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兴平辣椒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但没有止步于土特产。七寸小辣椒串联起60余家加工企业、近200个加工点,变身鲜红的辣椒面、油亮的辣子油、琥珀色的辣椒酱等30余种辣椒加工产品。从种植、加工、冷链物流到品牌营销,近5万从业者在产业链上各
辣椒,在兴平又叫七寸红。深红油亮、小拇指粗细的兴平辣椒穿成串,就成了农民的“钱串子”。
兴平辣椒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但没有止步于土特产。七寸小辣椒串联起60余家加工企业、近200个加工点,变身鲜红的辣椒面、油亮的辣子油、琥珀色的辣椒酱等30余种辣椒加工产品。从种植、加工、冷链物流到品牌营销,近5万从业者在产业链上各司其职,年加工辣椒制品超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
农头链工尾,通过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以及品牌化运营,兴平辣椒拿捏住品质这个“七寸”,完成从初级农产品到特色产业集群、再到高附加值品牌符号的价值跃升。
工业化思维种辣椒
谷雨时节,兴平市桑镇西桥村200亩辣椒标准化种植基地里,一台无人驾驶的多功能移栽机正在作业,旋耕、起垄、铺滴灌带、覆膜、移栽,20分钟栽完一亩辣椒。
“机器不会哄人,该栽多深就多深,标准更统一。”兴平市金鹏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建波算了一笔账:人工栽苗,一人一天最多半亩地,机械作业不仅节省一半人力成本,且效率提升十多倍。
兴平市桑镇农民采收辣椒
张建波大学毕业后在外企做法律顾问,之所以放弃高薪回乡种辣椒,表面上是被他父亲张升长“忽悠”回来,负责兴平市辣椒产业协会申报“兴平辣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法律事宜。实则,张建波自己也看好辣椒产业的发展前景:“敢弄这事,最大的底气是咱兴平辣子的名头响。”
早在明代,兴平便有大面积种植辣椒的记录。经数百年选育和栽培,兴平辣椒久负盛名。不过,张建波入行后发现传统辣椒种植依赖经验,效率低、标准不一。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流转土地“下势弄”,他花了15年,把工业化管理的理念带入田间。
兴平市金鹏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3000平方米智能化育苗工厂,以成本价为椒农提供优质种苗,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发免倒茬技术,用中药渣改良土壤。同时,多年提纯复壮当地常规品种“兴平线椒”,引进“西农长线”“宝椒27”等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每亩增加干椒产量约60公斤。
“市场上一棵辣椒苗卖两三毛,我们的苗只卖七八分钱,为的就是带动大伙种出好辣椒。”张建波告诉记者,合作社构建“统一种苗、统一农资、统一标准”的质量管控体系,甚至给每株辣椒建立溯源档案,消费者扫码就能查看种植户、采收日期等20余项信息。
当然,地里的辣椒必须完成考核指标,才能拿到这张“品质身份证”。椒身细长匀称、肉质厚实籽多,肉眼可见的“KPI”背后,是严格的量化指标:每1000克辣椒中辣椒素类物质总量≥0.4克,每100克辣椒中钾含量≥1300毫克。
作为20世纪关中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兴平几乎家家都种过辣椒,每家都有一套自己的种椒心得。
