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乍一听有点玄乎,但他举了个特实在的例子:以前写代码跟盖房子似的,一砖一瓦都得精打细算;现在倒好,AI成了“demolitionexpert”,不满意就推倒重来,原型成本低到能一口气做20个,哪怕18个失败都不心疼。
话说吴恩达在Buildathon上放了个大招,现在用AI搞原型开发,效率直接飙到过去的10倍。
搁以前,三个工程师吭哧半年才能整出个东西,现在周末跟朋友喝着咖啡就能撸完代码。
这事儿乍一听有点玄乎,但他举了个特实在的例子:以前写代码跟盖房子似的,一砖一瓦都得精打细算;现在倒好,AI成了“demolitionexpert”,不满意就推倒重来,原型成本低到能一口气做20个,哪怕18个失败都不心疼。
他喊出的新口号“Movefastandberesponsible”简直戳中痛点,以前硅谷老说“快速行动,打破常规”,结果捅了不少娄子。
现在学聪明了,先在沙盒里撒欢实验,就像程序员给自己划了个“安全区”,哪怕大语言模型出点岔子,也不至于伤及无辜。
等摸准了门道,再往生产环境里搬,这套路说白了,就是拿AI当“试错工具”,用最低成本找最靠谱的方向。
要说现在编程圈最扎心的真相,恐怕就是“代码正在贬值”。
吴恩达掰着手指头数工具进化史:从GitHubCopilot到ClaudeCode,半代工具差就能拉开一大截效率,以前写代码像攒宝贝,现在AI分分钟生成一箩筐,连数据库迁移都能自动搞定。
有次他一天换了三种架构,放以前得纠结半个月,现在摆摆手说“不行就重来”,反正AI能兜底,这事儿可把开发者逼到墙角了,只会写代码迟早被淘汰,得转型当“系统设计者”。
就像乐队指挥,不用自己演奏所有乐器,但得懂怎么让AI“各司其职”,他团队里的CFO更绝,学了编程后自动生成财务报表,连法律顾问都用脚本筛合同条款。
说白了,现在拼的不是敲代码手速,而是能不能精准告诉AI“该干啥”,这活儿没点编程逻辑底子还真玩不转。
现在计算机毕业生有点尴尬:一边是7%的失业率,一边是企业抢破头招AI工程师。
吴恩达跑了一圈发现,高校课表跟现实严重脱节,学生还在啃汉诺塔递归,企业要的却是RAG工作流和提示工程。
有次他碰到个应届生,居然没碰过AI编程助手,这就跟学开车没摸过方向盘似的。
他给AI工程师划了三条硬指标:玩得转最新编程工具,懂提示工程这些“AI积木”,还得有产品直觉,就像盖房子,得知道怎么用AI搭框架,还得懂用户想要啥样的“户型”。
斯坦福都开始新增“AI辅助软件工程”课了,可不少学校还在按老黄历教书,这局面就像拿算盘教大数据,难怪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着活儿。
说到底,AI不是来抢饭碗的,而是来重新定义“饭碗”的,以前埋头写代码就能混饭吃,现在得站在更高维度当“AI指挥官”。
吴恩达这话糙理不糙:“别信‘AI时代不用学编程’的鬼话,以后最吃香的,是能让AI听自己话的人。”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