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西当地时间9月23日,南马托格罗索州潘塔纳尔湿地,一架小型飞机在生态纪录片的拍摄途中坠毁。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始院长俞孔坚教授不幸遇难,终年62岁。与他同行的巴西电影导演路易斯·费雷斯等人也一同罹难。
潘塔纳尔湿地的天空留下了一抹永恒的红,那是俞孔坚教授为地球编织的生态纽带,连接着天、地、人与水。
巴西当地时间9月23日,南马托格罗索州潘塔纳尔湿地,一架小型飞机在生态纪录片的拍摄途中坠毁。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始院长俞孔坚教授不幸遇难,终年62岁。与他同行的巴西电影导演路易斯·费雷斯等人也一同罹难。
就在事故当天,这位始终探索不懈的学者还在个人微信视频号更新了最后一段影像。画面中,身穿红色T恤的他站在潘塔纳尔湿地前感叹:“南美潘塔纳尔天然湿地正一步步被牧场吞噬。”视频结尾,他说道:“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这句话如今成为他学术生涯的绝唱。
## 01 从浙江金华到哈佛博士:一位生态梦想家的诞生
1963年,俞孔坚出生于浙江金华。1987年,他获得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硕士学位,随后留校任教五年。1995年,俞孔坚获得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SWA集团工作两年后,于1997年回国投身祖国建设。
怀揣着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俞孔坚回国后先后创办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创办了国际获奖期刊《景观设计学》并任主编,同时建立了国家甲级设计机构土人设计(Turenscape)。
他将城市与景观设计视作“生存的艺术”,他的理论研究、教学及实践促进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 02 理论破革:从“海绵城市”到“大脚革命”的思想风暴
1997年回国后,面对中国城乡建设中人与自然割裂的困局,俞孔坚提出了震惊学界的“大脚革命”。他犀利地指出:“我们需要的不是装饰性的‘小脚美学’,而是关乎生存的土地伦理。”
海绵城市理论是他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作为国内最早提出海绵城市理论的学者之一,他从中国传统农耕智慧中获得灵感,科学设计并检验了一系列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模式。该理论主张城市应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2003年,在《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一书中,俞孔坚和李迪华就已经提出把维护和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作为建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十大关键战略,指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
反规划”理论则是他的另一大创新。他创立了生态安全格局和逆向规划方法,用以协调生态保护和城市建设矛盾。这一理念被国务院采纳并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等国家文件中,成果支撑了国务院的《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等4项重要法规的制定。
## 03 大地印记:从岐江公园到世界地标的实践之路
俞孔坚的笔尖始终连着铁锹。他创办的土人设计,成为践行其思想的实验室。
在广东中山岐江公园项目中,他在粤中造船厂旧址上,以“野草之美”保留工业遗迹,用乡土植物完成生态重生,改写了工业废弃地改造的范式。
秦皇岛红飘带公园项目,通过一条红色玻璃钢廊道串联汤河湿地,将座椅、照明等功能融入自然,诠释了“最少干预的生态极简主义”。
而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则是海绵城市理论的典范实践。2012年,该项目获得全美景观设计年度杰出奖,成为国际教材范例。
俞孔坚带领团队在全球200多个城市和10多个国家建有实践和示范工程,完成1000多个生态修复工程。这些作品曾13度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专业奖,7次获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20多个作品被收入欧美国家大学专业教材。
## 04 学术基石:构建中国景观设计的学科共同体
“要让景观设计师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这是俞孔坚归国时的誓言。他用近三十年的时间兑现承诺。
他不仅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至2020年底,学院已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700多名。
他创办的《景观设计学》期刊,打破了国际学术话语壁垒,成为国际获奖期刊。他还60余次被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等国际大型会议邀请作为大会的主旨演讲人。
作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景观学与美丽中国专业委员会主任,水协海绵城市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积极参与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咨询工作。
## 05 荣誉等身:从中国学者到世界大师
俞孔坚的学术成就获得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可。2012年,他当选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士;2016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这是极高的荣誉。
2020年,他获世界风景园林联合会授予的最高荣誉——IFLA杰弗里・杰里科爵奖,表彰其“为改善社会和人居环境、提高人类福祉作出了杰出而意义深远的贡献”。
2021年,他获得生态哲学领域和生态文明领域的最高奖“柯布共同福祉奖”;2023年,俞孔坚从全球300多位被提名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奥伯兰德奖,这被认为是世界景观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界的最高奖。
就在今年9月,俞孔坚入选《福布斯》“2025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榜单,成为榜单上唯一的中国学者代表。《福布斯》指出,俞孔坚是“海绵城市”理论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推动中国于2015年将其纳入国家政策,并在全球250余座城市完成上千个项目,成为应对洪涝、改善生态与提升城市韧性的中国方案代表。
## 06 精神永续:海绵星球的未竟之路
俞孔坚生前曾说:“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这位从浙江金华乡村走出的哈佛博士,最终成为全球生态守望者,他始终保持着对土地的好奇与敬畏。
在巴西总统卢拉的悼念中,俞孔坚被称赞“为地球保护作出卓越贡献”。而在行业人心中,他留下的不仅是技术与作品:是岐江公园的锈铁上重生的绿意,是红飘带掠过湿地的弧线,更是“与水共生”的生存哲学。
俞孔坚教授虽然突然离世,但他创立的“海绵城市”理念早已在全球扎根。截至2025年,全国已有数百座城市开始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而他的理念也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着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
此刻,北大未名湖畔的芦苇正随风摇曳,上海后滩的湿地栈道仍在涵养水源,那些遍布全球的“海绵体”,都在诉说着一位设计师的理想。俞孔坚教授走了,但他播下的生态种子正在生根发芽,那条象征希望的红飘带,永远飘扬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
来源:建筑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