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华盛顿州刘易斯-麦科德联合基地电 —— 美国陆军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拟于2026年在所有师级单位列装自主平台。近期在太平洋西北地区开展的一场演示活动中,陆军对该计划进行了测试,向一组士兵交付了首批系统供其试用。
美国华盛顿州刘易斯-麦科德联合基地电 —— 美国陆军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拟于2026年在所有师级单位列装自主平台。近期在太平洋西北地区开展的一场演示活动中,陆军对该计划进行了测试,向一组士兵交付了首批系统供其试用。
8月中旬,在华盛顿州刘易斯-麦科德联合基地举行的这场特殊用户演示活动,是“发射效应器”(Launched Effects)项目的一部分。“发射效应器”是陆军创造的术语,指一类特殊的自主系统——它既非无人机,也非巡飞弹,但可从地面或车辆上发射,实现多种作战效能,包括目标定位、侦察监视以及动能打击等。该类系统的设计用途是在士兵难以抵达的复杂地形中侦察高价值目标,此类区域往往无法让士兵清晰掌握战场态势。
美国陆军计划在未来几年内部署短程、中程和远程“发射效应器”(简称LE),其战略核心之一是根据士兵反馈和任务需求,对这些系统进行持续迭代更新。这与传统采办项目截然不同:传统项目需耗时数年确定需求、研发并测试系统,而在此期间操作人员根本无法接触到系统。
陆军的这一举措,与美国国防部高层推动的“为美军单位大规模配备无人机及其他无人系统”的行动高度契合。4月底,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指示陆军领导层,要在明年年底前为每个师配备“发射效应器”。紧随赫格塞斯的备忘录之后,陆军公布了一项新战略——“陆军转型倡议”(Army Transformation Initiative),其中强调了配备更多自主系统的必要性。
随后在6月,赫格塞斯发布了一项范围更广的指令,推行一系列采办改革,旨在简化各军种采购和列装无人系统的流程。他表示,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无人机优势”(drone dominance)。尽管五角大楼尚未从数量层面明确这一最终目标的具体标准,但传达的信号十分清晰:高层领导希望尽快将自主系统交付到操作人员手中。
在演示活动后的一次采访中,美国陆军无人航空器系统项目主管丹妮埃尔·梅达利亚(Danielle Medaglia)上校表示,尽管陆军的“发射效应器”倡议早于五角大楼的这些指令,但赫格塞斯提出的紧迫性要求和高层任务部署,对于协调陆军内部优先事项、确保项目按交付时间表推进至关重要。
“这一举措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所需的支持,让我们能尽快向士兵交付‘发射效应器’,”梅达利亚向《防务新闻》(Defense News)表示,“陆军采办主管赋予了我们这样做的灵活性,而‘2026年列装至每个师’的要求,也帮助我们协调了所有合作方的工作。”
士兵反馈
官员们表示,这场为期三周的活动有多个目标,其中最核心的是收集士兵反馈——判断首批短程“发射效应器”系统是否易于操作,以及是否符合他们的任务需求。
今年3月,陆军选定了三款现成的短程系统作为该项目的基准系统,分别是雷神技术公司(RTX)的“郊狼”Block 3型(Coyote Block 3)、安杜里尔公司(Anduril)的“阿尔提乌斯”600型(Altius 600)以及AEVEX航空航天公司(AEVEX Aerospace)的“阿特拉斯”(Atlas)。陆军采购了少量上述每种系统,并在8月的用户演示活动期间分发给三个单位,每个单位专注测试一款系统。
美国陆军“未来垂直起降跨职能团队”(Future Vertical Lift Cross Functional Team)主任凯恩·贝克(Cain Baker)准将在采访中表示,尽管陆军已在多次演习中对“发射效应器”进行过试验,但此次用户演示是首次将该系统交付给操作人员进行实操训练。
“收集来自士兵和战地指挥官的反馈,有助于我们从能力优劣的角度指导业界改进,”贝克说,“从陆军整体层面来看,这将推动我们的作战理论、编制结构、装备解决方案以及训练体系的发展。”
演示活动第一周,参与活动的第7步兵师(7th ID)下属三个单位,分别针对所分配的系统开展了初始装备训练。士兵们学习如何组装“发射效应器”、将其融入任务规划流程以及操作飞行控制器,并进行了模拟飞行训练。
第二周,他们首次进行了实装操作,完整演练了组装流程并追踪系统飞行轨迹。
第三周,各单位再次操作系统,但此次是将其应用于战术场景,并尝试同时操控多台设备。
据士兵和军方官员透露,此次演示活动总体取得了成功。从工程师到项目执行官,陆军各级领导均表示,士兵们快速适应新装备的能力以及将其融入作战行动的热情,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梅达利亚表示,目前总结经验教训还为时过早,但她指出,此次活动收集到的宝贵数据将影响未来的训练方案、需求设定和作战概念。
