在狭小空间工作检修,但从未丧失斗志与决心。罗冬石说:“值守中最艰难的是交接班和夜晚,遇上雨雪天气,我们要背着几十斤的生活物资一步一步爬山,从接送点到台站虽说只有2公里左右的山路,可一走就是三四个小时。山上昼夜温差大,晚上屋内被窝里又潮又冷,大家蜷缩在结着冰霜的被窝里咬牙坚持,那时候条件太苦了。”

“最危险的是2008年暴风雪换班。”罗冬石回忆道。那天,他在换班途中遭遇暴风雪,换班车辆陷入雪窝无法前行,而上一班驻站人员正在生病,药品及物资耗尽,必须完成换班。“去往台站的山路没有地标,只能顺着电杆走,雪越下越大,眼前白茫茫一片,不仅偏离了方向还迷了路。”他神色如常继续道,“那时真觉得这辈子就到这了,倒不是害怕,只是觉得还没干几年就结束了有点可惜。万幸换班同事见我迟迟未到前来接应,我顺着呼喊声最终回到台站。这事儿家里人一直不知道,我怕她们担心。”

面对恶劣自然环境、艰苦生活条件和长年孤寂坚守,乌兰察布广电微波人从未退缩。他们用脚步丈量山道,用双手托起信号,在海拔1921米的高峰上筑起“安全播出”的钢铁长城。

应急抢修。(资料图)

攻坚:顶风冒雪,畅通无阻中的“生死时速”

叮铃铃……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宁静。2018年清明节期间,大青山遭遇罕见暴雪,山上供电线路因裹冰断线导致中断,全站经历最惊心动魄的48小时。罗冬石接到报告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带着杨玉宏、梁志刚冒雪支援。他们在齐腰深的雪地里开辟通道,雪灌进靴子化成水结成冰,双脚冻得失去知觉,最终人背肩挑将应急物资安全送达站内。

因柴油发电机无法长时间高负荷运转,3位抢修人员与值班员一道,按两小时一班值守柴油机。次日风雪过境后,他们又协同电力部门徒步巡查线路,修复损坏线路,确保微波电路传输正常。罗冬石回忆,那天大家的双脚冻得发紫,却硬撑着守了两夜柴油机,直到线路修好、电力系统恢复。

高山上气候多变,暴风雪等极端天气随时可能造成天线偏移、天馈线及输电线路结冰损坏,雷暴天气则增加变压器雷击风险。为保障线路畅通,值班员需随时巡检待命、应急处理,常常整夜不眠排查检修。多年来,微波站累计在极端天气下,开展应急检修600余次,保障设备安全正常运行。

受高海拔影响,大青山微波站水源稀缺,生活用水需从8公里外的村子靠驴车或人工拉运上山,摔跤磕伤屡见不鲜。退休职工祁英回忆:“冬天大雪封山用水困难,我们就挖雪、取冰、融水解急。最初雪冰洁白,没几天便浑浊。后来在室内做简易水窖储水,可时间一长易变质腐败,饮用后常腹泻。”谈及坚守中的心酸往事,最初的8名值班员总眼含泪光,但问及是否想过换岗时,他们都坚定地表示:“责任在肩,义不容辞。”

如今的微波站,早已不是当年的寒屋陋舍。基础设施、电力、车辆、道路、人员、取暖、用水、消防八大难题逐一解决:沥青路直达山顶,空气能热泵取代燃煤锅炉,功能用房标准增建,绿化带里松柏苍翠……硬件提升的同时,精神传承从未停歇。

奉献:强国有我,砥砺奋进中的“家国情怀”

“每年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我们都坚守岗位一线。”这是大青山微波站人用行动践行的铮铮誓言。他们不仅守护信号传输“生命线”,更主动延伸服务触角,将家国情怀播撒在北疆广阔天地。

9月21日,值班人员工作中

9月21日,坚守在工作一线。

每逢佳节,当千家万户围坐电视机前共赏春晚、同享团圆时,值机员们都穿着厚重棉服,在零下30多度的寒夜中巡检设备、排查隐患,保障300多套节目零秒停传。

罗冬石回忆:“前段时间孩子问我‘历年春晚哪年最好看’,我摇头沉默。”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坚守,28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他们的身影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生动写照。

不仅如此,他们还将“广电为民”情怀从机房延伸到乡村:主动帮助尚义县十三号村修屋架线30余次、维修农具机械和家用电器200余次,解决山区住户用电问题百余次;极端天气下先后救助迷路受困群众30余人次,被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为“大青山上的保护神”。

兴和县哈拉沟村村民向勇动情地说道:“2024年夏天那场暴雨,我手机没电被困在山上,正巧碰上微波站的巡检师傅们。他们二话不说把我带回站里,递热水驱寒、充上电联系家人,还留我吃了顿热乎饭。这可不是他们头回帮衬人了!我们平时上山,到台站打个水、充个电,他们都热心搭手。他们守着信号塔,也暖着我们老百姓的心!”

9月21日,抽空培训技能。

传承:薪火相传,赓续前行中的“精神火炬”

进入21世纪,青年同事接过“接力棒”,“薪火相传、赓续前行”成为大青山微波站人守土尽责、为民务实的生动写照与精神传承。学习会上,年轻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蒙古马精神的论述;技能比武中,老中青三代同台竞技;主题党日里,党员们沿着当年运送物资的小道重走“初心路”,在蜿蜒山道上体悟前辈的艰辛。

9月21日,“传帮带”培训中。

在乌兰察布市广播电视发展中心党总支领导下,微波总站党支部以创建“最强党支部”为抓手,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值班人员配置采用“老党员+新同志”的“传帮带”模式,将老同志的精神品格与技术经验根植于青年心中,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良性循环,有效提升职业技能与团队凝聚力。

这种传承培育出一批技能高、素质强的广电微波人。28岁的康利兵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多次在自治区技能比武中获奖,并参与全区微波技术巡讲,将实践经验转化为育人资源。他坦言:“虽历经雷暴、暴雪等极端天气巡检抢修,却难以完全体会前辈们当年的艰辛,敬佩他们在艰难中铸就的辉煌。”

2023年入职的胡日昌在“传帮带”中快速成长,从极寒巡线到雷暴抢修,他深刻领悟“功成不必在我”的深意。他深知,每一次巡检、抢修、值守都是在为“零事故”荣誉添砖加瓦,唯有将个人奋斗融入集体事业,让“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交织,才能让电波永远承载党的声音,温暖草原深处。

9月21日,夜晚中的大青山微波站。

2022年,大青山微波站获评国家广播电视微波干线技术维护先进台站;罗冬石等10余名职工获自治区级、市级表彰;党支部多次获评“优秀党支部”“最强党支部”等荣誉称号。从建站初期的“人拉马驮”到如今的现代化台站,从“鸟不拉屎”的荒山到绿树成荫的生态站,三代人用28年光阴书写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壮丽篇章,这是蒙古马精神在北疆大地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广电人“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

编辑:胡悦

来源:包头广播电视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