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由市政协主办,本土作家张登峰创作的《嘉山秀水自在明光》一书,已于2024年11月出版,正面向全国发行。目前,已进入第5次印刷。著名党史专家、剧作家,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研究员龙平平先生欣然为本书作序,为本书画龙点睛,为明光站
欢度长假
悦读“嘉”书
在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由市政协主办,本土作家张登峰创作的《嘉山秀水自在明光》一书,已于2024年11月出版,正面向全国发行。目前,已进入第5次印刷。著名党史专家、剧作家,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研究员龙平平先生欣然为本书作序,为本书画龙点睛,为明光站台宣传。
龙平平先生说,这是一部让人心生欢喜的原创性著作,是一把打开明光文化大门的神秘钥匙,一组诗画明光、大美中国的山水印记,一张多维度、立体式呈现县域发展的城市名片,一部带给你沉浸式阅读体验的文化筵宴。
龙平平先生说,把说明文写成散文,写出文学美,是这本书的成功之处。翻开任何一章,任何一节,甚至是任何一段,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语言张力与韵味,却又是不露痕迹、绝不刻意,在不疾不徐中不失时机地实现情感升华。
现将龙平平先生的精彩序言分享出来,一起感受先生的大爱与情怀。
为方便更多家乡人免费读到这本书,“登峰日记”公众号已经分章节推送了全书内容,大家可以关注“登峰日记”公众号,一起感受北纬32度上的明光魅力,感受沉浸式阅读之美。
也请大家成为这本书的推荐人和传播者,让越来越多的人到明光打卡和作客,来感受“帝乡”明光的美名、美食、美景和美誉!
序:明光,我的根和魂
龙平平
我不是明光人,但明光是我的根,我的魂。
我籍贯合肥,生在全椒。大概是1958年,父母从全椒中学调到嘉山中学教书。由此,我的根扎进了明光。从1958年到1975年,我在明光生活了18个年头,有印象和有影响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这十多年。
那时候,明光城小人少,是一个破旧的小县城。东西一条主街道,南北一条辅街道,都是青石板铺成的。直到1975年我离开明光,没见过城里有一栋楼房,也没有见过城里跑过一辆汽车。
那时候,国家的发展受到挫折,面临严重困难,我的家庭也发生了变故,陷入困境。1960年初,我父亲受举报是国民党的特务,被遣送原籍劳动改造,从此与我们失去联系,下落不明,我们一下子从革命烈士家属变成了“黑五类”子女。我母亲患有严重的肺结核病,一个人要抚养四个子女,处境可想而知。
困境中,明光以博大的胸怀给了我人世间的温暖;明光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鲜明的特色卵育了我的人生品质,奠定了我的人生道路。可以说,青少年的明光生活,锻造了我的灵魂,决定了我一生的走向。此后,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改不掉明光文化的基因,离不开明光文化的影响。
明光文化深厚,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质感。在明光的日子里,有几件事情直接影响我的人生和品质,终生受教难忘。
1970年,我初中毕业。由于“文化大革命”初期停课闹革命,导致好几届的小学毕业生同时升初中,同时毕业。其时,有一个政策,10%左右的毕业生可以升高中继续读书,其余的全部下乡当农民。升高中需要推荐和审批,政治是唯一的标准。当时我是“黑五类”子女,自然不在推荐之列。
但是,清规戒律束缚不了明光人,同情和照顾弱者是他们的天性。因为我年龄小,个头矮,还没有足够的生活自理能力,同学们还是把我列入了推荐名单。当还有5个竞争者竞争最后1个名额相持不下的时候,主持推荐的工人宣传队余师傅说话了,他说,下乡和升学,都是党的号召,不存在好坏问题,关键看谁合适。像龙平平,人还没有大锹高,你让他现在下乡能养活自己吗?那时候是工人阶级管理学校,余师傅的一席话,让我念了两年的高中。如果没有那两年高中的知识积累,后来恢复高考时,我想我是很难考上大学的。一位善良的工人师傅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可惜我至今也不知道他的名字。
1972年,我母亲病逝。因为解放前夕她在大学读书时填写过一张国民党的表格,文革期间被认定是国民党员,加上我父亲的问题,怎样处理她的丧事就成了大家关注的事情。嘉山中学的领导仔细研究了我母亲的生平,顶住压力,为她举办了追悼会,对她教书育人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这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算是一件罕见的事情。追悼会那天,学校的老师员工,我母亲的学生,还有我的同学们,都自发地给我们捐款。刘本仁校长还专门把我和妹妹接到家里吃了顿饭,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这暖暖的明光情感动和激励了我几十年。每每想到这些,总有一种无以回报的愧怍。
我母亲临终前曾拉着我的手说,希望能回全椒老家和家人葬在一起。一年后,我的小伙伴啰啰帮助我做了一件我一辈子都感到骄傲的事情。
啰啰是嘉山中学李老师的儿子,我的发小。他是农村户口,没上过学,不识字,性情温厚,凡事总让着我,照顾我。那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啰啰帮我找了他们生产队一个懂丧事的农民,我们3人打着手电筒来到坟地,扒开坟头,打开棺木,将我母亲的尸骨一块块地捡出来,用白纸包裹,红线扎起,再用毛笔标明位置,装进一个大皮箱里。然后,我拎着皮箱直奔火车站,几经辗转,将我母亲送回了全椒老家。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敢于做出这样伟大的事情,我想,这就是明光文化的影响。而啰啰和那位农民老哥的义举,则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明光人的高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和九泉之下的母亲永远地感谢他们。
