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来到1945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已经尘埃落定,纳粹德国已经投降,整个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仍在负隅顽抗的日本身上。
但就在他们投降之前,一名日本的翻译官,因为一句口误,导致了60万人死于非命。
可以说一句话,像蝴蝶效应一样,掀起了一场席卷数十万生命的巨大风暴……
时间来到1945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已经尘埃落定,纳粹德国已经投降,整个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仍在负隅顽抗的日本身上。
当时的日本,已经是强弩之末。
美军的“跳岛战术”像一把锋利的尖刀,一刀刀割裂了日本在太平洋上的防线,B-29轰炸机几乎每天都在日本本土上空盘旋,东京等大城市早已是一片焦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了著名的 《波茨坦公告》。
这份公告,其实就是递给日本的最后通牒。
公告里要求日本军国主义政府立刻无条件投降,否则,日本将面临“迅速而彻底的毁灭”。
这话说得虽然狠,但其实也给日本留了一线生机,算是在战争的最后关头,伸出的一根橄榄枝。
这份公告通过电波,迅速传到了日本东京。对于当时的日本高层来说,这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
内阁里立刻吵成了一锅粥,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以首相铃木贯太郎为首的“主和派”,他们心里清楚,这场仗已经打不下去了,再打下去整个民族都得赔进去,所以倾向于接受公告,寻找体面结束战争的方式。
但另一派,是以陆军大臣阿南惟几为首的“主战派”军方强硬势力。这帮人满脑子还是“一亿玉碎”、“本土决战”的疯狂念头,觉得投降是奇耻大辱,坚决不同意。
他们甚至叫嚣着,要让盟军在日本本土的滩涂上流尽最后一滴血。
这两派人马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
首相铃木贯太郎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既要安抚国内疯狂的军部,又要想办法给盟军一个回应。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他决定先采取一种拖延战术。他想先稳住国内的强硬派,私下里再通过当时还没对日宣战的苏联进行斡旋,看看能不能争取到一个比“无条件投降”更有利的条件。
于是,他决定召开一个记者会,对外表明一下日本政府的“态度”。然而,正是这次记者会上的一个词,将日本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1945年7月28日,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出现在了记者会现场。全世界的媒体都在等着他的发言,因为他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决定接下来战争的走向。
面对记者关于如何回应《波茨坦公告》的提问,铃木贯太郎在经过一番纠结和权衡之后,说出了一番模棱两可的话。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他用了一个词, “黙殺”(mokusatsu)。
这个词,在日语里的含义非常微妙,也正是这个词,成为了整个事件的核心。
“黙殺” 这个词,如果拆开看,“黙”是沉默,“殺”有抹杀、忽略的意思。
它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比较中性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置评”、“暂不回应”、“需要时间考虑”,这正是铃木贯太郎想表达的真实意图,一种外交上的拖延策略。
但它还有另一种非常强硬的解释,那就是“彻底无视”、“不屑一顾”、“把它当耳旁风”。
当时,负责将首相发言翻译成英文并向全世界播报的,是日本的官方新闻机构,同盟通讯社。
这里的翻译官在处理这个词的时候,面临了一个艰难的选择。
或许是出于对军方强硬态度的迎合,又或许是在紧张的战时氛围下出现判断失误,这位至今姓名不详的翻译官,选择了第二种,也就是最强硬、最具有挑衅性的翻译。
于是,当这条新闻稿发往全世界时,铃木贯太郎对《波茨坦公告》的回应,被翻译成了“ignore it entirely”(完全无视)或者“treat with silent contempt”(默然蔑视)。
一句原本意在拖延时间的模糊表态,经过翻译的“加工”,瞬间变成了一份充满傲慢与不屑的、对盟军最后通牒的公然拒绝。
这个词就像一颗被引爆的炸弹,冲击波迅速跨过太平洋,传到了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耳中!
当这份被误译的电报放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办公桌上时,他看到的是一个冥顽不灵、拒绝一切和平可能的日本。
盟军给出的最后机会,换来的却是“完全无视”的傲慢回应。
这一下,彻底激怒了美国高层。
在他们看来,日本军国主义已经无可救药,任何和平谈判的希望都已破灭。
原本,美军内部对于是否使用原子弹这种终极武器,还存在一些争议。毕竟,这种武器的威力太大,一旦使用,将造成空前的人道主义灾难。
但是,铃木贯太郎的这份“强硬回应”,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它为那些主张使用原子弹的“鹰派”提供了最完美的理由:看,日本人根本不想投降,他们准备战斗到最后一人。
如果我们强行登陆日本本土,将会造成上百万美军士兵的伤亡。
为了尽快结束战争,为了拯救我们自己士兵的生命,使用原子弹是唯一且必要的选择。
就这样,历史的齿轮开始加速转动,朝着最残酷的方向滚去。
杜鲁门总统不再犹豫,他签署了投掷原子弹的命令。
1945年8月6日,一架名为“伊诺拉·盖伊”的B-29轰炸机飞抵广岛上空,投下了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
一瞬间,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整座城市在闪光中化为废墟。
三天后的8月9日,第二颗原子弹“胖子”在长崎爆炸。
这两场核爆炸,直接导致了超过20万人的瞬间死亡。然而,这还远远不是结束。在接下来的数年甚至数十年里,幸存者们饱受辐射病、癌症等后遗症的折磨,在痛苦中相继死去。
关于这场灾难的总死亡人数,后世有很多统计,其中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认为,包括后续因辐射而死的人在内,总计有近60万日本人因此丧生。
事后,当一切尘埃落定,很多人将矛头指向那位匿名的翻译官。很多人认为,如果不是他的那个致命翻译,历史或许会是另一番模样,广岛和长崎的悲剧也许可以避免。
那么,这个责任真的应该由一个翻译官来背负吗?
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罗生门”,不能简单地将罪责归于一人。
其实首相铃木贯太郎在说出这个词的时候,应该斟酌一下,自己使用这样模棱两可的词语,别人是否意会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没有理解到,会造成什么影响?
还有就是,日本向来采取的都是拖延战术,但他们是否想到,拖延战术并不能救他们的命,一个赌徒,习惯了将输赢放在一念之间时,可能命运就已经改变了。
他们应该负责任,我说的不是这个翻译官,而是日本军国主义那帮人。当然,历史也会给他们带来最惨痛的教训。
来源:硬核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