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利:潜心阅读向下扎根 蓄积力量向上生长 | 第三届《教师报》“推动陕西阅读十大教育人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22 16:27 1

摘要:我的真正阅读之旅始于成为母亲之时。月子里的我是孤独的。向来爱说话的我,便以与婴儿对话的方式排遣漫长的无聊。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自言自语。尚未完全睁开双眼的小宝宝,怎能理解这些“高谈阔论”?尽管是喃喃自语,但作为母亲,我却乐在其中。

读书能带给我们什么?

经历各异,环境不同,阅读的书籍有别,答案自然千差万别。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思考:吃饭能带给我们什么?

每个人都摄入了大量食物,大多已消逝无踪,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一部分已转化为我们的骨骼和血肉。

同理,每个人都阅读过一些书籍,多数内容或许已遗忘,但无疑,其中一部分已融入我们的思想和气质。

对我而言,读书意味着什么?

我的真正阅读之旅始于成为母亲之时。月子里的我是孤独的。向来爱说话的我,便以与婴儿对话的方式排遣漫长的无聊。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自言自语。尚未完全睁开双眼的小宝宝,怎能理解这些“高谈阔论”?尽管是喃喃自语,但作为母亲,我却乐在其中。

伴随着整日的“唠叨”,小家伙一天天长大。大约三四个月时,一日,我照例看着墙上的画(长颈鹿、大熊猫),一边在屋里转悠,一边拍着小家伙的背自说自话:“宝宝别哭哦,你知道大熊猫在哪里吗?”意外的是,还不曾会叫“爸爸妈妈”的小家伙慢慢转动小脑袋,脸蛋对着的方向恰巧是墙壁上“大熊猫”的位置。

这份口头阅读带来的惊喜,坚定了我对阅读的信念。于是,我们开启了愉快又持久的“共读”旅程,直至孩子能完全独立阅读。其间,孩子的语言积累、思维发展、情感熏陶等方面都悄无声息地同步提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孩子各科成绩皆优,行为习惯皆优,个性品质皆优,这一切都是阅读的馈赠。甚至上了大学,书籍仍是孩子最好的伙伴。

阅读,为我塑造了两个优秀的孩子,同时也让我轻松地扮演着母亲的角色。

作为教师,最揪心的话莫过于“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一群不喜欢读书的老师在拼命教书”。作为语文教师,最痛心的话语莫过于“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一群不写作的老师拼命教学生写作”。确实,这两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于是,我把我和孩子读过的书或正在读的书带到班里,让学生阅读或给他们讲解。我发现,一些学生确实喜欢上了读书,然后我发动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教室来,利用写完作业的时间或课余时间读书。不知不觉间,一本本好书住进了学生的心里,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读书,而学生从书籍中获取的知识和乐趣是课堂给不了的。

借书、买书、赠书、换书、奖励书……成了班级的时尚;好书推荐课、阅读挑战赛、读书分享会……成了语文课堂的有力补充;班报、绘本创编、读书记录卡、故事连载、假期日志……成了学生成长的见证。班里有一名学生,用一周时间创作了19000多字的小说,发表在了《靖边教育》上。24年教学生涯,5所学校,一拨又一拨学生,不记得和孩子们读了多少本书,不记得和孩子们分享了多少阅读感想,也不记得和孩子们写下了多少妙语美文,但那一张张阳光自信的脸庞、那一颗颗真诚乐观的内心,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教育长跑中,阅读是孩子一生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持久不竭的精神动力。

我的个人成长空间也由最初的博客、中途的美篇,成长为2017年9月申请的“成长漫”个人公众号。从教学随笔到札记、教育叙事等,专业阅读和公开写作给予我的不仅是教育教学方面的成长,更多的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尊严和职业幸福感。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家长如何学习?最便捷和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阅读。在师生共读期间,家长真实地感受到了阅读的力量。此时,让家长也加入读书的行列,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爸爸胜过好老师》《正面管教》《做最好的家长》《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精华》……一次次台前幕后的家庭教育沙龙以及亲子成长案例分析,为家长搭建了“共享育儿故事 积累育儿经验”的平台,促使家长在借鉴与反思中更精准、更有效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最终实现孩子与家长的同步成长。