“这三个单位彼此没有交流,我们能看到他们结合自身经验和专业领域,以独特的方式运用系统,”梅达利亚说,“这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思路,让我们思考未来如何更好地利用‘发射效应器’。”
《防务新闻》在演示活动第二周(各单位从课堂训练转向实地训练阶段)前往现场进行了报道。
美军 Specialist(陆军 Specialist,军衔略高于列兵)雅各布·里希特(Jacob Richter)所在的单位负责测试AEVEX公司的“阿特拉斯”系统。他表示,参与演示前自己毫无无人机操作经验,但课堂教学和模拟训练为他的实飞操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他认为该系统“易于使用”。
“整个过渡过程十分顺畅,”里希特说,“他们提供的飞行模拟器几乎完美还原了实际飞行状态,两者几乎没有差别。”
配备“发射效应器”意味着部队可利用自主系统执行目标侦察或其他情报搜集任务,随后由另一台设备作为攻击型无人机执行打击任务。里希特和扎奇·格伦(Zach Glenn)中尉均表示,侦察能力可让他们深入此前难以进入的受限区域,同时降低派遣人员执行此类任务所面临的安全风险。
“我们可以用侦察无人机了解前方情况,也可以将攻击无人机与侦察无人机配合使用,清除我们担忧的敌方目标,”格伦说,“如果担心敌方探测到我们无线电设备发出的电磁信号,我们可以提前消除这一隐患。这相当于额外增加了一层安全保障,是我们工具箱里又一件可用的工具。”
美国陆军第20步兵团第5营营长迈克尔·华莱士(Michael Wallace)中校表示,收集格伦、里希特等士兵的反馈,能让他根据士兵对系统的实际使用体验优化作战概念。
“他们正在找出系统使用过程中的局限性,了解系统的能力范围以及如何将其融入作战行动,”华莱士说,“他们会把这些信息反馈给我这样有更多经验的人,以便我们进一步完善方案,并将其与我们的作战方式和行动流程相结合。”
华莱士指出,将系统交付给士兵使用,其意义远不止让士兵熟悉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了试验机会,让他们探索如何以“局外人可能无法想象的方式”,利用这项技术增强或支持自身任务执行。
“我认为,现场所有这些优秀的文职人员(指项目相关工作人员)都在努力做一件事:把装备交到作战人员手中,这样我们就不会在部署到前线时才第一次见到这些装备,”他说,“我们会继续迭代改进,提供反馈,最终他们能据此完善装备性能,让整个陆军的作战能力更强、战备水平更高。”
持续迭代
美国陆军计划在刘易斯-麦科德联合基地的部分单位留存一定数量的系统,以便继续开展训练并提升系统能力,但目前尚未确定首轮“发射效应器”列装的长期战略。
7月底,陆军批准了该项目的采办战略,采用了“紧急能力采办路径”(urgent capability acquisition pathway)——这种采办方式专门用于需求迫切、需在两年内列装的项目。“发射效应器”产品经理亨特·格雷(Hunter Gray)中校表示,这一认定为项目提供了灵活推进的空间,使其能够快速行动、定期更新需求,并向新供应商重新开放竞争。
“这种方式让我们能快速推进,采用当前可交付给部队的成熟技术,并进行迭代——最终形成一套由用户反馈和业界最新技术水平驱动的、持续升级的能力体系,”格雷向《防务新闻》表示。
要实现这种开放度,陆军需在两方面取得平衡:一方面是利用商用现有装备,另一方面是确保交付的系统符合作战需求。目前的计划是,首先列装上个月演示活动中展示的这类现成平台,随后每六个月对接一次业界,了解是否有新能力可用;期间不会固定与单一供应商合作,而是持续征集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发射效应器”助理产品经理克里斯·达德利(Chris Dudley)少校在活动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陆军的这一战略与其他采办项目有显著区别——传统项目往往在前期耗费数年研发精密系统,且在此过程中几乎不纳入操作人员的意见。
“我们相当于颠覆了传统流程,先把装备交到士兵手中,然后根据收集到的反馈进行迭代和研发,”他说。
在推进基准短程“发射效应器”系统列装计划的同时,陆军还计划采用相同的采办方式研发中程和远程系统。官员们表示,近期的特殊用户演示活动所积累的经验,也将为这些平台的采购、列装和训练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与此同时,陆军正致力于确保“发射效应器”的架构具备模块化特征——从发射装置到操作控制器均遵循这一原则。这种“即插即用”的架构不仅能提升系统的通用性、简化集成流程,还能让供应商更易设计出符合规格的系统。
“未来垂直起降跨职能团队”主任贝克表示,计划在未来18至24个月内确定这一架构的具体标准。
“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一种不受平台限制的能力,既能从空中发射,也能从地面发射,”他说,“我们不希望为执行某一类任务采购特定类型的‘发射效应器’,再为另一类任务采购另一种类型。我们希望该项目具备模块化特征。”
来源:老陈的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