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雪峰到户晨风:流量狂欢下教育异化的陷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09:17 1

摘要:2025年9月24日,教育领域头部网红张雪峰在多平台的账号突然被设为“禁止关注”状态。消息一出,迅速登顶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引发全网热议。现在,张雪峰的全网粉丝总量已突破4100万,其中抖音平台2672.8万、微博804.5万、B站414.5万、小红书158.

2025年9月24日,教育领域头部网红张雪峰在多平台的账号突然被设为“禁止关注”状态。消息一出,迅速登顶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引发全网热议。现在,张雪峰的全网粉丝总量已突破4100万,其中抖音平台2672.8万、微博804.5万、B站414.5万、小红书158.1万,是教育领域无可争议的“超级网红”。

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另一位以炮制对立言论闻名的教育相关网红户晨风,也因“苹果人vs安卓人”等争议性言论被多平台同步封禁,账号内所有内容均被清空。这两位网红的“退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当下教育网红生态异化的典型缩影,折射出流量至上逻辑下教育传播领域的深层困境。

教育网红的兴起,本质上是互联网技术变革与教育需求升级共振的结果。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和短视频平台的爆发式增长,知识传播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边界,过去局限于校园的教师、学者,借助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走向大众,成为兼具知识传播者与网络红人双重属性的“教育网红”。这种模式最初为教育普及注入了新活力,让优质教育理念得以触达更广泛的群体。

但在“流量即收益”的互联网生态中,部分教育网红逐渐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初心,转向以“流量收割”为核心的运营逻辑。2016年,张雪峰凭借一条《七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的短视频意外走红,成为国内教育网红领域的“初代代表”。此后,各类主打升学指导、职场规划、知识科普的教育网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逐渐形成覆盖内容生产、粉丝运营、商业变现的完整生态链。

为进一步扩大商业版图,2021年,张雪峰离开深耕14年的北京,前往苏州开启二次创业,成立“峰学未来”公司。如今,该公司已构建起涵盖升学规划指导、素质能力拓展、图书研发策划、实习就业推荐、研学教育组织、直播电商带货的多元化业务矩阵,形成“内容吸粉—需求挖掘—商业变现”的闭环模式。

与张雪峰走“升学指导”路线不同,户晨风则选择以“制造争议”快速破圈。他凭借极具煽动性的对立言论,在短时间内积累了超130万粉丝,其中抖音账号是其主要传播阵地。两人虽路径不同,但本质上都遵循了互联网“流量优先”的底层逻辑,也为后续的“异化”埋下伏笔。

在竞争白热化的互联网环境中,“吸引注意力”成为核心目标,而“制造对立”与“贩卖焦虑”则成为教育网红们最常用的两种流量收割手段。张雪峰的走红,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毒舌”人设。在直播中,他常发表诸如“能上985的孩子学习能力差吗”“某些专业毕业即失业”等极具争议性的尖锐言论,刻意放大教育选择中的矛盾点,引发家长与学生的激烈讨论。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虽能快速提升直播间热度和内容传播度,却也在无形中放大了教育领域的认知对立,将复杂的升学选择简化为“非对即错”的二元判断,忽视了个体差异与多元发展的可能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2025年5月,张雪峰团队主推的“高考预测卷”还陷入虚假宣传争议。其宣传页面明确标注“5月1日印刷完成押题卷”,但根据公开信息,高考命题工作通常在5月才正式启动封闭流程,“5月1日完成押题”显然与实际命题周期相悖,涉嫌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传播虚假信息,触碰了教育宣传的红线。

如果说张雪峰的“对立”还局限于教育领域,户晨风则将“对立逻辑”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构建出一套荒诞的“等级划分体系”。他发明“苹果人”与“安卓人”的标签,将人群进行粗暴归类:使用iPhone的是“苹果人”,用安卓手机的是“安卓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居住环境(“苹果房”对应格局好、装修佳,“安卓房”对应格局差、隔音差)、出行工具(“苹果车”如特斯拉,“安卓车”如油耗高、中控乱的车型)、宠物品种(“苹果猫”是优良品种,“安卓猫”是非优良品种的“哈基米”),甚至将学历也纳入这套体系,本科及以上是“苹果学历”,大专、三本则被贴上“安卓学历”的标签。