“辣子不耐旱也不喜涝,要想确保品质,必须严格把控每一个种植环节,以前基本靠天吃饭,现在可以直接抄‘答案’。”种了几十年辣椒的张升长感慨,市上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辣椒专家团队,量身定做了全套技术标准,从下种、育苗,到次年移栽、浇水、杀虫、施肥、采摘,每一个环节都有了参照标准。
兴平以工业化思维重塑农业生产模式的探索中,就连种了大半辈子辣椒的兴平老农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地里的收成是暂时的,产业要想长久,品牌和好口碑才是留给子孙的金饭碗。
在桑镇焦家村,抽穗的小麦随风摇曳,为垄间嫩绿的辣椒幼苗支起一片“凉棚”。这种“夏收麦浪,秋收椒红”的麦椒生态套种模式,采用一高一低立体布局与一早一晚生长周期的科学搭配,构建起互补型农业生态系统。
“播种小麦时,提前预留辣椒种植带,小麦生长后期能为辣椒遮阴,收获后秸秆覆盖保墒,还能抑制杂草。”高级农艺师宇军介绍,辣椒苗期需肥量较少,与小麦的养分需求形成错峰互补,实现土壤养分的高效循环利用。
焦家村村集体试种的150亩麦椒套种田,今年小麦增收20%,辣椒预计增产10%。引进新技术的同时,壮大了集体经济。
小村庄的全球生意经
20世纪80年代初,关中平原的秋阳宛如一支神奇的画笔,将兴平成片的辣椒地染成了耀眼的火红。在汤坊镇王堡村的老槐树下,几个汉子围坐在一起,身旁是装满干辣椒和辣椒面的蛇皮袋子。二八自行车的车把上,“兴平辣椒,香辣地道”的褪色标语在微风中轻轻摆动。
“听说西安的饭馆都认咱兴平的辣椒面,这是个好机会。”
“娃娃的学费、盖房的窗门钱,都指着这些辣子。”
“就是路远,得想法子把货送到饭店或食堂去。”
…………
众人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很快,一支由王堡村村民自发组织的辣椒销售队伍出发了。
晾晒辣椒
彼时的王堡村,因交通便利,已逐渐形成辣椒马路集市。周边农民将自家种的辣椒送到王堡卖,当天卖不完的,便寄存在王堡村的熟人家里。1996年,王堡村辣椒市场建成,年交易量开始以吨为单位计算。随着规模扩大,本地辣椒不够卖了,商贩们便到外省收购辣椒,逐渐形成稳定的货源地,大多集中在新疆、河南两地。
兴平辣椒以其良好的口碑吸引全国各地客商前来订购,而全国其他地方的辣椒也涌向兴平。王堡村的辣椒买卖越来越火,许多椒农开始专司售卖加工。兴平的辣椒商贩都知道,见了王堡人腰要弯深点,他们占着各大批发市场的好摊位,手里攥着半个西安城的饭馆客源。
如今,王堡村每年的辣椒交易单位早已变成万吨,年交易额超8亿元,“西北最大辣椒交易市场”的名声在外。“全村820户中超过半数做辣椒生意,各省都有咱王堡人的辣子摊,除过东南亚,还有人把辣子卖到了它的原产地墨西哥。”王堡村党支部书记刘军祥的语气中难掩骄傲,“买全国辣椒,卖全球市场。”
天还没大亮,王堡村辣椒交易市场已经人声鼎沸,满载干辣椒的半挂车在路边铺开阵势,各家房前搭的钢架棚一直延伸到街道上,棚下堆积如山的一垛垛敞口麻袋里,漏出身形细长的老品种线椒、短而尖的朝天椒、羊角型的北京红……浓郁呛人的辛香在空气中肆意浮动。
“咱卖辣子,先得懂辣子。”60岁的淡会英扒开脚边的麻袋,“你看这堆线线辣子细,碾出来的面香,适合做油泼辣子;那袋新疆辣椒肉厚、辣味绵,饭馆炒菜爱用;朝天椒最烈,炒火锅料非它不可。”
据她说,经验丰富的商贩能闭着眼闻出辣椒的产地,连哪块地的辣子受了旱、哪片田的遭了涝都能说准。
淡会英的辣椒摊就支在自家院门前,后面是加工作坊和仓库,一年能卖上百万元,好的年份利润可观,差的年份“头年挣的全赔进去”。当然,挣钱的年份居多。像淡会英这样的本地商户在王堡村有40余户,其中不少是三代相传的“辣椒世家”。
