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镜头,与湖州法治同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07:37 1

摘要:1984年,揣着对法律的敬畏,带着自己的摄影爱好,我来到德清法院工作。那时候,湖州的乡镇大多还没通柏油路,普法全靠“腿”和“板”。我常和同事们提前一天坐船、骑车赶去集镇,晚上在招待所里手绘板报,第2天一早在热闹的街口支起咨询台。有人问邻里宅基地怎么分,有人愁买

转自:湖州日报

讲述人:德清县人民法院法官吴玉峰

每次走进院史馆,看到展柜里那台海鸥牌相机,就像见到了老伙计,它装着我和湖州德清这片土地珍贵的法治记忆。

1984年,揣着对法律的敬畏,带着自己的摄影爱好,我来到德清法院工作。那时候,湖州的乡镇大多还没通柏油路,普法全靠“腿”和“板”。我常和同事们提前一天坐船、骑车赶去集镇,晚上在招待所里手绘板报,第2天一早在热闹的街口支起咨询台。有人问邻里宅基地怎么分,有人愁买卖纠纷怎么解,队伍排得老长。我举着相机,把板报前专注的眼神、咨询台边急切的脸庞都定格下来,心里琢磨着:得把这些瞬间留住,让更多人知法、懂法、守法。

后来,乡镇渐渐通了公路,法官们“送法上门”的劲头更足了,我的镜头里,普法从“单向说”变成了“双向聊”。我们不再只守着街口宣讲,而是带着资料进学校、入社区、访企业。在校园里,我和学生们一起开模拟法庭,看到他们举着小手追问“为什么这样判”,就赶紧按下快门;走街串巷时,曾被茶馆里的老人拉回家——他搬来的凳子被作为“审判席”,我们在国徽下调解纠纷,用相机记录下矛盾化解时双方舒展的眉头。

随着湖州的法治氛围越来越浓,海鸥相机慢慢被更轻便的设备取代,但记录的初心没变。我们试着拍摄了执行题材微电影《河口法缘》,把真实的执行故事搬上银幕。没想到片子拿了全国奖项,更让我惊喜的是,有不少群众说“原来法官办案这么不容易”。后来又拍了《茫崖之恋》,讲家事调解的故事,看着光影里的法理人情,我忽然明白:影像能把法治种子撒得更远。

如今,站在院史馆的电子屏前,看着普法直播里大家对着镜头讲法律,网友的弹幕刷个不停,这场景是当年的我想都不敢想的。从坐船赶场、手绘板报,到互联网云端普法;从黑白胶片里的局促身影,到高清镜头下的从容互动,40年里湖州变了模样,我镜头里的普法场景也不断变换。这些流转的光影不会褪色,它们仿佛在诉说:这40年,是我追寻普法足迹的40年,更是与湖州法治进程同频共振、共同成长的40年。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