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特斯拉Optimus可没少上头条,1月那段叠衣服视频刚让人觉得“有盼头了”,10月“MERobot”发布会上,它走到人群中互动居然是靠遥控。后来TeslaDiner开业,它在那儿摆弄爆米花机,照样是远程操控。行业里不少人都吐槽:“这哪是机器人自主干活
2024年特斯拉Optimus可没少上头条,1月那段叠衣服视频刚让人觉得“有盼头了”,10月“MERobot”发布会上,它走到人群中互动居然是靠遥控。后来TeslaDiner开业,它在那儿摆弄爆米花机,照样是远程操控。行业里不少人都吐槽:“这哪是机器人自主干活,分明是远程打工嘛。”
马斯克对Optimus的期待可不低,他希望这款机器人能稳稳走路,还能用灵巧的双手处理各种复杂任务,不管是工厂流水线还是家庭厨房都能胜任。但要实现这些,得迈过三道坎:平衡运动控制要达标,泛化任务得自己完成,可靠性还得接近车规级水平。
可现实情况呢,2024年那几次公开亮相,叠衣服看着还行,可一到需要和人互动、在特定场景干活时,就离不开遥控操作。说实话,对比同期的波士顿动力Atlas,人家都能无绳自主跑跳,还能精准抓取物体,Optimus的自主操控能力确实差了点意思。
国内机器人公司也能和它较量较量,越疆的DOBOTMagicianPro机械臂,精密抓取误差特别小,这家公司的协作机器人累计出货量已经超过10万台,连苹果和谷歌的工程师都在下单。星动纪元2024年新推出的机器人,在室内自主导航方面表现稳定。这两家在运动控制领域,感觉比Optimus还略胜一筹。本来以为特斯拉的产品运动控制至少得是顶尖水平,后来发现它不管是下肢行走还是上肢抓取,都没展现出明显优势。
之前有媒体采访智元机器人的工作人员,对方给Optimus打了7分(满分10分),却说自家产品当时只有3到4分,差距确实明显。不过这话是在Optimus第三代更新前说的,现在第三代是升级了,但之前的落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但要说Optimus一无是处也不公平,特斯拉在软硬件方面的“独家功夫”,很多公司还真比不了。就说执行器这块,Optimus的28个关节全做成了“一体化电驱模组”,电机、减速器、编码器、驱动板有热管理系统,全由特斯拉自主研发,这就是典型的“垂直整合”打法。
不少初创机器人公司都是外购电机和减速器,自己只做控制集成,两者一对比差别就出来了。老实讲,短期看初创公司外购能省不少事,但长期下来,特斯拉这种全自研模式在适配性和后续优化上,优势肯定更明显。初期看似麻烦,实则掌握了主动权。
电池方面也是如此,Optimus用的是特斯拉自家的4680圆柱电芯,还搭配了自研的BMS系统。初创公司大多采购第三方动力锂电池,在匹配度和性能调校上,估计没特斯拉这么得心应手。
最关键的是芯片,其他机器人公司大多直接采购英伟达或英特尔的芯片,而特斯拉专门为Optimus自研了FSDAI5SOC芯片,就是为纯视觉端到端模型量身打造的。如此看来,特斯拉在核心部件上的自研能力,确实是它的一大底气。
第三代Optimus最大的变化,是泛化能力有了提升,之前特斯拉靠“动捕服”和VR头显采集数据,现在改成用更多“人类视频”来训练机器人模型。这种纯视觉方案要是能成,好处可不少。原则上能部署到任何地方,不用依赖预先构建的环境地图,而且成本比多传感器套件低太多。多传感器得好几万美元,摄像头几百美元就够了,商业化和规模化部署优势很明显。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要是真这么顺利,以马斯克的性格,今年说不定就量产万台了,明年再整个50万台起步,可他没这么做。很显然,还有不少基础问题没解决。
有人觉得特斯拉这是在蹭AI泡沫,美国媒体Electrek的评论员FredLambert就说,Optimus计划就是“一堆模糊的AI承诺”,还讽刺它“连爆米花都端不好”。对比马斯克之前那些清晰的计划,Optimus确实更像“给股东的鸦片”,让人沉迷于AI股票增长的幻想。
其实马斯克之前也有过“没完成的计划”,2016年他的大师计划里,要做太阳能屋顶、扩展电动车产品线、搞自动驾驶、让车帮用户赚钱。结果呢?太阳能屋顶虽然后来盈利了,但离当初展示的效果还远;廉价市场的Model2一直没推出;自动驾驶和让车赚钱,到现在也没完全实现,还得延续到今年的计划里。
最近特斯拉董事给了他一个1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要求10年内把公司市值从1万亿做到8.5万亿,交付2000万辆汽车,robotaxi做到100万辆,Optimus交付100万台。这意味着年均复合增长率得有26%,市值要达到两个英伟达加半个微软的规模,真是前无古人。马斯克倒是挺欢迎这方案,不过还得等11月董事会投票。
现在AI泡沫的说法喊了好几年,但没看到泡沫破裂,反而头部公司还在加大AI投入,部分业绩也开始兑现。说实话,最致命的泡沫从来不是杠杆太高,而是业绩落不了地,只是互相转手的游戏。
不管是AI还是机器人,现在谈终局还太早,当下最该做的,是让更多人和资本进来,把基础设施打好,在各个行业做好应用铺垫,敢去追万亿市场的梦想。毕竟特斯拉80%的价值都寄托在Optimus上,它要是能成,对整个行业都是个大推动。
来源:点尘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