繁荣的辣椒产业把村子大致分隔成了两块区域,商户大多集中在南边靠近公路的地方,北边的加工厂则较为密集,村民自建房与现代化厂房比邻而居。
7家辣椒加工企业、38个家庭作坊内热火朝天,辣椒面堆成了小山,天南海北操着各种口音的客商时常光顾。这里的辣椒制品供应给海底捞、阿香婆、康师傅等知名企业,甚至远销海外。
把辣椒卖到不喜辣的“南方”
和大多数辣椒加工企业主一样,杜亚刚心里清楚,兴平辣椒在市场上能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加工这条腿有多长。
机器轰鸣,工人们将干辣椒运进加工车间,去杂、除尘、剪把、分拣,杜亚刚手握木锨,铲起一锨辣椒,发出“哗啦啦”的声音,上手抓一把,干脆紧实,辣香扑鼻。“籽和壳分得开,说明辣椒比较干,价好。”他对记者说,辣椒要“看、听、摸”,“干活就是一把锨,一手摸”。
杜亚刚的父亲从20世纪80年代就入了行,懂辣椒、有人脉、明行情。他子承父业,有着“一手摸”的老本领,更有自己的新琢磨。
兴平市马嵬驿民俗文化村商户正碾辣子
杜亚刚父子搭档在东北卖了11年辣椒,客户多是小商小贩,要求低、利润薄,从一分一毛里抠利润。他说:“现在不一样了,消费终端不断升级,餐饮店、食品公司需求大、出价高。”
他决定把家庭作坊升级为标准化工厂,转型搞加工。回到兴平建厂房、买机器、谈客户,2015年,陕西远诚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拥有烘干、色选、粉碎、研磨和包装的全套生产线,还拿到了SC食品生产许可认证。
接下来,就是找销路。兴平当地的辣椒企业产品多以辣椒面为主,客户大半在西北,杜亚刚却盯上了南方市场。有人不解,“南方人不爱吃辣,咋卖?”
“哪里都有爱吃辣的人,只不过对辣椒的品种、口感乃至于色泽、形状,各有偏好。”杜亚刚一趟趟往上海、杭州、苏州、福州等地跑,发现辣椒面走不通,便研发出融合口味的辣椒油,先给食堂、饭店免费赞助,推广产品,一步步打开市场,辣椒油日销量达到10吨。“客户看中我丰富的筛选辣椒经验,更看中兴平在种植、集散、加工方面的优势。”杜亚刚说。
在国内市场摸爬滚打了几年,杜亚刚又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想“出海”,要闯的关很多:食品出口条件严苛,各个国家的具体标准有哪些、清关手续怎么办、出口备案怎么做?他一点点摸清流程、完善资质、挖透市场。
“泰国人喜欢用二荆条做冬阴功汤调料,欧洲人偏爱三樱椒,美国商超更青睐混合辣椒粉。”杜亚刚总结道,出口日本的辣椒面细度要按“目数”分级,销往墨西哥的产品则需标注“SHU”辣度值。
凭借着对多元文化饮食需求的尊重与专业把控,杜亚刚将辣椒加工产品卖到了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杜胖子辣椒”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一号大屏,向全球送出新春祝福。2024年公司年产值5100万元,其中出口占比25%,利润远超传统辣椒面市场。
“加工深一分,利润就多一分。”杜亚刚感触颇深。前两年利润不足10%,他仍坚持每年投入20余万元搞研发。
单一品种的辣椒难以在品相、口感等方面做到面面俱全,为满足不同需求,企业开发了“混搭”加工工艺,将多个品种辣椒按一定比例混合,色素辣椒提色,线椒增香,朝天椒补辣,寻找色香味的最佳平衡点。通过不断优化原料搭配比例丰富产品线,企业经营范围从原本单一的辣椒面扩展到油泼辣子、油泼面专用辣椒、面皮专用辣椒、辣椒蘸料、辣椒酱等各类精深加工产品。
在兴平,具备SC认证的加工企业已达到35家,生产的辣椒制品几乎承包了陕西人的餐桌,产品远销新加坡、美国等十多个国家。
来源:陕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