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星空为幕,科技为笔,5000架无人机自重庆两江水域腾空而起,化作璀璨“银河”,致敬大国工匠。与此同时,工信部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新政,无人机监管正式迈入“一码统管、无码禁飞”的新阶段。9月22日晚,山城重庆的夜空被5000架无人机点亮,它们以天为幕,变幻
星空为幕,科技为笔,5000架无人机自重庆两江水域腾空而起,化作璀璨“银河”,致敬大国工匠。与此同时,工信部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新政,无人机监管正式迈入 “一码统管、无码禁飞” 的新阶段。
9月22日晚,山城重庆的夜空被5000架无人机点亮,它们以天为幕,变幻出大会主题、工匠形象、飞机、建筑等图案,向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献上最高敬意。同一时间,一场影响深远的监管变革悄然开启——《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唯一产品识别码》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发布,为快速发展的低空经济划定了明确的安全边界。
在吉林市,市公安局发布通告,9月24日0时起至27日24时止,对吉林市市区空域的“低慢小”航空器实施临时管控。而在安阳,800架无人机正蓄势待发,准备于9月26日至28日在安阳CBD湖上空连续上演编队灯光大秀。
新规出台:无人机监管迈入“一码统管”时代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印发的《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明确提出 “加快制定《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唯一产品识别码》强制性国家标准”。
这一政策标志着我国无人机监管正式迈入“一码统管、无码禁飞”的新阶段。
新标准详细规定了无人机唯一识别码的编码规则、登记备案、标识要求及数据广播机制。覆盖微型至大型民用无人机,要求每架设备在飞行过程中以不超过1秒的间隔,通过无线局域网或无线个域网周期性广播其唯一识别码。
这一措施的实施将极大提升监管效率。通过唯一识别码,监管部门能够对无人机进行全程监控,实现 “身份可溯、责任可查”,有效遏制违规飞行,为空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面对新规,无人机生产企业需建立唯一产品识别码备案管理制度,即使委托加工生产,责任主体仍为制造商。此外,维修更换存储模块也需重新备案。
地方动态:临时管控与夜空盛宴同步上演
随着新规的发布,各地也加强了对无人机的管理。九江市公安机关发布通告,宣布在全国公安机关水警实战比武期间对“低慢小”航空器实施禁飞。
管控时间为9月25日8时至13时,管控区域为蔡家湖水域实战比武主赛场向外辐射1000米范围内。通告明确指出,非公安机关授权的“低慢小”航空器不得出现在临时管控区域上空,相关部门将联合开展巡查,一旦发现违规飞行物将依法驱离或击落。
同样,吉林市也宣布从9月24日0时起至27日24时止,对吉林市市区空域的“低慢小”航空器实施临时管控。
与各地管控相对应的是,无人机表演市场依然火爆。在安阳,第十七届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期间,800架无人机将于9月26日至28日每晚8时在安阳CBD湖上空列阵,连续3天上演编队灯光大秀。
这场演出以“航空运动”为主题,通过无人机位置的精准变换,再现跳伞、热气球、飞行表演等动态场景。
市场前景:规模突破千亿,工业级应用成主力
在监管政策不断完善的同时,无人机市场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约为1468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1761亿元,2030年有望增至4025亿元。
民用无人机市场主要以工业级无人机为主。2024年,中国工业级无人机市场占比68%,消费级无人机占比32%。工业级无人机凭借高效、低成本、高安全性优势,深度融入千行百业。
具体来看,2024年中国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规模达998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1233亿元,2030年达2818亿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规模2024年为470亿元,2025年预计达528亿元,2030年将达1208亿元。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截至目前,我国共有881家企业完成登记注册,备案产品2822种、低空装备产品超406万台。
职业机遇:无人机飞手缺口超百万,新职业获“国家认证”
随着无人机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人才需求也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国农业技术能手、重庆市无人航空技术应用协会专家库专家胡可力指出,“目前无人机可以应用于交通等17个领域,无人机飞手人才缺口超百万”。
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各行业加速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无人机飞手职业前景广阔。一方面,无人机在农业植保、电力巡检、物流配送、应急消防等传统领域的深度应用催生了对专业飞手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无人机编队表演、影视航拍等新兴领域也为从业者提供了更多创新发展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会同相关部门正式发布了第七批新职业信息,“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位列其中。这一职业的正式认定,标志着无人机行业人才建设走向规范化。
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杨杰表示:“以万架无人机表演项目为例,作为规划员,我们需要对整个无人机集群表演项目进行全流程的统筹”。正式表演前,需要提前根据场地信号、观众视角、天气风险等进行前置勘测,飞行当天则要严格监测风速、温度、电量、信号强度等参数。
应用场景:从“玩具”到“工具”的蜕变
无人机已经广泛应用于物流、城市管理、应急救援、农业植保及个人消费等领域。随着低空经济成为国家战略,无人机正从航拍工具升级为物流配送、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场景的“空中机器人”。
截至2024年底,全国注册无人机已突破217万架,催生大量“飞手”岗位。
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已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今年以来,我国低空应用正由“传统通航、作业、飞行培训”等向“农林植保、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多场景加快渗透拓展,全国超20个城市开通了常态化低空物流航线。
在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上,无人机表演还融入了互动环节——无人机将在空中展示“安阳文旅”小程序抽奖二维码,观众扫码即有机会获得多种文旅消费券。这一创新应用展示了无人机在文旅推广中的潜力。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举行的未来新技术成果展示活动现场,展示了该校打造的数字低空技术成果,包括宇燕F1载人飞行器、宇燕垂起系列无人机、宇燕系照明无人机等“空中黑科技”。这些产品展示了未来出行与产业应用的新方向。
挑战与应对:“黑飞”“扰航”催生监管升级
行业爆发式增长也带来了严峻的安全挑战。 “黑飞”“扰航”等现象频发,对民航安全、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近日,丹麦哥本哈根机场上空出现多架无人机,导致所有航班起降被迫暂停近4个小时,约有50个航班因该事件被改道至备降机场。同样,在挪威奥斯陆机场也因一架无人机而关闭空域。这类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屡见不鲜,凸显了无人机监管的重要性。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唯一产品识别码》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出台,正是要通过技术手段彻底改变这一局面。随着统一标识体系的建立,我国无人机行业将从粗放增长转向标准化、安全化发展新阶段。
来源:zh智械穹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