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镜又要换?”——别急,这次换的可能不是近视度数,而是换上一副能听懂你说话、帮你拍照、顺手翻译的小屏幕。
“眼镜又要换?”——别急,这次换的可能不是近视度数,而是换上一副能听懂你说话、帮你拍照、顺手翻译的小屏幕。
2025年刚开年,AI眼镜像突然开了挂,销量直接翻了一倍多,朋友圈里已经有人晒开箱了。
先说最实在的问题:这东西到底谁在做?把名字记一下,六个就够。
歌尔,做耳机代工的老熟人,现在把耳机、麦克风、AI问答塞进一副眼镜腿,Wood 2AI+听着像木头的代号,其实是他们给品牌厂做的参考样板,拿起来就能量产。
蓝思,屏幕玻璃大户,直接拉了一条全自动产线,跟Rokid绑在一起,Rokid Glasses拍照就是“所见即所得”,拍完直接丢进通义千问去搜同款,懒人狂喜。
立讯,苹果线的老伙计,这次拉着东南大学搞了副“云雀”,45克轻得跟普通墨镜差不多,光波导把亮度翻了三倍,地铁里导航字幕直接飘在眼前,社恐不用再举手机。
中科创达,做安卓系统优化起家,TurboX AI眼镜用两颗芯片分工,一颗管语音,一颗管画面,拿了个“优秀创新力产品奖”,听起来像班级小红花,但确实让延迟低了。
中光学,低调的光学件供应商,把AR镜片的漏光压到0.5%,简单说就是别人看你是正常眼镜,你自己能看到清晰画面,不再像早期产品那样“灯泡眼”。
瑞芯微,做平板芯片的,新出的RV系列直接塞进4K解码和端侧大模型,眼镜自己就能跑AI,不用连手机热点,电量焦虑少一半。
技术听起来拗口,落到生活里就三句话:更轻、更亮、更懂你。
MicroLED把屏幕做小做亮,光波导把画面折进镜片,端侧AI把翻译、提词、搜题全搬到眼前,手机终于可以安心躺包里了。
大厂也没闲着。
华为、小米、Meta、HTC排队进场,价格区间从千元到万元一次排开,像极了当年智能手表刚出来的混战。
工业、医疗、教育这些B端场景也在偷偷下单——工厂师傅戴着眼镜看图纸,医生查房直接扫病历,学生做实验眼前飘步骤,效率提升肉眼可见。
资本圈更直接:谁有核心技术,谁就能拿到下一轮融资。
光机、芯片、镜片三条线,国产替代速度比想象快,投资人现在见面就问“你们漏光率几个点?”、“芯片跑不跑得了7B模型?”——听不懂?
没关系,记住结论:供应链越完整,价格越能被打下来。
所以,下一次走进眼镜店,店员可能先问“要不要试试能翻译的?”别惊讶,这副小东西已经从极客玩具变成日常候选。
挑的时候盯紧六个名字,基本不会踩坑。
来源:在海边惬意踏浪的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