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蔗蔗糖产业老大、有种植传统优势的广西,会被云南超越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08:40 1

摘要:清晨的阳光洒在广西崇左的蔗田上,连片的甘蔗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蔗农老李挥舞着锄头,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们李家三代种蔗,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国糖业的沧桑变迁。

清晨的阳光洒在广西崇左的蔗田上,连片的甘蔗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蔗农老李挥舞着锄头,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们李家三代种蔗,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国糖业的沧桑变迁

“小时候跟着父亲种蔗,现在我的儿子也在糖厂工作。”老李直起腰板,眼神中透着自豪。正是千千万万个像老李这样的蔗农,用双手托起了广西“中国糖罐子”的美誉

然而,在几百公里外的云南红河河谷,另一场甜蜜革命也在悄然上演

广西的甜蜜事业,源自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北回归线横贯中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充沛的雨热资源,让这片土地成为甘蔗生长的天然温床。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两晋时期,桂南地区就已经开始种植甘蔗。而首次在文献中留下明确记载,则要追溯到宋代。到了明末清初,广西开始出现小规模的产糖区,虽然当时种蔗和制糖还只是零星点缀在某些地区,却已为后来的“甜蜜事业”埋下了种子。

雍正年间的《广西通志》中记载:“浔州府,甘蔗各县出”,短短八个字,透露出当时甘蔗种植已具一定规模。同一时期的《永安州志》更是生动记载了农民种植甘蔗的经济账——“佃田者,不雇民食,种蔗……利本谷倍”,可见当时种蔗收益已显著超过传统粮食作物,这为后来甘蔗种植的扩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上世纪30年代,邕宁县的蔗林。图源:广西一览(下同)

民国时期,成为广西甘蔗种植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1934年12月,新桂系当局在柳州推动糖业近代化改革,筹设广西糖厂,开启了产业化发展的序幕。1935年1月,新桂系当局将厂区和设备迁址贵县(今贵港)罗泊湾,投资建设了全区第一家机制糖厂——广西糖厂,并于当年正式投产,日榨蔗能力达300吨,这在当时堪称壮举。

1935年,位于贵县(今贵港)的广西糖厂

这家糖厂不仅引进改良优良蔗种,改善栽培方法,还创办甘蔗繁殖场,进行系统化的新品种试验与推广。更值得一提的是,糖厂专门聘请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蔗农如何进行科学种植、病虫害防治等,这种“科技下乡”的尝试在当时实属难得。

当时的糖厂设备之一

在解放前,贵港、柳州、邕宁等是广西的蔗糖主产区。尽管这家开创性的糖厂在1938年不幸毁于日寇轰炸(未搬走的设备也被熔炉铸铁运走),但其短暂的运转已经深刻改变了广西糖蔗种植的格局。它不仅推动了甘蔗种植技术的进步,扩大了种植面积,更重要的是,它让蔗农开始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群体,为广西后来成为全国“糖罐子”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时的糖厂设备之二

解放后,广西制糖的产业延续了下来。数据显示,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连续34个榨季位居全国第一。2024/2025年榨季,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1135万亩,食糖产量646.5万吨,分别占全国的60%左右。

“在中国,每三勺糖就有两勺来自广西。”这句行业内的流行语,形象地道出了广西在全国糖业中的分量。现在,广西的糖业版图上,崇左、来宾、南宁、柳州四大产区熠熠生辉。

在柳州市柳城县,阳光洒在碧绿的“蔗海”上。汤晓逵 摄

尤其是崇左市,虽然2003年8月才挂牌成立,是广西最年轻的设区市,却已成为全国糖业生产第一大市。2023年,该市甘蔗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2.1%,甘蔗产量占全区的35.5%,人均甘蔗产量超1万公斤。

在来宾市,全国最大的蔗渣环保餐具生产与出口基地已经建成;在崇左,甘蔗醋、甘蔗啤酒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广西正在推动蔗糖产业向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转型。

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

广西糖业成功的背后,是政策的大力扶持。2022-2024年,广西开展糖料蔗生产保护区非蔗作物清理专项行动,累计恢复种蔗102万亩。这种力度在全国罕见。

与此同时,云南的甘蔗种植面积在历经十年下跌后,2024/2025年榨季首次止跌回升,同比增长6.8%,达到344.5万亩。这一信号,预示着云南糖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云南蔗糖产业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2024/2025年榨季,云南甘蔗产糖率高达13.35%,为全国最高。这意味着同样数量的甘蔗,云南可以产出更多的糖。

这一优势并非偶然。云南甘蔗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2024年达96.7%,其中云蔗08-1609、云蔗05-51等自育品种推广迅速。位于开远的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已收集保存了6200余份种质资源,成为全球最大的活体基因库。

云南糖业的另一张王牌是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蔗区主要分布在临沧、普洱、德宏等8个州(市)的50个县(市、区),其中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已形成“糖、酒、纸、饲、肥、新材料”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综合产值达10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制糖企业生产的白砂糖以“口感纯正、甜度适中”著称,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2023/2024年榨季,云南省生产白砂糖203.24万吨,制糖行业上缴税收9.0亿元。

云蔗081609甘蔗林

从产业规模看,广西无疑是老大哥。但云南正凭借其独特优势,在糖业舞台上崭露头角。

种植效率方面,云南甘蔗产糖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自2007/2008年榨季以来,除2019/2020年榨季广西产糖率达13.11%外,其余年份均为云南位列第一。这种优势源于云南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不断优化的品种结构。

