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人越过越好,是因为不包揽所有家务,不限制老公自由……

B站影视 2024-12-06 09:36 2

摘要:深以为然。对一个女人而言,不管到了什么年龄,都应该保持清醒,在岁月流转中,好好爱惜自己。

女人到了中年,最怕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演员苏菲·玛索曾说:

“女人最可悲的,不是年华老去,而是在婚姻和平淡生活中的自我迷失。”

深以为然。对一个女人而言,不管到了什么年龄,都应该保持清醒,在岁月流转中,好好爱惜自己。

毕竟,懂得爱自己的人,才会被生活温柔以待。

现实生活中,常听有人感慨:结婚这么多年,努力打理好一切,用心照顾好家人,悉心教育好儿女,几乎包揽了所有家庭琐事,到头来却把日子过成了一地鸡毛。

有多少人,为了家庭付出了全部,把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他人身上,最后还落得个不被理解和珍惜的位置,只能独自黯然神伤。

近些年渐渐发觉,那些婚后越过越幸福的女人,往往都看清了这3条婚姻铁律。

01

不包揽所有家务,共同承担责任

杨绛在《我们仨》中,描述过一个家庭的理想状态: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一段好的婚姻关系里,夫妻共同担起家庭责任,一起支撑柴米油盐,携手处理家中琐事,长此以往,日子才会充满生机。

即便这个家经历风风雨雨,但因为有彼此陪伴在身边,内心也会被阳光照耀。

这段时间,电视剧《小巷人家》热播,两个家庭的相处模式对比,一度引发全网热议。

黄玲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女人,自从和庄超英结婚后,把庄家的大小琐事都处理地井井有条。

教育孩子,她充满耐心,悉心引导,重视学业,儿女们都成长地非常有出息。

面对丈夫的愚孝和公婆的偏心,她尽力理解和体谅,为了维持家庭的和谐,忍让了很多年。

不管是对于自己的小家庭还是庄家的大家庭,她的付出大家都有目共睹,挑不出什么毛病。

可她多年来付出的一切,竭尽所能的体贴,在庄家父母和庄超英看来,都成了理所应当的奉献。

庄家老太太过生日时,黄玲忙前忙后准备了一大桌饭菜,到最后却连上桌吃饭的资格都没有。

当她将自己的不满告知丈夫庄超英时,得到的回应却是:你是庄家的大嫂,是父母眼中的好儿媳,这点小事都要过不去。

直到两个孩子逐渐长大,受尽了委屈的黄玲才意识到:

自己的让步和忍耐,以及对于庄家所有事的包揽,不仅没换来伴侣的理解和感恩,还差点让婚姻走向尽头。

反观同住一个小院的林武峰和宋莹夫妇,家中大小事都有商有量,家庭责任共同分担。

遇到大事时,一旦涉及到利益问题,宋莹都会据理力争,而林武峰也不会把这些难事都交给妻子一个人去处理。

宋莹和邻居发生矛盾,林武峰会坚定地维护妻子、支持妻子,并且想出合理的计策打压对方嚣张的气焰。

平日里,宋莹遇到问题会及时求助丈夫,不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该管的管,不该揽的事儿绝对不揽。

看着为一大家子辛劳不已的黄玲,宋莹还会开导她:女人得学会好好爱自己,对家人好的同时也别忘了对自己好一点,有些事就交给庄老师处理.....

不管是洗衣做饭、柴米油盐,还是孩子的教育问题等,林家都从未依靠某一个人承担,而是夫妇俩一起携手经营。

结婚多年,他们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夫妻二人的感情始终如初,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宋莹依然过得洒脱自在,越活越年轻。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作:贝勃定律。

其中反映出很典型的人际关系现象便是:如果一方长期接受另一方的关爱和付出,就容易变得麻木不仁,因此不再珍视这份付出。

中年以后,活得通透的女人,早已懂得:爱人要有尺,付出要有度。

一个人的付出,永远撑不起两个人的婚姻,更难以推动整个家庭的向阳发展。

好的婚姻,从来不是依靠委屈求全,更不是全凭自己硬扛。

好的家庭,需要夫妻二人齐心协力,才能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书写出最美的篇章。

02

不限制伴侣自由,注重自身价值

戴建业教授曾谈到过这样一个观点:

“对爱情婚姻万万不可‘胸怀大志’,‘志向’越大必然痛苦越深,要求越多收获越少。

两人世界里,你可以对自己‘高标准’,但不可对伴侣‘严要求’。”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

世上没有百分百契合的两个人,更没有完美无瑕的婚姻关系。

但总有一些人,抱着过高的期望值,怀揣极高的标准,要求伴侣事事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希望伴侣能够通过改变达到完美的模样。

甚至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安全感,限制对方自由,想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婚姻的幸福。

