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脂肪族羧酸结构多样、简单易得,并且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分子、农用化学品和生物活性分子中,因此具有重要的合成与生物学价值。近年来,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官能团化已成为实现惰性脂肪族C-H键直接转化为各种C-C及C-杂原子键的有效策略。然而,游离羧酸的位点选择
脂肪族羧酸结构多样、简单易得,并且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分子、农用化学品和生物活性分子中,因此具有重要的合成与生物学价值。近年来,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官能团化已成为实现惰性脂肪族C-H键直接转化为各种C-C及C-杂原子键的有效策略。然而,游离羧酸的位点选择性C-H键活化主要集中于β-位,要想实现更远端位点(如:γ-C-H键)的选择性官能团化仍极具挑战性。在过去的十年里,余金权教授团队利用配体促进策略,推动了游离羧酸导向的C-H键活化,例如:奎宁环-吡啶酮配体介导的环烷烃羧酸的跨环γ-亚甲基C-H键芳基化和手性恶唑啉-吡啶酮配体参与的环烷烃羧酸的对映选择性δ-亚甲基C-H键芳基化(图1a),但是这些反应仅限于碳环底物。另一方面,苯并环丁烯(BCB)骨架不仅是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常见的特殊骨架,而且还可以经热诱导生成反应性的二烯片段,并广泛应用于复杂分子的组装、功能性聚合物和先进材料的设计中。目前,烯烃与苯炔之间的[2+2]环加成仍是获取BCB骨架的最常用方法之一,但是该方法存在区域选择性难以精确控制和底物范围有限等缺点。2022年,祝介平等人利用Pd(II)催化芳基硼酸与烯烃之间的[2+2]环化反应合成了β,γ-BCBs,但其使用相应的烯烃却无法获得更远端的γ,δ-BCB。
图1. 背景概述与本文工作。图片来源:Nat. Synth.
2023年,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余金权教授团队利用酰胺-吡啶酮配体(图1b),成功实现了Pd催化脂肪族羧酸与二卤代芳烃的[2+2]环化反应并构建了一系列β,γ-BCB(Science, 2023, 380, 639-644, 点击阅读详细)。在此基础上,该课题组设想能否在无β-C-H键的情况下促进γ,δ-亚甲基官能团化,从而合成γ,δ-BCB酸。近日,他们报道了Pd(II)/双齿羧酸-吡啶酮体系催化的游离羧酸的γ,δ-亚甲基 C(sp3)-H键活化(图1c),随后与二卤代芳烃进行区域可控的[2+2]环化反应便可高效合成一系列γ,δ-苯并环丁烷(BCB)酸及其衍生物。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Synthesis 上,第一作者是Liang Hu博士和博士研究生Jie-Lun Yan。
图2. 反应探索。图片来源:Nat. Synth.
首先,作者选择3,3-二甲基庚酸(1a)和1-溴-4-氯-2-碘苯(2a)为模板底物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图2),结果显示无配体或使用单齿吡啶型配体(L1)、单齿吡啶酮配体(L2)和 N-乙酰基氨基酸配体(L3)时均未获得BCB产物,使用形成五元环螯合物的吡啶酮双齿配体(L4-L7)时形成痕量产物(
图3. 脂肪族羧酸的底物拓展。图片来源:Nat. Synth.
在最优条件下,作者对脂肪族羧酸的底物兼容性进行了研究(图3),结果显示不同长度的链烷基(3a-3f)、环己基(3e-3f)、芳基(3g-3k)、苯氧基(3l)、β-nBu(1m)取代的脂肪族羧酸甚至五元环状脂肪族羧酸(3n-3p)均能兼容该反应,以中等至良好的产率获得相应的BCB产物,并且所有产物均为单一的区域异构体和非对映异构体。然而,当含有β-C-H 键的脂肪酸在标准条件下进行反应时会发生β,γ-脱氢并生成主产物烯烃。其次,作者探索了溴碘代芳烃的底物范围(图4a),发现苯环上不同基团及不同位点(如:甲基(4b-4d)、氟(4e、4f)、氯(4g)、溴(4h、4i)、硝基(4j、4k)、醛基(4l)、羰基(4m)、酯基(4n)、酰胺(4o、4p))取代的溴碘代芳烃均能以中等至良好的产率获得相应产物,并且吸电子基团取代的底物(4j-4p)要比富电子基团取代底物的反应效果更好。值得一提的是,二溴芳烃(4a、4q-4s)、喹啉(4t)和噻吩(4u)衍生物、薄荷醇(4v)和半乳糖(4w)衍生的二卤代芳烃也能在标准条件下进行反应并获得所需的BCBs(图4b)和杂BCBs(图4c),尽管产率略有降低。
图4. 二卤代芳烃的底物拓展。图片来源:Nat. Synth.
