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多维搭台打造实践育人样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07:36 1

摘要:2025年暑期实践活动中,团长治市委以“青春赋能发展,实践书写华章”为主题,围绕“提升岗位质量、优化服务保障、强化实践育人”三大核心任务,统筹多方资源搭建覆盖全市12个区县的多元实践平台,通过政策保障、岗位匹配、校地联动等举措,吸引3437名学生申请实习岗位,

2025年暑期实践活动中,团长治市委以“青春赋能发展,实践书写华章”为主题,围绕“提升岗位质量、优化服务保障、强化实践育人”三大核心任务,统筹多方资源搭建覆盖全市12个区县的多元实践平台,通过政策保障、岗位匹配、校地联动等举措,吸引3437名学生申请实习岗位,最终2887人上岗。

大家深入政务服务、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领域锤炼本领,既实现个人成长,也为长治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青春动能,实现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

搭建多维实践平台

为了让实践活动落地见效,团长治市委主动作为,构建起 “政策保障+体系搭建+资源对接”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在政策支撑上,联合财政、人社等部门印发了《关于规范实习实训大学生补贴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补贴范围,创新建立“人社部门申报、财政部门预拨资金、团委直接发放”的机制,为实习学生筑牢保障防线。

围绕青年成长需求与地方发展实际,长治市打造“岗位实习+团队实践+项目攻坚”三维实践体系,精准匹配供需。通过对接上级部门、机关单位及重点企业,结合青年学历层次与专业类别,重点开发技术研发、产学研融合、乡村振兴等关键领域岗位。今年暑期累计征集发布实习实训岗位5372个,较去年增长47%,新增1738个岗位,其中市直岗位1164个、县区岗位4208个。其中,共有3437名学生申请实习,2887人成功上岗,覆盖机关行政、项目建设、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

在高校联动方面,团长治市委既“走出去”又“请进来”,形成内外联动的生动局面。一方面,积极对接省内外高校,吸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80余支团队、超400名学生来长治开展实践;另一方面,深挖本地高校潜力,联动长治学院、长治医学院等高校的20余支“三下乡”团队,组织学子深入各区、县一线,充实基层工作力量,精准解决民生难题,实现校地资源的高效融合。

打造实践示范样板

7月15日,“智汇山西”专家人才夏令营活动启动仪式暨2025年暑期大学生实习实训开训仪式为长治市的实践活动拉开序幕。仪式明确要求实习学生立足岗位、发挥专长,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同时号召各级部门细化任务、强化保障,确保活动有序推进。在此基础上,各区县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打造“一区一亮点”的特色实践品牌,形成多域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红色教育实践是长治市暑期实践的鲜明底色。襄垣县、武乡县、长子县组织青年学子走进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王家峪旧址纪念馆、上党战役土落截击战遗址等红色地标,通过实地参观、历史讲解等沉浸式体验,让大家在红色足迹中感悟信仰力量。山东大学支教队队长贾涵月参观老爷山红色教育基地时感慨道:“思政课应扎根在热血浇灌的土地上。”

志愿服务则成为学子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8月初,太行山音乐节在太行欢乐谷举办,团壶关县委招募54名志愿者组建服务队,全力保障活动开展。此外,壶关县、上党区、平顺县、沁县共组织超200名大学生,参与音乐节、2025跳绳精英平顺邀请赛、“徒步护青绿 环保我先行”等活动,大家在服务中增长才干,用行动诠释青年担当。

推动校地深度融合

为打破实践场景局限,长治市各县、区创新推出“政务实践+研学体验”双轨模式,让大学生既能深入政务一线,又能触摸地方发展脉搏。团上党区委策划“返家乡”政务实践活动,通过岗位征集与线上匹配,选拔150余名大学生进驻区林业局、行政审批局等9个单位和3个乡镇,累计服务群众超2万人。大家在政务服务与基层治理中,近距离了解地方行政机关运作机制,实现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的无缝衔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党区首次迎来留学生团队,参与高校数量、人数及人才质量均创历史新高。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72名学子与北京交通大学的留学生代表,走进企业车间、特色村落与博物馆,感受长治的红色历史、产业转型与非遗魅力,并参与“感知中国、桥连世界”主题沙龙,为上党文旅走向国际搭建桥梁。

团潞州区委聚焦“研学+实践”融合,组织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40余名大学生走进企业、社区与文化遗址。在中国人才夏宫,大家参观数智服务展厅与省校合作成果展厅,对人才服务创新举措赞不绝口;在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相关人员分享了航天精神与人才培养经验,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激发了青年投身科技创新的热情。

注入乡村发展活力

乡村振兴是暑期实践的重点领域,各高校实践团队走进长治乡村,围绕基础设施改善、民生服务优化、产业升级赋能三大方向,推出多样化举措,把专业优势转化为助农实效。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蒲公英”志愿服务队的20余名师生扎根潞城区成家川村,开展家电检修、“安全用电小课堂”等服务活动。带队教师吉园园表示:“乡村振兴要从‘输血’转向‘造血’,我们要以专业行动服务乡村。”

健康服务下乡为基层群众送去温暖。在平顺县中五井卫生院,长治医学院大学生记者团在医师指导下练习针灸手法,同时通过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普及“三高”健康知识等形式,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产业赋能则为乡村发展注入长效动力。山西财经大学“醋香跃动·乡振启航”实践队走进沁县,调研沁州黄小米集团“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动机制,见证古法酿醋与现代化设备的融合;晋中信息学院“信火襄传”促进团在襄垣县洛江沟村,直观感受滴灌技术、物联网系统对农业的革新,以及“科技助农”带来的产业变革;山西农业大学实践队在上党区振兴小镇实验基地,聚焦党参、苦参种植技术与艾草深加工产业链,为产业升级提供思路。

扩大实践品牌影响

2025年长治市暑期实践活动始终紧扣文化传承与教育帮扶两大主题,各实践团队深入探寻非遗文化与神话根源,让传统文脉在青年手中延续。

晋中理工学院“梦传承”实践队在长子县发鸠山追溯“精卫填海”神话起源,探访九连环大院感悟清代建筑智慧,在乡村e镇体验“直播+物流”数字经济模式;山西师范大学“非遗伴我行”队在黎城县乔老憨黎侯虎基地制作黎侯虎,深刻领悟匠心精神。

教育帮扶则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长治学院组建了12支“三下乡”支教队伍,建立“12院系精准对接12县区”机制,以“五育并举”激活乡村校园活力,既提升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又增强了他们对地方教育的认同感。

潞州区、屯留区、平顺县依托社区与党群服务中心,邀请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学子设计暑期公益托管课程,开展课业辅导、兴趣培养、心理疏导等服务,有效缓解了暑期孩子看护难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启明星盲校支教实践团在上党区东掌小学,开设地质科普、传统技艺等课程,助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

此外,今年新增的“揭榜挂帅”项目实习成为一大亮点,团长治市委精准对接地方需求,发布非遗文创开发、电商小镇规划、智慧农业等领域项目32个,已完成对接并结项22个,助力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青春因实践而精彩,城市因青年而生动。2025年长治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多元举措搭建起青年成长与地方发展的桥梁,让青年在实践中锤炼本领,为长治各领域发展注入青春活力。未来,长治市将持续优化实践平台,深化校地合作,吸引更多青年以实践为笔,在太行大地上书写地方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本报记者 刘琴 见习记者 路诗洁)

来源:山西青年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