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送爽,丹桂飘香。近日,一场承载着文化温度与安全使命的《行论——中小学交通安全手册》(征求意见稿)发放活动在济宁市14个县市区的36所中小学试点学校温情启幕,受到了师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近日,一场承载着文化温度与安全使命的《行论——中小学交通安全手册》(征求意见稿)发放活动在济宁市14个县市区的36所中小学试点学校温情启幕,受到了师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高质量的交通安全教育,既要让规则入脑,更要让文明入心。据了解,济宁市公安局秉持“交通安全从娃娃抓起”的理念,联合专业力量、文化团队精心策划编撰这套手册,核心目标不仅是传授“看着见,摸得着”的交通安全知识,更希望以文化为桥梁,让孩子们在浸润式学习中养成安全习惯,进而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辐射社会,最终实现全民文明交通素养的整体提升。
翻开手册,浓郁的济宁文化特色随着墨香扑面而来。它创造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济宁地域文化与交通安全知识深度融合,以“文化为根、安全为魂、童趣为翼”为引领——从《论语》中的“礼”延伸出文明出行准则,用孔孟之乡的礼仪文化诠释交通规则,再以漫画、童谣、互动问答等童趣形式呈现,把交通法规变成了孩子们能读懂、爱翻阅、记得住的“文化记忆”。这种创新,让手册跳出了传统“科普作品”的框架,成为济宁推进“文化两创”在交通安全领域的生动实践。
济宁市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李同学拿到手册后迫不及待地翻开阅读,“这本手册里的内容很有趣,像漫画故事、历史典故,还有交通安全知识,我特别喜欢。以后我过马路一定会更加注意安全的。”
在全省范围内,这套手册更是独树一帜。它立足济宁传统文化优势,填补了省内中小学交通安全教育系统性不足的空白,对预防学生交通事故、守护校园平安、构建更高水平的平安济宁,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正如一位参与编撰的专家所说:“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安全说明书’,而是播撒文明种子的‘文化启蒙书’。”
手册分为小学低年级版、小学高年级版和初中版三册,内容各有侧重。小学低年级版以童谣、漫画等形式,引导孩子们认识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小学高年级版通过“识一字”“前车之鉴”等板块,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交通安全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初中版则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智慧,结合交通事故案例,培养学生的文明交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这本手册真不错,既让孩子学习了交通安全知识,还能了解传统文化,特别好!”济宁市第十三中学学生家长张女士分享孩子带回家的安全手册时这样说。
目前,济宁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正在征集各试点学校的反馈意见。支队党委书记、支队长黄涛表示,此次发放征求意见稿,旨在广泛收集学校、师生和家长的意见建议,对手册内容进行进一步优化完善,使其更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切实让交通安全知识从“纸上”走到“实践中”,确保孩子“爱读、能懂、会用”,确保手册正式发布后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市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保驾护航。“我们希望将这本手册打造成济宁交管队伍依法履行道路交通秩序管理、维护、保障职能,有力预防道路交通事故、温情服务交通参与者,特别是青少年交通参与者的‘活教材’,通过它的推广应用,让交通安全知识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同时也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交通安全,营造文明出行的良好氛围。”
“一次性免费发放12万余册交通安全手册,不仅是公安机关送给广大师生开学第一课的‘特殊礼物’,更是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委政府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具体要求,维护稳定,服务群众,忠诚履行社会责任,强力服务民生发展的最新尝试。”济宁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张大勇表示。
未来,随着手册的不断完善与推广,这份“文化+安全”的守护力量,将惠及更多学子,让交通安全的种子在童心扎根,让文明出行的风尚在城乡蔓延。
来源:文娱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