阅读,精彩了学生,提升了家长,也幸福了自己。

身处忙碌、浮躁的生活中,我们需要用书籍充盈自己。尤其是老师,机械、重复的生活消耗了多少老师的热情?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说,越是忙碌,越要读书。在近五年的时间里,这种感触更为真切。迷茫困顿时读书,劳累疲倦时读书,豁然开朗时读书……一早一晚、闲暇、旅途,甚至外出办事等待的间隙我也会读一读书。读书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教我坚守本真,指引我的人生方向,让我勇敢地做自己。

我热爱阅读,也热爱写作。2023年8月,我终于将与孩子、与学生之间点点滴滴的故事整理成册,出版了我的个人著作《温暖的教育是彼此成就》和《一位校长眼中教育的样子》。

这两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它不仅让我有机会回顾自己过去多年来的教育生涯,更让我有机会将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激发更多人对教育的思考和热爱,也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和力量。

2022年8月,我踏上了靖边县第十六小学的土地。这所坐落于县郊、条件极为薄弱的学校,成为我教育生涯的新起点。初到此处,映入眼帘的是破旧的校舍和稀少的学生——不足百人。面对这样的现状,我深感责任重大,却一时不知从何入手。然而,我坚信一点:再贫瘠的土地,也需要精神的滋养。于是,一个念头在我心中萌生——为学校筹建一个图书室,使其成为师生们的精神高地。

我开始四处奔走,筹措资金。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建成了那个名为“爱心书吧”的小天地。它虽不大,却承载着我对教育的满腔热爱和对孩子们未来的殷切期望。我牺牲课间活动时间为学生借阅书籍,只为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触到书籍,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很快,校园里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与此同时,我也深知教师阅读的重要性。于是,我开展了教师读书活动,从最初的被动读书到后来的主动阅读,老师们逐渐品尝到了阅读的甜美果实。两年下来,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显著增强,精神面貌也变得更加自信。这一切的变化,都让我更加坚信:读书,是改变学校面貌、提升师生素养的法宝。

2022年8月,我有幸竞聘到一所新建的九年制学校担任校长。这一次,我带着更加坚定的信念和丰富的经验,继续我的教育征程。我深知,阅读的力量不容小觑。于是,我为学生建起了81处开放自主阅读区,让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借阅书籍。同时,我还积极协调财务,为老师们建起了两个环境优美的书吧,让阅读成为师生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读书,不仅改变了学校的氛围,也悄然重塑了我作为校长的角色。我坚信,教育的本质在于点燃火焰,而非灌满瓶子,而阅读正是那簇能够点燃学生内心火焰的火苗。因此,我致力于将阅读文化深深植根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让书籍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良伴。在学校层面,我们持续推进“每日共读”活动。分管教研的副校长每天在教师群里分享一篇专业文章,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在班主任群里分享一篇班主任管理方面的文章,而我则在行政群里分享一篇教育管理类文章,这一举措我们始终如一地坚持着。

同时,我也倡导家长积极参与阅读活动,通过家校共读,构建更加紧密的亲子关系,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作为校长,我深知自己不仅是教育的引领者,更是阅读的推广者。因此,我积极参与各类阅读推广活动,与师生、家长共同探讨阅读的乐趣和深远意义。在我的推动下,学校逐渐形成了浓厚的阅读氛围。

阅读,是生根的过程。未来,我将继续秉持“读书是最好的教育”的阅读主张,让阅读成为个人的生活习惯,让阅读成为宝贵的家风,让阅读成为学校最亮丽的风景线,让每一个人都能在书海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

编辑:王波

来源:陕派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