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ldrete评分作为麻醉后复苏室(PACU)患者转出的核心评估工具,其标准化设计在面对气管切开等特殊患者群体时存在显著局限性。本文从麻醉护士的临床视角,结合最新文献证据,深入分析了该评分在气切患者呼吸评估、SpO
作者:西安市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中心,魏苗;指导老师:高翠
Aldrete评分作为麻醉后复苏室(PACU)患者转出的核心评估工具,其标准化设计在面对气管切开等特殊患者群体时存在显著局限性。本文从麻醉护士的临床视角,结合最新文献证据,深入分析了该评分在气切患者呼吸评估、SpO2指标解读及肌力评估中的适用性问题。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了"Aldrete评分+"的结构化补充评估方案,阐述了其在识别潜在风险、促进团队协作中的价值,为提升气切患者转运安全提供实践参考。关键词:麻醉护士;Aldrete评分;气管切开;PACU;患者安全;个体化评估
“Aldrete评分≥9分,生命体征平稳,准备送回病房。”
在PACU的日常工作中,这句话代表着一段平稳复苏历程的结束。然而,当我面对一位带着气管切开套管的患者时,这个象征着安全的数字却常常让我心生迟疑:这个分数,真的能为我们评估气切患者画上句号吗?
基于多年临床实践与最新文献支持,我的答案是:不够,远远不够。
一、 “达标”背后的隐患:评分系统的局限性分析
Aldrete评分自1970年由Aldrete和Kroulik提出以来,因其简便易用,已成为全球PACU评估的基石工具[1]。然而,其标准化设计在面对气切患者时,呈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1. 呼吸评估维度需要转化 评分标准中"能深呼吸和咳嗽"的条款,对气切患者需要转化为 "能通过气管套管进行有效咳嗽" 的评估。现代麻醉实践指南强调,对于气道管理设备改变的患者,需要采用个体化的评估标准[2]。这不仅仅是措辞变化,更是评估理念的转变——从关注"能否完成动作"转变为关注"咳嗽的效力与效果"。
2. SpO2指标的"虚假安全感" 在持续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可轻易维持高位水平。然而最新研究证实,高流量氧疗可能掩盖早期通气不足,导致低通气状态的识别延迟[3]。SpO3.活动力评估的“个体化”缺失 ,评分标准要求患者“能自主活动四个肢体”方可获得2分。这一定义对于存在神经系统基础疾病(如偏瘫、截瘫)的患者而言,显然是不合理且不公正的[2]。对此类特殊患者,评估的核心原则应是其神经功能是否已从麻醉状态恢复至其术前的基线水平[4]。例如,一位基础状态为左侧偏瘫、仅能轻微移动左臂(即Aldrete评分标准下的“能活动两个肢体”)的患者,术后若恢复至同等活动水平,即表明其神经功能已从麻醉中复苏,该项应给予其基线状态对应的分数(如1分),并必须在记录中明确备注“已恢复至术前神经功能基线”。若机械地要求其必须“活动四个肢体”才能给分,反而构成了错误的医疗记录,也违背了个体化医疗的原则。
二、 护士的独特价值:基于循证的临床决策
常见的质疑是:“送病人时不是有医生吗?为何需要护士来思考这些问题?”
美国麻醉护士协会明确指出,麻醉护士是围术期患者最直接、持续的临床观察者,在早期识别并发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5]。我们的价值体现在:1. 前沿的临床观察者 作为患者复苏阶段最直接、持续的临床观察者,我们能够实时捕捉气道分泌物的动态变化、咳嗽效力的细微改变和呼吸模式的趋势演变。
2. 微观过程的评估者 我们关注痰液性状的即时变化、咳嗽力度的趋势、套管固定的细节——这些正是预测气道风险的最早期信号。
3. 安全网络的主动构建者 提出"Aldrete评分+"的思考,是为了更好的团队协作。基于循证的沟通:"医生,患者评分9分,但气道分泌物量多频繁,咳嗽效力不足,建议再观察?"这体现了从被动执行者向主动安全协作者的角色转变。
三、 解决方案:“Aldrete评分+”结构化评估模式
为应对“评分已达标,但风险未清零”的临床困境,我们建立 “Aldrete评分+” 模式:患者首先须达到常规Aldrete出室标准(≥9分),继而须通过以下专属评估:
气切患者PACU出室安全核查清单(“+”部分)
结论:以上项目全部达标,方可计划转运。
四、 典型案例:评分达标后的风险预判与团队协作
情况:6岁患儿,喉成形术后带气切套管入PACU。Aldrete评分达9分(吸氧状态SpO₂ 96%)。
● 评估发现:气道分泌物量多、频繁,需5-7分钟吸引一次,影响咳嗽效力。
● 处理过程:暂停转运,请耳鼻喉医生共同评估。决定加强气道管理,延长观察1小时。
● 结果:分泌物减少至15-20分钟吸引一次,咳嗽效力改善,安全转回病房。
● 启示:Aldrete评分是基础,但非唯一标准。护士对分泌物"量"和"频率"的观察,是任何评分都无法替代的关键评估维度。
此外,必须认识到患者安全转运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即便患者通过‘Aldrete+’评估,在离开PACU前,仍需确保转运途中的应急设备齐全且功能完好。我们规定,所有气切患者转运时,必须随身携带便携式吸痰器、同型号备用气管套管、简易呼吸皮囊以及必要的应急药品。这一预案确保了一旦在转运途中发生套管阻塞、脱出等紧急情况,医护人员能够立即在现场进行有效干预,为患者构建无缝的安全保障。
五、结论
Aldrete评分是有价值的工具,但有其适用边界。对于气切患者,我们决不能止步于数字上的"达标"。
作为麻醉护士,我们是患者安全过渡到病房的重要保障。我们的专业价值在于:基于循证实践的批判性思考、为患者安全发声的勇气、为团队决策提供关键依据的能力。
最新证据表明,精细化护理评估可显著降低气管切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当面对评分达标但存在特殊情况的患者时,请自问:"除了分数,他返回病房的真正安全准备好了吗?"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欢迎各位老师同仁在评论区分享您的临床经验和见解,让我们共同为患者安全筑起更坚固的防线。
参考文献
[1] Aldrete JA, Kroulik D. A postanesthetic recovery score. Anesth Analg. 1970;51(6):924-933.
[2] Apfelbaum JL, et 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ostanesthetic care. Anesthesiology. 2013;118(2):291-307.
[3] Nitzan M, et al. The various oximetric techniques us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blood oxygenation. Sensors. 2020;20(17):4844.
[4] American Society of PeriAnesthesia Nurses (ASPAN). 2021-2022 Perianesthesia Nursing Standards,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and Interpretive Statements.
[5]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urse Anesthetists. Scope of nurse anesthesia practice. AANA. 2019
[6] Mitchell RB, et al. Clinical consensus statement: Tracheostomy care.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20;163(1):12-21.
来源:新青年麻醉论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