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新生助力金寨水坪村 农产品搭上IP化“数字快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09:32 3

摘要:金寨水坪村的清晨,薄雾笼罩着山峦,华东政法大学大一学生夏思妍和她的同学们已经忙碌起来。他们不是来观光旅游,而是带着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深入山间地头,对水坪村特色农产品进行全方位调研和价值挖掘。

一群大一新生与偏远山村的故事,正在大别山深处悄然演绎,他们用专业知识唤醒沉睡的乡土资源,让山货插上品牌的翅膀飞出大山。

金寨水坪村的清晨,薄雾笼罩着山峦,华东政法大学大一学生夏思妍和她的同学们已经忙碌起来。他们不是来观光旅游,而是带着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深入山间地头,对水坪村特色农产品进行全方位调研和价值挖掘。

这支由华东政法大学大一新生组成的实践团队,在这个夏天完成了从“法学新手”到“乡村赋能师”的角色转变。

从课堂到田间,青春视角发现农产品新价值

作为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实践的新生力量,这群大一学生面对水坪村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最初也感到不知所措。他们通过走访农户、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逐渐找到了方向。

“我们发现水坪村的农产品虽然品质优良,但缺乏统一标准和品牌效应。”团队成员赵子墨表示,“比如村里的板栗、山核桃、茶叶等特产,都是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合力。”

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对水坪村农产品进行了分类和价值评估。他们白天走访调研,晚上整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通过对比市场同类产品,他们发现了水坪村农产品的独特优势:纯天然的生长环境、传统的种植方式和丰富的营养价值。

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还专门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请教农产品合规经营的要求。“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授权使用到食品包装标签细节规范,我们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团队负责人夏思妍说。

IP化赋能,让农产品讲出品牌故事

针对水坪村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的问题,团队决定为这些农产品打造独特的IP形象。他们结合金寨的红色文化和地方特色,创作了“水坪乡珍”系列品牌故事。

“我们为每种农产品都设计了专属IP形象和背景故事。”团队成员赵子墨介绍,“比如板栗被塑造成‘大山的小精灵’,讲述它如何在大别山的滋养下成长;香菇则成为‘森林的耳朵’,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这些IP形象不仅出现在产品包装上,还被制作成系列漫画和短视频,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团队还设计了“水坪村农产品地图”,让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每款产品的产地信息和生产故事。

“通过IP化运作,我们让农产品从简单的商品变成了有温度、有故事的文化载体。”团队成员倪子涵自豪地说。

搭建数字平台,打通产销通道

IP化只是第一步,如何将产品有效推向市场更是关键。团队充分利用金寨县已有的电商基础设施,搭建了专门的网络销售和宣传平台。

他们开设了“水坪乡珍”线上店铺,并利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内容营销。同时,团队还尝试了“直播+溯源”的模式,让消费者可以直观看到产品的生长环境和制作过程。

“我们邀请村民参与直播,讲述他们种植农产品的日常和生活故事。”夏思妍说,“这种真实的呈现方式,增加了产品的可信度和亲和力。”

据统计,通过团队的推广,水坪村农产品的线上曝光量增加了三倍,咨询和订购量也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团队为村民培训了电商运营技能,使他们能够自主持续地进行网络销售。

校地合作,大学生助农模式持续深化

这次实践活动是高校与地方合作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华东政法大学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鼓励他们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

金寨县水平村村支书金成生书记表示:“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新的营销理念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为当地农产品注入了新的活力,帮助我们打破了传统销售模式的局限。”

这种高校与地方的合作模式正在产生积极影响。全国多地都在探索大学生助农创业的新路径,如安徽省举办的“我把金寨带回家”助农营销实践大赛,就吸引了全省150多所高校和中职院校的积极响应。

华东政法大学指导教师表示,学校将继续支持这类实践活动,并计划将水坪村项目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推广,鼓励更多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来源:合肥论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