品种研发上,两地都高度重视。广西自育的“桂糖42号”和“桂柳05136”已取代“新台糖22号”成为我国第五代甘蔗品种更新的标志性品种。而云南自育的云蔗081609已成为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甘蔗品种,占比43.11%。

桂糖42号居全国单一甘蔗品种种植面积第一。广西农科院提供

机械化水平是另一个关键指标。广西已创建3个全国主要农作物(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成23个高效机收示范基地。云南虽然综合机收率超过10%,但受丘陵山地地形限制,农机化率不足40%,机械化发展任重道远。

产业链延伸方面,广西走在前列。蔗渣、糖蜜、滤泥、蔗叶等4大副产品综合利用程度高,初步形成了多条闭合循环经济产业链。云南则以一级白砂糖为主,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精深加工和副产物利用不足。

政策支持上,两地都不遗余力。广西实施糖料蔗收购“首付价+糖价”联动机制,让蔗农充分享受发展红利。云南则通过“一县一业”等政策,稳定蔗农经济收益,扩大糖料蔗种植面积。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蔗农正在砍收甘蔗。图源:农民日报

然而,两地糖业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广西甘蔗种植受极端气候影响较大,单产和蔗糖分稳定性不足。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也对产业发展构成压力。

在云南,甘蔗境外种植集中在缅甸、老挝等国,面临土地租赁不稳定、政策波动、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陆路运输依赖导致原料蔗供应时效性和稳定性不足

蔗农结构问题在两省都普遍存在。调查显示,样本蔗农平均年龄51岁,50岁以上占比50%,55岁以上达33.9%;40岁以下仅占16%,青年劳动力断层明显。学历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66%,大学及以上学历仅7%,成为技术推广和现代化管理普及的瓶颈。

龙陵县勐糯镇甘蔗种植

成本压力也不容小觑。90.9%的蔗农认为“农资、劳动力价格大涨”是首要难题;45.4%指出“地租居高不下”;34.2%受困于“极端气候频发”。这些因素挤压着本就有限的利润空间。

区域差异方面,研究发现广西和云南有六大不同:云南雇工普及率高于广西;云南用种量、宿根年限均高于广西;云南平均行距低于广西;蔗农决策方面,广西偏向市场收益,云南更关注政策预期;面对的问题各有侧重;甘蔗总成本的结构存在差异。

云南甘蔗种植面积2025年迎来较高增长

面对挑战,两地都在积极探索破局之道。广西正在加快推进智能化发展、数字化转型。在崇左市江州区,3000多亩的“数字蔗田”通过小型气象站、虫情监测系统和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等设备实时收集各项数据,实现精准化种植和科学化管理。

“什么时候施水施肥最佳?甘蔗预估长势如何?蔗农只需轻点手机便一目了然。”目前,广西甘蔗种植已部分实现信息数字化,广西这样的“数字蔗田”已有上百万亩。

种业创新是另一个突破口。广西大学甘蔗种质创新和生物育种团队带头人张积森指出:“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培育优质品种,提高甘蔗单位面积产量和含糖量,是解决这一‘卡脖子’难题的最好办法。”

目前,在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完成登记的157个甘蔗品种中,广西自育品种65个,占比41.4%。2023/24年榨季,全区糖料蔗良种覆盖率达98.62%,其中广西自育品种覆盖率达91.1%,均创历史新高。

广西大学甘蔗研究团队研发的“中蔗23号”,能达到接近4米高度

云南则着力推进甘蔗农机化技术攻关。鉴于丘陵山地地形限制,云南正探索以糖厂为主体的机械化收获模式,提高机械化利用效率。同时,云南也在扩大甘蔗脱毒种苗应用,推动省级甘蔗原种繁育基地建设。

两省都在产业链延伸上做文章。广西来宾某糖厂技改新增的丙糖连续煮糖结晶罐,代表了制糖设备升级的方向。而云南则努力推进蔗糖产业延链补链,引导糖厂引进先进装备,提高精深加工水平。

广西来宾某糖厂智能自动化生产设备——丙糖连续煮糖结晶罐。图源:广西日报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广西甘蔗糖业产业会被云南超越吗?从目前数据看,广西在规模上的优势短期内难以撼动。但云南凭借其产糖率和特色品种优势,正在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中国糖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广阔。我国人均食糖消费量仅11.1公斤,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2公斤,更不及发达国家40公斤以上的水平。这意味着国内市场远未饱和,两地完全有机会实现共赢。

未来,两个糖业基地的关系更可能是互补而非替代。广西依托其规模优势和完善的产业链,继续担当保障国家食糖供给安全的主力军;云南则凭借其特色优势,在特定领域和细分市场发挥重要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将成为关键变量。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将加快甘蔗新品种培育,甘蔗宜机化品种改良成主导方向,蔗糖产业向多元化、高值化方向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

“甘蔗年年种,产业年年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是甜蜜产业链上共同的期盼。无论是广西的老李还是云南的蔗农,都在期待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资料:

《广西甘蔗产业现状分析》,广西糖业协会,2025年

《云南省蔗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王智能等,《甘蔗糖业》,2025年54(4)

《我国蔗农种植行为、生产决策和总成本变动的调查研究——兼议广西和云南蔗农差异》,刘晓雪等,《甘蔗糖业》,2025年54(4)

《广西的糖,何以“甜翻”全国?》,《广西日报》经济观察版,2025年5月7日

来源:广西阿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