接下来,作者探索了γ,δ-取代BCB酸衍生物的合成应用,具体而言:1)3a 和 N-甲基马来酰亚胺在高温下经环丁烷的电环化开环以及Diels–Alder反应,以55%的产率获得环化产物5(图5a),或者经Curtius 重排反应转化为具有合成价值的胺6(产率:72%);2)从化合物7和8出发,经缩合和[2+2]苯环化反应两步转化便可实现生物活性分子10的简洁合成(图5b),进一步展现出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多功能性。
图5. 合成应用。图片来源:Nat. Synth.
为了进一步探究反应机理,作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具体而言:1)氘代实验表明L13 促进了甲基和亚甲基 C-H 键的活化(图6a、6b),而且γ-亚甲基C-H活化后的β-H消除优于γ-甲基C-C或C-O键的形成,进而实现γ,δ-亚甲基C-H官能团化的选择性;2)用1H NMR 光谱监测底物1k的反应时,作者发现在标准条件下无二卤代芳烃时仅获得少量γ,δ-脱氢产物11(产率:5%,图6c),而无配体时未生成脱氢中间体11(图6d),这说明配体 L13 对 C-H 键活化步骤至关重要;3)当脱氢产物 11在标准条件下进行反应时,以23%的产率获得所需的BCB产物3k(图6e),而无配体时也能以17%的产率获得3k(图6f),进而表明该过程无需配体参与。
图6. 机理实验。图片来源:Nat. Synth.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图7):首先,Pd(II)与羧基-吡啶酮配体配位形成INT-I,后者与底物进行反应,经γ-亚甲基C-H键裂解生成中间体INT-II,其发生β-H消除生成Pd(0)物种INT-III。另外,INT-I也可以与底物作用生成中间体INT-VII,进而实现γ-甲基C-H键断裂。然而,甲基C-H键活化是可逆的,并且β-H消除优于甲基C-C或C-O还原消除,因而实现了γ,δ-亚甲基C-H键官能团化的专一化学选择性。随后,Pd(0)物种与芳基碘发生分子间氧化加成并生成Pd(II)物种INT-IV,后者经碳钯环化形成中间体INT-V;其与芳基溴经分子内氧化加成生成Pd(IV)物种INT-VI。最后,INT-VI发生还原消除便可生成目标产物并再生Pd(II)物种,从而完成催化循环。
图7. 反应机理。图片来源:Nat. Synth.
总结
余金权教授课题组利用钯催化活化游离羧酸远端亚甲基 C(sp3)-H 键的策略,成功实现了γ,δ-亚甲基脂肪酸与二卤代芳烃的区域可控[2+2]苯并环化反应,高效地合成了一系列γ,δ-二苯并环丁烷(BCB)酸及其衍生物。特别的是,先前针对单脂肪羧酸的γ,δ-亚甲基C–H活化反应仅限于碳环底物,而本研究通过对碘/溴反应位点的差异性调控实现了区域控制。
Regiocontrollable [2 + 2] benzannulation of γ,δ-C(sp3)–H bonds with dihaloarenes using palladium catalysis
Liang Hu, Jie-Lun Yan, Yu-Kun Lin, Daniel A. Strassfeld, Jin-Quan Yu
Nat. Synth., 2025, DOI: 10.1038/s44160-025-00883-8
来源:X一MOL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