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从来不缺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08:13 1

摘要:你在菜市场为5毛钱和摊主磨嘴皮时,邻居张姐拎着进口樱桃转身就走;你工资到账3天就被房租、花呗掏空时,同事小李能随手拿出2万给父母换冰箱;你为孩子报兴趣班纠结要不要砍价时,同学小王直接交了全年学费——明明大家收入差不多,为什么有的人从来不用为钱发愁?

你在菜市场为5毛钱和摊主磨嘴皮时,邻居张姐拎着进口樱桃转身就走;你工资到账3天就被房租、花呗掏空时,同事小李能随手拿出2万给父母换冰箱;你为孩子报兴趣班纠结要不要砍价时,同学小王直接交了全年学费——明明大家收入差不多,为什么有的人从来不用为钱发愁?

其实“不缺钱”从来不是因为赚得多,也不是运气好,而是他们摸清了钱的“脾气”。这4个藏在日常里的习惯,才是普通人不缺钱的核心密码,看懂你也能学。

很多人觉得“缺钱是因为工资低”,但小区里的张姐月薪才6千,却能每月存2千,还能时不时买些爱吃的水果;而月薪8千的同事小林,月底总在群里问“谁能借我500周转”。差距不在收入,在“钱花在哪”。

不缺钱的人都有个共同点:先给未来存钱,再给现在花钱。张姐每月工资到账,先转2千到“强制存款”卡(这张卡平时不动),剩下的4千分成两部分:2500元是“必要开支”(房租1500+吃饭1000),1500元是“弹性开支”(水果、偶尔聚餐)。她从不在直播间抢“打折但用不上”的护肤品,也不买“凑单才便宜”的零食,每笔花出去的钱都落在“要么用得上,要么能让自己舒服”的地方。

反观小林,工资到账先买新出的球鞋,再请朋友吃饭,等到交房租时才发现钱不够——钱没少赚,但都花在了“非必要”的地方,自然总缺钱。

“只靠死工资的人,最容易缺钱”。公司裁员、工资延迟发、突然要交一笔医药费,只要有一件事发生,单靠工资的人就会慌。但不缺钱的人,早就给自己搭好了“多条腿走路”的赚钱结构。

同事小李月薪7千,看似和大家一样,但他有两个“隐形收入”:一是把家里闲置的小公寓租出去,每月2000房租;二是下班用Excel做“工作总结模板”,挂在网上卖,每月能赚1500。就算工资延迟发,这3500元也能顶住房租和吃饭,根本不用慌。

普通人不用一开始就搞大副业,哪怕每月多赚500都有用:会做饭的在小区群接“午餐代做”,会修家电的帮邻居修东西,会拍视频的给小店拍几条宣传短片——这些“小收入”聚在一起,就是抗风险的底气,也是不缺钱的缓冲垫。

楼下老王之前开网约车,为了多赚点,每天跑14小时,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一个月能赚1万2。但去年腰间盘突出住院,光医药费就花了1万5,出院后没法熬夜,收入直接砍半,反而更缺钱。

而小区里开便利店的刘哥,每天只忙8小时,虽然每月只赚8千,但不用熬夜、不亏身体,还能攒下钱。这两年还加了快递代收业务,每月多赚1000,日子过得稳稳的。

不缺钱的人都懂:靠熬夜、拼身体赚来的钱,早晚要加倍还回去。他们更愿意选“慢一点但稳一点”的路:学个能长期用的技能(比如电工、会计、烘焙),积累长期客户(比如帮固定几家小店做记账),哪怕一开始赚得少,但越做越熟练、越做客户越多,收入只会涨不会跌,也不用为“身体垮了没收入”发愁。

你是不是总在两种状态里纠结:要么跟风买基金、股票,想着“一夜赚大钱”,结果亏了更慌;要么看着别人买奢侈品,自己也咬牙买,花完又后悔。但不缺钱的人,对钱从来没有“瞎焦虑”,只有“掌控感”。

朋友小陈每月初都会做一张“钱的计划表”:左边写“本月收入”(工资+副业),右边分三栏:“固定存款”(必须存20%)、“日常开销”(房租、吃饭、交通)、“应急备用金”(留10%,放在随时能取的地方)。买东西前先问自己两个问题:“这是必须要的吗?”“买了会影响存款吗?”

她从不跟风买理财,也不羡慕别人的奢侈品,知道自己每月能存多少、能花多少,心里清清楚楚。就算遇到突发情况(比如家人感冒住院),应急备用金也够花,根本不用慌——这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才是“不缺钱”的核心。

其实“从来不缺钱”的人,不是天生运气好,也不是有什么“赚钱秘籍”。他们只是做到了4件事:算得清钱的流向,搭好了赚钱的结构,选了稳当的路,对钱有掌控感。这些习惯不用你月薪过万,哪怕每个月赚5千,慢慢学、慢慢做,也能摆脱“月底慌、遇事慌”的日子。

你现在最缺哪个习惯?是不会规划钱的流向,还是没找到第二份小收入?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看看怎么改!

来源:欣阅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