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转角遇见绿意盎然的小公园,精巧的空间布局与诗意的墙绘相映成趣——在湘桥区太平街道的大街小巷,这样的“口袋公园”正悄然改变着居民的生活。半年前,这些地方还是杂物堆积、墙体开裂的危旧老厝。如今,清晨傍晚,居民在此休憩锻炼,笑语盈盈。这背后,是湘桥区“百千万工程”实
转角遇见绿意盎然的小公园,精巧的空间布局与诗意的墙绘相映成趣——在湘桥区太平街道的大街小巷,这样的“口袋公园”正悄然改变着居民的生活。半年前,这些地方还是杂物堆积、墙体开裂的危旧老厝。如今,清晨傍晚,居民在此休憩锻炼,笑语盈盈。这背后,是湘桥区“百千万工程”实施三年来,让古城既留住历史韵味,又升腾生活烟火气的生动实践。
拆修并举:5900平方米危房蝶变“家门口的幸福空间”
“看,这是下东平路高华里的危房原貌,约220平方米,屋顶坍塌、墙体倾斜,安全隐患大,影响出行。”太平街道下东平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璇翻开一叠对比图,指着其中一张照片介绍。
面对古城风貌管控和老厝“小而散”的特点,太平街道坚持拆、修并举整治危旧房屋。项目化思维一体推进拆除、平整、改造,至今已整治120处老厝危房,显著提升人居环境。王厝堀的绿美小公园便是缩影。这个占地约340平方米的空间,曾是倒塌房屋形成的卫生死角。李璇回忆:“2019年春节前,我们多方筹措15.5万元,清理垃圾、铺设地面、筑起花圃、种植花卉、安装照明,把它变成了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老厝变公园
在古城区,5900多平方米的拆后平整土地,成了实实在在的“民生实事试验田”。走到明林府周边,整齐排列的电动车停放在非机动车停放区,巷口公共晾衣杆上挂满了衣物。太平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表示:“居民反映‘停车难’,我们就规划停车区;说‘晾晒不方便’,我们就加装晾衣杆。”
更暖人心的,是那些“看不见的改造”。住在竹木门附近的郑叔,曾为雨季屋顶漏水烦恼。“改造后,天台和外立面不仅装饰一新,还专门做了防水,住得安心多了。”为最大限度保存古城风貌,湘桥区还实施了古城沿城墙地带街区(竹木门至下水门)风貌提升项目,一体推进街面、立面、天面整治。灰瓦、特色格栅窗等潮派元素得以保留,天后宫周边乱搭建被清拆,取而代之的是口袋公园和公共卫生间,真正实现了安全、便民、文化保护三不误。
焕然一新的古城
牌坊街焕新:从“挤堵乱”到“舒心游”
漫步在牌坊街,小吃店散发的阵阵香味让人垂涎欲滴,游客们或是围着牌坊聆听历史讲解,或是拍照打卡,保洁人员及时清扫沿街垃圾,志愿者热情地为问路的游客指引方向,整个景区热闹而有序。
牌坊街商户曾先生对过去的混乱状况记忆犹新:“以前门口不仅有流动小摊,各家商户的大喇叭还一个比一个响,特别嘈杂。”不过,这样的情况近期得到了彻底改变。湘桥区开展了商户大喇叭扰民专项整治行动,执法人员逐户上门劝导,帮助商户调整喇叭音量、设定播放时段。
执法人员对商户进行规范
曾经让游客头疼的“合影收费”乱象也已消失不见。太平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从8月起,街道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定期安排执法人员加强巡查,对违规人偶扮演者进行批评教育、暂扣服装。如今,古城街区整体秩序良好。
除了整治乱象,牌坊街的“文化味”也在不断升级。周末的牌坊街,常常能听到志愿讲解员生动的讲解声:“大家好,我是志愿讲解员,这座‘状元坊’,藏着明朝潮州状元林大钦的故事……”此外,街道还启用了游客服务中心,母婴室里温奶器、婴儿护理台等设施一应俱全,导览图上清晰标注着非遗体验馆、老字号店铺的位置,服务更显贴心。
古城文化味浓郁
从危旧老厝到生机勃勃的口袋公园,从昔日杂乱的街区到如今舒心的文旅目的地,湘桥区在“百千万工程”的推进过程中,巧妙地守住了古城“古”的根脉,又孕育出了“新”的生机,在古城的肌理上精耕细作。这改变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居民的生活品质与游客的体验感受。古城的根脉被精心守护,新的活力于此蓬勃生长,历史与当下,在此刻温暖交融。
文、图|记者 曾柯权 通讯员 湘宣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