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明:培育出更多创新种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08:28 1

摘要:“我曾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主动捡起地上的废弃电池。当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孩子告诉我,老师说这会污染土壤,我们要保护环境。”王双明说,看到科普工作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深远影响,他感到非常欣慰。

9月16日,谈及科普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明用一个温暖的故事,阐释了科普工作的意义所在。

“我曾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主动捡起地上的废弃电池。当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孩子告诉我,老师说这会污染土壤,我们要保护环境。”王双明说,看到科普工作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深远影响,他感到非常欣慰。

“对青少年儿童的科学启蒙,看似是普及知识,实则是在悄悄播撒创新的种子。孩子们如果了解计算机知识,可能会萌发投身信息技术的志向;当他们知晓医学知识,或许会树立攻克疾病的理想。”王双明说,“这种由兴趣催生的动力,正是科技创新的珍贵源泉。”

这位长期深耕煤炭资源与地质勘查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在科技创新不断提速的今天,科普早已超越知识传播的范畴,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夯实创新根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普宣传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手段。比如,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项目中融入了科普,明确将宣传、培训作为项目任务目标,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识灾、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在能源领域,‘双碳’目标的科普宣传,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成为全民自觉行动。科普的价值,正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全方位赋能中。”王双明说。

王双明认为,面对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点,科普既能让公众理解煤炭绿色转型的紧迫性,又能为煤炭生产的新技术、新理念赢得社会共识。

煤矿地下空间利用、固废充填与二氧化碳封存一体化技术是王双明和团队攻关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这项成果听起来有些抽象,很多人会疑惑“挖煤为什么还要填东西”。其实,这项工作的意义重大,实现了煤炭生产的绿色循环。

“采煤会在地下形成采空区,可能引发地面塌陷或沉降。我们就把煤炭生产中产生的煤矸石等固废当作填充物来填充空洞、防止坍塌,再把生产排出的二氧化碳封存到这个地下空间,三者形成闭环。昔日采煤后产生的采空区变成治污固碳的宝地。”王双明和团队多次开展科普宣传,用形象的比喻拆解原理,让公众明白技术创新在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手段和技术支撑的同时,也有效维护了生态环境。

全社会尊重科学、崇尚科学、追求科学,创新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科学要严谨求实,也要坚守与传承。”在王双明看来,科普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育科学精神。最新的创新成果通过科普走进公众视野,能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深入人心,更激励新一代科研人员接续奋斗。

谈及当前科普工作的瓶颈,王双明认为目前科普工作主要面临三个难题:经费、人才和机制。

科普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发展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目前,不少科普项目主要依靠社会力量支持,难以形成长效机制,需要建立完善的科普机制,明确考核和激励政策,保障科研人员能拿出足够精力开展科普工作。此外,人才队伍建设也尤为重要,兼具专业素养与传播能力的科普人才相对稀缺。

王双明建议,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将科普工作纳入科研考核体系;充分激活退休及退居二线工程技术人员的力量,利用其丰富的经验打造高质量科普内容。同时,也要创新科普形式,借助动画、数字孪生等新技术让科学知识更容易被接受。

“当科普工作具备更坚实的保障、更完善的机制、更专业的队伍时,将会培育出更多创新种子。”王双明眼中满是期待,“这些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为科技自立自强、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陕西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