这种毫无逻辑的二元对立划分,却精准抓住了部分群体的身份焦虑,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参与感和讨论欲,让户晨风的账号实现“快速涨粉”。为进一步强化人设,他还在直播中刻意炫耀“月纳税3万多元”,公然宣称“月入5000元的人不配与我对话”,甚至抛出“年夜饭不如麦当劳”等颠覆传统认知的观点。这些言论看似是“个人观点表达”,实则是通过激化阶层对立、挑战公序良俗来收割流量,加剧了社会分化与价值观混乱。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制造对立”的策略并非户晨风个例,在教育网红领域已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有人将其总结为“对立经济学”,通过制造矛盾、撕裂共识来获取流量,再将流量转化为商业收益,形成恶性循环。

教育网红的“流量化”转型,不仅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更对传统教育生态、教育资源分配乃至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承载着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塑造人格的重要使命。但在部分教育网红的传播逻辑中,教育被简化为“升学工具”和“成功捷径”。张雪峰反复强调“人生成功路,志愿第一步”,将志愿填报等同于人生成败的关键;其他教育网红也多聚焦“如何考上名校”“如何选专业好就业”等功利性话题,忽视了兴趣培养、人格塑造、社会责任等教育的核心要素。

这种传播倾向,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教育的功利化认知: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分数和升学结果,而非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将学习视为“考大学、找好工作”的手段,而非探索自我、认识世界的过程。长此以往,教育的人文价值被弱化,不利于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全面发展人才。

在流量逻辑的主导下,教育网红的核心精力不再是“提升教学质量”“创新内容形式”,而是“打造个人人设”“优化流量运营”。平台算法也更倾向于推荐“有争议、有热度”的内容,而非“有深度、有价值”的知识传播。

这种导向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向少数“流量网红”集中:头部教育网红凭借庞大的粉丝基数,垄断了广告合作、课程售卖、图书出版等商业资源;而那些专注于内容质量、缺乏流量运营能力的普通教育者,却难以获得足够的曝光和认可。同时,“快餐式”的知识传播(如“3分钟讲透一个知识点”“5句话教会志愿填报”)也挤压了深度内容的生存空间,容易让学生形成“碎片化学习”的习惯,忽视系统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青少年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网络信息具有较强的接受度和模仿性。部分教育网红为追求流量,传播的观点往往与主流价值观相悖:户晨风的“等级划分”宣扬拜金主义和阶层歧视,违背“人人平等”的社会共识;部分教育网红鼓吹“读书无用论”“学历不重要,会赚钱才重要”,冲击“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传统价值观。

这些错误观点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反复传播,容易对青少年产生误导:让他们将“成功”等同于“赚钱多、地位高”,忽视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将“对立”视为“正常”,缺乏包容理解的意识。这种影响不仅关乎个体成长,更可能对社会主流价值共识的构建造成冲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具有鲜明的公共属性和人文价值。教育网红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育传播者,本应承担起“传播优质知识、引导正确价值观”的社会责任,而非成为“流量收割的工具”。治理教育网红乱象,需要政府、平台、公众三方协同发力,构建“监管—规范—引导”的完整治理体系。

从政府层面,应加快完善相关监管政策:明确教育网红的资质审核标准,划定内容传播的红线(如禁止虚假宣传、禁止传播对立言论、禁止强化教育功利化);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对违规账号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形成有效震慑;同时,加大对优质教育内容的扶持力度,鼓励传统教育机构、专业学者参与互联网教育传播,引导教育网红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从平台层面,应优化算法推荐逻辑:调整“流量优先”的算法导向,增加“内容质量”“价值导向”在推荐权重中的占比,让优质、深度的教育内容获得更多曝光;建立教育内容审核机制,对涉及对立言论、焦虑营销、虚假宣传的内容进行严格筛选,从源头遏制不良信息传播;同时,完善网红账号管理规则,对违规账号采取限流、封禁等措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从公众层面,应提升媒介素养和理性认知:家长和学生要警惕“焦虑营销”和“对立言论”,理性看待教育网红的观点,不盲目跟风;学会辨别优质教育内容,重视系统性学习和深度思考,避免陷入“碎片化学习”的误区;同时,积极参与监督,对违规教育网红和不良内容进行举报,共同营造健康的网络教育环境。

只有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才能让教育网红摆脱“流量异化”的困境,回归教育的本质初心;才能让互联网真正成为“赋能教育、助力成长”的工具,为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寅虎侃世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