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读有深度的书读不下去?告诉你如何更好地开始并坚持下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06:16 2

摘要:有人说读专业的书读不进去,但是喜欢看类似于马亲王那类型的、还有史铁生的、还有余华老师的等故事感强的书。有深度的书读不下去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

有深度的书为什么读不下去?

有人说读专业的书读不进去,但是喜欢看类似于马亲王那类型的、还有史铁生的、还有余华老师的等故事感强的书。有深度的书读不下去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

1. 认知门槛与心智准备

需要主动思考: 浅阅读(如社交媒体、新闻)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深度阅读是主动的、耗能的思维活动。它要求你不断理解、分析、联想、批判,这就像让大脑从“散步”切换到“负重越野”,自然会感到疲惫和抗拒。

知识背景不足: 许多经典或学术著作建立在特定的知识体系之上。如果缺乏相关的历史、哲学或科学背景,读起来就会像在迷宫里摸索,容易产生挫败感。

心智肌肉”不够强: 我们的大脑已经被碎片化信息训练得习惯于快速获得反馈。深度阅读则需要长时间的专注和延迟满足感。这块“心智肌肉”如果缺乏锻炼,自然会感到乏力。

2. 阅读习惯与外部环境

数字时代的“注意力危机”: 智能手机、短视频等不断切割我们的时间,导致注意力持续时间变短。当你习惯了几秒钟一个刺激点,就很难适应一本书需要十几页甚至几十页才展开一个观点的节奏。

时间和精力分散: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社交、家庭事务占据了大量精力。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大脑本能地会选择更轻松、更即时的娱乐方式,而非挑战性的阅读。

3. 心理状态与期望管理

“必须读懂”的包袱: 如果一开始就抱着“我必须完全理解每一句话”的沉重包袱,很容易因为遇到难点而焦虑、自我怀疑,进而放弃。把阅读当作一次必须得满分的考试,乐趣就消失了。

对“枯燥”的误解: 我们误以为读书必须时刻充满乐趣。但深度书籍的价值往往在于读后的回味、反思和对你世界观的长远影响,其阅读过程本身可能确实是缓慢甚至艰涩的。

选书不当: 如果一本书仅仅是因为它“有名”或“被认为有深度”而读,但与你当前的生活体验、兴趣和认知需求完全脱节,就很难产生内在的阅读动力。

如何更好地开始并坚持下去?

认识到原因后,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让深度阅读变得可行甚至愉悦。

1. 调整心态与方法

放弃“完美主义”:允许自己暂时不理解。 遇到难懂的章节,可以先做个标记,跳过去。有时候,读完全书再回头看,或者随着阅历增长,自然会豁然开朗。著名哲学家陈鼓应先生曾提倡“不求甚解”式的读经典方法,先整体把握,再逐步深入。从“薄”到“厚”,由浅入深: 不要一开始就直接挑战《存在与虚无》《纯粹理性批判》。可以从该领域的入门读物、解读本、作者传记或相关的纪录片开始,建立基本框架和兴趣,再啃原著。主动阅读,与书对话: 拿着笔阅读,划下有感触的句子,在空白处写下你的疑问、联想或反驳。这能极大地提升参与感,把阅读从单向接收变为双向对话。制定微小而可持续的目标: 不要规定“今天读50页”,而是“今天读15分钟”或“读完这一小节”。微小目标更容易完成,能积累成就感,形成正向循环。

我有一朋友读硕士时读一本很难读的书,结果读不下去。后来到她读博时在图书馆又看到这本书,她随手一翻发现这书好浅呀。这说明随着自己水平的提高,难懂的书也会变得容易读。所以说对于一些难懂的好书不要轻易放弃,一时读不了可以先放一段时间,等自己的知识储备够了再读。

2. 优化阅读习惯与环境

创造“无干扰”的阅读时空: 每天固定留出15-30分钟,将手机调至静音或放在另一个房间。找一个舒适的角落,让阅读成为一种仪式。善用辅助工具: 在阅读前后,可以查看书评、导读或播客节目,帮助理解。但切记,这些是“辅助”,不能替代亲自阅读。结合多种媒介: 可以尝试听有声书,特别是在通勤、做家务时。有时听一遍再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3. 做出明智的选择

从兴趣出发,与生活连接: 选择那些能解答你当下困惑、满足你好奇心的书。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就从一本通俗易懂的《被讨厌的勇气》开始,而不是直接读弗洛伊德全集。接受“读不下去”是正常的: 开卷有益,但并非每本好书都适合当下的你。如果尝试了各种方法依然感觉痛苦,不妨暂时放下。这可能只是时机未到,未来某个时刻你可能会与它再次相遇并产生共鸣。

总结来说,感觉读不下去深度书籍,不是你个人的问题,而是这个时代与我们大脑习惯的一场博弈。

关键在于将阅读视为一场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心智健身”,而不是一场考试。通过调整心态、改善方法、精心选择,你可以逐步培养起这种能力,并最终在深度阅读中收获那些浅层信息无法给予你的广阔视野、思维深度和内心的宁静。

给自己一些时间和耐心,阅读的旅程本身,就是一场美好的修炼。

来源:谭天论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