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奇迹。
北京路电子屏幕上显示的“感恩总书记心向党中央奋进新征程”的标语。(记者陈岩摄)
铁路局转盘处电子屏幕上显示的“衷心感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疆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的标语。(记者陈岩摄)
友好北路两侧印有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语的道旗。(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西大桥上,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新疆网讯(记者郭军鸽 赵剑尘 牟敏 唐红梅 王丽娜 李宁艳)瓜果飘香,歌舞如潮,丰收时节,2600多万天山儿女迎来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奇迹。
奋斗结出硕果,团结铸就辉煌。天山南北“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今日新疆,和谐安乐
“各族人民爱家乡,各族人民爱祖国……”走进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二道桥街道固原巷社区合唱室,《甜甜的歌儿迎宾客》歌声正响。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千百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固原巷社区,便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
“我们各族兄弟姐妹就像石榴籽一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63岁的居民阿孜古力·阿不拉说着,还打开手机相册里珍藏的照片,那是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社区时的场景。她指着照片中头戴花帽、站在总书记身旁笑容灿烂的女士,自豪地说:“瞧,这就是我!”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新疆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成员……”提起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温暖的话语,阿孜古力·阿不拉眼神坚定,她说,这些话早已深深烙印在心里。
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健康理疗、文化娱乐、助餐配餐等服务;建设“小小少年宫”,举办科普、书法、舞蹈等活动;定期召开意见建议交流会,互相商量社区建设事宜……固原巷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紧紧围绕各族居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各族居民间、党员干部群众间心贴得越来越近、情谊越来越深。
“社区给我们办了太多实事,让大家的心更齐了。如今我们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日子越过越红火。”阿孜古力·阿不拉说。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敬老文明号”……一项项荣誉是这个多民族聚居社区格外珍惜安定团结、用心用情使各族居民亲如家人的印证。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在新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场景随处可见,“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十六个大字熠熠生辉。
“从文化设施空白到如今的开放包容,新疆正以愈发自信的姿态绽放光芒,艺术事业也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活力,将独特的地域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给世界。”谈及新疆七十载的沧桑巨变,深耕文化领域多年的美术馆管理者、知名策展人、艺术家张子康语气中满是感慨。
文化,一个民族的灵魂。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文化认同始终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作为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的引进者,张子康不仅是新疆文化建设的亲身参与者,更是这片土地翻天覆地变化的忠实见证者。
“站在天山脚下,能看到皑皑白雪与碧绿草原相映成趣;走进沙漠边缘,又能感受‘大漠孤烟直’的壮阔;深入村落,还能遇见热情好客的各族群众,他们用歌声与舞蹈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是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在新疆的生动体现。”时隔多年,回忆起初到新疆的场景,张子康依旧历历在目。
中华文化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家园。新疆自古以来由各族人民携手并肩、团结奋斗、共同开发建设,共同培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内涵。
2010年,带着对新疆的深厚情感与对文化事业的热忱,张子康来到新疆,全身心投身于当地文化建设事业,并兼任新疆美术馆筹建办主任,肩负起推动自治区级公立美术馆诞生的重任。
张子康自豪地说,新疆美术馆的顺利落成,填补了新疆没有自治区级美术馆的空白,不仅为各族群众提供了接触高雅艺术的平台,有效提升了公众文化素养,更成为展示和保护新疆艺术财富的重要窗口。
仅在近两年,新疆美术馆就成功举办了新疆文化艺术节等多场大型展览,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乌鲁木齐的城市文化品格,让艺术之风吹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而这,正是新疆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也正是无数像张子康这样的文化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
今日新疆,欣欣向荣
从“城郊村”到“城中村”再到主城区,在今年81岁的何占山看来,他在乌鲁木齐的家能越来越好,是赶上了好政策!