事实上,期待多了,失望也会变多,人就会心生怨怼,最后反倒不利于婚姻的长久发展,也不利于自我更好成长。

一直以来,在众人眼里,歌手刘若英都是不慌不乱、岁月静好的模样。

单身状态时,她将自己的生活过得悠然自得;走进婚姻后,她也能将夫妻关系经营得恰到好处。

之前她在书里提到过和丈夫相处的模式:

有时候,他们会一起出门,但会走进不同的电影院,去看不同的电影,因为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喜好。

她不会干涉丈夫的爱好,更不会限制对方的自由选择权,彼此都能做到充分的尊重。

回到家里,他们也有专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两个人都拥有独立的卧室和书房。

拍戏的时候,他们夫妻俩甚至半个月都见不了一面,也不会为此发生争吵。

虽然是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夫妻,她觉得也没必要整日黏在一起,更无需太过依恋对方。

结婚十多年,两个人的感情始终保持稳定,而刘若英也没有因为各种身份的叠加,而忘记自我的成长。

她依然会奔波于自己热爱的事物中,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修炼自己。

即使有了孩子,成为了母亲,她也会利用闲暇时间做自己热爱的事。

坚持健身,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记录生活,多多观察身边美好的事物,将生活调整成最舒适的状态。

《朗读者》里,张艾嘉曾在谈到婚姻观时坦言:

“我相信每个人都永远是一个人来、一个人去,都是孤独的。

所以你就必须懂得,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幸福,都依赖在对方给你什么。”

婚姻的本质,终究离不开那句:不管和谁过,最后都是跟自己过。

人活一辈子,唯有先学会把自己的身心打理好,才能有余力在生活里描绘出更多光彩。

03

不插手婆家闲事,专注经营生活

作家史铁生说:“世上的一些事,多是出于瞎操心,由瞎操心再演变为穷干涉。”

而这世间又有多少矛盾和祸事的根源,就在于“瞎操心”这三个字。

一个人为自己家的事费心,为自己的一方天地劳神,为眼前的柴米油盐奔波,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

可若是习惯于把心思放在评判别人家的对错上,把目光放在审视别人的高低上,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别人的私生活上,实属不知分寸的“穷干涉”。

不久前,和邻居陈姐在小区偶遇,结伴散步的路上听她聊起了近况:

她跟丈夫结婚多年,感情一直还算稳定,平时常去看望公公婆婆,和婆婆的关系处理的也不错。

但陈姐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好几次因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让在场的人面露不悦,直接冷场。

比如在饭桌上指点公婆的相处模式不够亲密,比如在家庭聚会时抱怨婆家某亲戚总找家里人办事。

最开始她觉得这样的“小插曲”也没什么,她觉得毕竟都是一家人,所以从未放在心上。

可事实并非如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通常就是在这些间隙产生。

她丈夫的妹妹前些年因为婚姻破裂,离婚后一直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

陈姐认为自己身为嫂子,应该多为妹妹的婚事上心,在她眼里,女人无论如何还是得有个完整的家庭。

但其实在小姑子看来,自从离婚后,远离了感情上乱七八糟的烦心事,避开了家庭争吵,她反倒和女儿生活的更舒心。

很长一段时间里,陈姐都四处托人打听,迫切的想帮小姑子相亲,为其介绍了一个又一个对象。

一开始小姑子还同意去见面,后来就委婉告诉陈姐,自己暂时也没有再婚的打算,不必太麻烦了。

可陈姐还是坚持想完成这个任务,也是因为各种乱七八糟的相亲计划,给小姑子的生活造成了不少困扰。

最后,小姑子回到家大发雷霆,当着公婆的面,责备嫂子爱管闲事,搅得家里鸡犬不宁。

丈夫也为此和她大闹一场,夫妻俩冷战了很长时间。

考研名师刘晓艳曾分享过自己结婚20年总结出来的经验,那就是:

“婆家的事,你要学会装瞎,做到不闻不问,不听不看,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在任何关系里,一旦失去了边界感,就容易产生矛盾,造成难以想象的祸端。

朋友关系如此,家庭关系亦是如此。

永远不要因为是一家人,就过度的干涉对方,甚至不知分寸插手身边人的私事。

人生下半场,与其四处探听惹是非,不如收回心思管好自身。

多一点“自知之明”,少一些“自作多情”,不要再“自以为是”,过好自己的生活。

很喜欢《玫瑰的故事》中一句台词:

“人应该学会自我成长,自我成全,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自己笑的权利交给别人。”

真正清醒的女人,早已在漫漫人生中,找到了向上生长的钥匙,活出了生命的各种可能。

永远记住,婚姻里越过越好的女人,靠的都是自我成全。

来源:一点书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