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国内某顶尖985高校宣布将与企业合作,共同成立“网络主播与新媒体运营”学院,旨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新媒体人才。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则消息迅速冲上热搜。支持者拍手称快,认为这是大学拥抱时代、对接产业的勇敢一步;反对者则痛心疾首,质疑顶尖学府是否在向“流量
近日,国内某顶尖985高校宣布将与企业合作,共同成立“网络主播与新媒体运营”学院,旨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新媒体人才。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则消息迅速冲上热搜。支持者拍手称快,认为这是大学拥抱时代、对接产业的勇敢一步;反对者则痛心疾首,质疑顶尖学府是否在向“流量”低头,象牙塔的“生意经”是否念歪了?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直播电商、短视频等行业规模迅猛扩张,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井喷之势。传统高校的培养模式往往滞后于产业发展,导致企业“用人荒”与毕业生“就业难”并存。该大学此番举措,正是试图打破这一僵局,将前沿业态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市场的技能培训。课程设置据称不仅包括主播技巧、短视频创作,还涵盖市场营销、法律法规、品牌管理等理论知识,力图打造“全能型”人才。
然而,争议的焦点恰恰在于:一所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否应该包含培养“网红”?
1. “大学精神”的失落感:批评者认为,大学,尤其是顶尖大学,应致力于传授系统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探索人类未知领域,其底色是“求真”与“育人”。将“如何吸引流量”、“如何带货变现”作为一门学问大张旗鼓地设立学院,有矮化大学精神、使教育过度功利化之嫌。他们担心,这会导致学术浮躁,让学生过早陷入“快钱”的诱惑,忽视基础学科的深度学习。
2. “职业教育”的边界之争:支持者反驳道,大学教育从来不是空中楼阁。从古代的“六艺”到如今的金融、计算机,教育内容始终随社会需求而演变。主播行业鱼龙混杂,正需要高水平大学介入,用系统的学术框架对其进行梳理和提升,赋予其文化内涵和伦理规范,这本身就是一种“降维打击”式的创新。将新媒体运营学科化,并非培养“网红”,而是培养懂得传播规律、具备媒介素养的现代管理者和内容创作者。
笔者认为,对此事不必急于“一棒子打死”。大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包容与创新。关键要看其具体执行:
课程质量是核心:是简单的能力速成班,还是融合了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知识的深度探索?师资是来自一线的“网红”,还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学术高度的学者?
不能“因噎废食”:大学可以在保持其通识教育和基础研究核心的同时,在应用层面进行大胆尝试。可以将此类学院定位为“交叉学科学院”或“高端职业教育试点”,与传统专业形成互补而非替代。
学生选择权是关键:应将其作为众多选修方向之一,而非强制的风向标。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
顶尖大学设立“主播学院”,是教育应对时代变革的一面镜子。它照见了社会的焦虑,也考验着大学的智慧。是随波逐流还是引领风潮?答案不在于学院的名称,而在于其能否坚守学术底线,培养出真正有思想、有担当、能适应并塑造未来的时代新人。这场争论,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公共议题教育课。
来源:如水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