何占山在乌鲁木齐时住在银川路,这里曾是乌鲁木齐县二工乡八家户村。这个城边村是新疆农村改革先锋,也被称为“新疆第一村”,何占山曾是村党总支书记。
“八家户村那时候是个‘穷苦村’。”何占山说,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国大地吹响。在生产队当会计的他辞去工作,带领8个人,办起了综合厂。
之后,村里先是拆除平房、修建小二楼,又陆续搬进了商品房,再到老城区(棚户区)改造提升……生活品质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提升。
“一座城市好不好,住在这里的人最知道!”何占山说,房屋由旧到新、道路由堵到畅、楼道由乱到齐、绿化由粗到精……这就是乌鲁木齐人住有所居的美好画面。
放眼天山南北,发生亘古未有巨变的,又何止一地。
从“蓝绿灰黑”到“天天变样”的衣着,从“只求温饱”到“吃出健康”的饮食,从“土坯矮房”到“智能家居”的居住,从“封闭难行”到“四通八达”的出行……70年日月新天,昔日“家底”贫寒,而今处处新颜。
70年砥砺奋进,新疆大地发生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人间奇迹。
一组数字,一个“幸福账本”:2024年,新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3万元台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万余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万余元,分别比2012年增加2.38万余元和1.25万余元。
不久前,在2025PDI医药研发创新大会暨中国药品研发百强榜发布会上,新奇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荣膺“2025中国中药研发实力前20强”,位列第13位。
新疆药品工业协会会长、新奇康药业董事长陈金成说,就在20世纪90年代,乌鲁木齐的生物医药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规模以上药企屈指可数。
70年岁月流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疆的命运始终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那时生物医药总产值不到1亿元,2000年后才迎来爆发式增长,去年高新区(新市区)生物医药产业整体规模近300亿元,祖卡木颗粒、复方一枝蒿颗粒等民族药明星产品不仅畅销全国,更远销中亚。”说起新疆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陈金成满是自豪。
作为全疆生物医药产业链最完整、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仅高新区(新市区)就聚集了全疆70%以上的生物医药企业,形成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流通等于一体,中成药、民族药、生物药、化学药、原料药、保健品、医疗器械和药用包材等门类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现了从“小而散”到“大而强”的华丽转身。
陈金成说,这一组组数据,犹如一条清晰的脉络,生动地勾勒出乌鲁木齐生物医药产业从蹒跚起步到阔步前行的壮丽轨迹。
七十载岁月流转,七十载春华秋实。大巴扎里游人如织,空气中飘来了阵阵美食的香味;赛里木湖静谧幽蓝,无数游客在此打卡拍照;吐鲁番市的红石榴电商直播孵化基地,年轻的电商主播通过线上平台把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俯瞰今日的新疆大地,你会看到山清水秀的无限风光,会看到触手可及的民生幸福,也会看到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
今日新疆,动能澎湃
初秋,早晚的天气已经明显变凉,85岁的毛旭依旧会每天出去,走走看看。
“发展得太快了,曾经的荒地已经是高楼林立,现代化的城区四通八达,公共服务应有尽有。”毛旭说。
作为乌鲁木齐市曾经分管外经、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的副市长,毛旭也是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任管委会主任。他目前所居住的中亚南路街道,正是1994年乌鲁木齐经开区创建之初所在的区域。
“开发区是国家向西开放的一个窗口,建设开发区的使命是很光荣的,当年我向组织申请,希望能让我挑起这个重担。”毛旭回忆,经过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研究后决定,由自己参与申报建设乌鲁木齐经开区,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就一直住在乌鲁木齐经开区,见证着这里31年来的发展变迁。
一开始,毛旭带领着建设者们既要建设基础设施,也要引进重点项目,在缺人、缺车、缺资金、缺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他艰难地引进了几个项目,这些项目成为乌鲁木齐经开区的支撑。
七十载开拓进取,七十载山河巨变,新疆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截至2024年,经开区(头屯河区)规上企业总数位居乌鲁木齐市第一,高铁片区有总部基地集聚,白鸟湖片区有众多大企业落地,国际陆港区、国际纺服中心和综合保税区都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贡献着力量。
“这些年,我也把乌鲁木齐市好好转了转,新疆各地州也去了,看着现在到处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为新疆的发展感到自豪。”毛旭说,能为新疆的发展建设作出贡献,是自己干得最漂亮的事。
一滴水,折射出新疆大地的沧桑巨变。广袤的新疆大地,风景壮阔美丽。
新中国成立之初,乌鲁木齐的机场在戈壁荒滩诞生,仅有一条土质跑道与560多平方米候机楼。现在,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50万平方米“山”字造型空港如明珠闪耀西北,新增的两条4F级跑道延伸向天山,大幅提升向西开放的国际航空枢纽能级。
这样跨越时代的巨变,乌鲁木齐天山机场海关副关长刘竟易有着最真切的感触。20年前,刚入职的他,曾从老一辈海关人手中接过一叠旧照片——那些照片的年岁比他还要大,泛黄的影像里,藏着机场海关的起点:1974年,外贸局驻机场办事处正式成立,不足6名工作人员,靠着双手人工查验每一件货物,用钢笔一笔一画手写单证,全年监管的航班仅有50架次。彼时的航空口岸,货物“零星流通”,旅客“稀疏往来”,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版图上,几乎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记。
“谁能想到,如今的乌鲁木齐航空口岸,会成为联通亚欧的‘空中丝路’。”谈及当下,刘竟易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如今,这里的客运航线已织就一张庞大的网络,通达20个国家,27个城市地区共32条;货运航线同样繁忙,通达22个国家,28个城市地区共28条,覆盖中亚、南亚、中东、欧洲和非洲等。而机场海关的职能,也拓展到旅检通关、货物监管、邮件查验、保税维修、跨境电商监管、保税航油等领域,一套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通关体系,正为新疆的开放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从昔日的“边远地带”到如今的开放前沿,今日的新疆,开放动能澎湃。
来源: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