1975年,我离开了明光,到马鞍山当工人。恢复高考后又到北京上了大学。热情的明光并没有因为我的离去而中断了关怀。1982年,我本科毕业报考研究生,成绩优异,但学校迟迟不发录取通知。招生办的老师对我说,从档案看,你父亲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已经给嘉山中学去函,有了结果才能给你发通知。
在我人生的又一个重大关头,明光再一次向我伸出了温暖的手。嘉山中学接到北京公函后,立刻开始复查我父亲的问题。年代久远,父亲的档案已经遗失。他们迅疾派人去原籍调查取证,通过各种渠道,查清了我父亲的问题,第一时间做出平反的决定。由是,我不仅如愿以偿成为吴文藻先生的关门弟子,也名正言顺地恢复了革命烈士后代的身份,翻开了人生的崭新一页。
明光给了我如此巨大的恩惠,我一直试图去解开明光文化的秘密。但苦于工作繁杂,苦于资料有限,始终不得要领。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篇署名张登峰的文章《包容和善良:明光人性格的养成》,才找到了醍醐灌顶的感觉。也因此,我与作者张登峰成了朋友。
文章说,明光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江淮分水岭脊背上,是中国南北文化的荟萃地。明光生态环境优越,历史上,无论南方或者北方发生灾难,灾民们都会自然地涌向明光,并能够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安置。感恩和善举的长期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集南北文化之大成的明光文化。包容和善良成为明光人鲜明的性格特征。以我在明光的经历,自然会高度认可这种观点。
后来,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我借辜鸿铭之口,将这种观点进一步提炼为中国人的精神:温良。剧中,辜鸿铭在演讲中说,在中国人身上,蕴藏着一种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难以形容的东西,这就是温良!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源于同情心和真正人类智慧的伟大力量。中国人之所以具有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深处的情感,是心灵的激情和人类之爱的情感。辜鸿铭的这段脍炙人口的演讲,实际上表达了我对明光文化的认知。之后,《中国人的温良》这篇微博很快上了热搜,并被置顶。
显然,仅凭个人的感性认识是很难全面解开明光文化之谜的。令人欣慰的是,现在摆在我案头的《嘉山秀水自在明光》这本样书,终于替我圆了多年的梦想。由明光市政协主办,由我的小友张登峰创作的这本书,是一把打开明光文化神秘大门的钥匙,是一组诗画明光、大美中国的“山水印记”,是一张多维度、立体式呈现县域发展的“城市名片”,也是一部带给你沉浸式阅读体验的“文化筵宴”。
全书15万字,上千段文字,都是作者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对明光的自然、历史、社会的理解和消化之后的营养输出,没有“复制粘贴”,没有“照抄照搬”,更没有为夺人眼球搞哗众取宠和“无中说有”,是一部原创性的著作。
思想性和可读性相得益彰,是这本书的鲜明特征。思想性体现在,对明光的风土人情,不是简单的介绍,而是挖掘性的研究。书中对明光的历史文化和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充分的考证和深入的研究,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可以启发人们对明光文化的进一步思考。可读性体现在,这本书篇幅不长,句子不长,段落不长,适合阅读。与纯文字图书比较,全书选用了150余幅精美图片,图与文互相照应、相映生辉,能让读者心生欢喜。
这本书的成功之处,是把“说明文”写成了散文,写出文学美。翻开任何一章,任何一节,甚至是任何一段,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语言张力与韵味,却又是不露痕迹、绝不刻意,很多时候作者都是在不疾不徐中不失时机地实现情感升华。
《嘉山秀水自在明光》一书用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字、鲜活的实例撩开了明光文化神秘的面纱。让我们跟着这本书走进明光,了解明光。在这块神奇而崭新的土地上,相信你能深刻感受到中国人的温良,充分体会到“一嘉亲”的博大,会像我一样,找到自己的根,净化心灵的魂。
简介
龙平平 著名党史专家、剧作家,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研究员。
代表作主要有:长篇历史小说《觉醒年代》《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影视剧《邓小平》《觉醒年代》《西北岁月》《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破晓东方》等。
投稿邮箱 :2436897117@qq.com
信息来源:明光市政协文史委
初审:许楚婷
审核:王伟
审签:袁恒金
来源:明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