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南京城南的闹市深处,甘熙故居(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宛若一位静默的时光守护者。这片被称为“九十九间半”的古建筑群,不仅承载着一段“京剧救宅”的历史传奇,也是一座活态的文化博物馆。漫步其间,仿佛步入流动的文化长卷:绒花在匠人指尖次第绽放,云锦织机叩响千年韵律,金陵
在南京城南的闹市深处,甘熙故居(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宛若一位静默的时光守护者。这片被称为“九十九间半”的古建筑群,不仅承载着一段“京剧救宅”的历史传奇,也是一座活态的文化博物馆。漫步其间,仿佛步入流动的文化长卷:绒花在匠人指尖次第绽放,云锦织机叩响千年韵律,金陵白局的婉转唱腔在廊庑间低回……而那些镌刻在门楹上的“孝义传家政,诗书裕后昆”等箴言,则默默诉说着甘氏家族“友恭传家”的百年智慧。
京剧救宅第,意韵退刀兵
甘家自古就是戏曲之家。20世纪30年代,在甘家大院成立了“南京新生音乐戏曲研究社”。抗战爆发后,被誉为“江南笛王”的甘贡三带领全家前往重庆避难,只留下甘家三子甘律之看护家宅。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日军占领南京后,甘家大院没有被霸占或是损毁。因为有个日本官员喜爱中国京剧,为了欣赏甘律之表演的京剧,还兴致勃勃去拜访了甘家大院。甘家大院由此免遭破坏。“在战火中幸存”这段传奇经历,为这座古建筑的历史增添了一抹戏剧性色彩。
甘熙故居本身的建筑布局就与京、昆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宅院内的多处空间设计都考虑了戏曲表演的需要。穿过曲折的回廊,可以看到故居中藏着一个小型戏台。更令人称奇的是故居的排水系统——整个建筑群暗藏着纵横交错的地下排水网络,即使暴雨如注,院内也从不积水,这种实用而又不失美学的设计,堪称古代建筑工程的杰作。种种设计让甘家大院不仅是一处精致的居住空间,而且成为一个艺术传播的场所。
“1951年,南京市军管会征用大院,甘氏族人迁出。此后几十年间,大院成为职工宿舍,居住人口增多,建筑因长期使用和缺乏维护出现不同程度损坏。1982年,甘熙故居被列为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在此基础上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逐步进行修缮和保护。2006年,甘熙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此进一步推动建筑的修复和文化展示工作。”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说道。
如今站在甘熙故居里,青砖小瓦依旧,回廊挂落如昔。唯有细心观察,才能在一些老门窗上发现些许修复痕迹,似乎在默默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往事。它见证了一个家族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见证了一段因艺术而创造的奇迹。每当京韵昆腔在这里响起,就仿佛在与历史对话,提醒着人们文化的力量永不消逝。
楹联载家训,墨宝润门庭
甘熙故居内,处处可见精心制作的楹联匾额。这些楹联匾额不仅是装饰,也是甘氏家族家训与文化追求的集中体现。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自2010年成为全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以来,也成为楹联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南京市楹联家协会主席袁裕陵介绍,2019年12月,南京荣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是最早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副省级城市,这块铭牌就被悬挂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中。
甘熙故居内的楹联不仅仅是装饰,更是甘氏家族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这些楹联遍布建筑各处,从厅堂到书斋,甚至厨房门柱,无不体现家族的文化追求。
津逮楼作为甘家的藏书楼,其楹联最具代表性。南面楹联写道:“津逮楼中,丝竹管弦,雅韵天生九畹;人文道上,才情胆识,大名高矗两间。”“这副楹联将甘家在文化艺术和人生道路上的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丝竹管弦’指代音乐戏曲,‘雅韵天生’彰显艺术天赋,‘才情胆识’则体现了家族的人文情怀。”袁裕陵介绍,北面楹联“万卷精儒名传金石录,千秋大义德润友恭堂”则突出了甘家的学术传承。其中“金石录”即指甘家珍藏的宋版《金石录》,这部珍贵的典籍曾是津逮楼的镇馆之宝。
友恭堂作为家族议事和接待宾客的重要场所,其楹联更是凝聚甘氏家族的核心家训。袁裕陵介绍,堂前门联“德尚圣贤,炎凉世事三更梦;志存淡泊,风雨人生一部书”表达了甘氏家族淡泊名利、追求精神满足的生活态度。厅前柱联“德雨信风,仁山智水;礼门义路,贤士达人”,强调了道德、礼仪和贤达之士的重要性。厅后柱联“孝义传家政,诗书裕后昆”,则重点强调了孝义和诗书在甘氏家族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中堂对联“立德齐今古,藏书教子孙”突出了立德和藏书的重要性,体现了甘氏家族的家风和教育理念。这些对联恰到好处地装饰了甘熙宅第,反映了甘氏家族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非遗焕新生,民俗续传承
“六朝烟水气,食宿在金陵。”虎头鞋、虎头帽、拴孩石、大红的花轿、艳丽的新娘服……如今的甘熙故居已成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这里不仅能触碰甘氏家族的百年兴衰,还能从历史的尘埃里,感知南京民俗和非遗的深厚底蕴,品味扑面而来的南京味儿。
走进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青砖小瓦花格窗的建筑形式,将这里分隔成一个个独立的工作间。南京云锦、秦淮灯彩、南京绒花等众多南京特色非遗项目,以传承人工作室的形式,展示着非遗的精彩制作和表演过程。游客可以在现场零距离观赏这些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同时通过展板了解这些手工艺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艺人简介。
“十里秦淮水,波映花灯红。”秦淮灯彩是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荷花灯、鱼灯、熊猫灯、宫灯……在灯彩工作室里,一排排大小不一的花灯悬挂在天花板上,造型丰富多样,做工纤巧精致,染色自然明丽。
“花中有花,题中有题。”以清新秀丽见长的南京剪纸,刻画的人物和花鸟妙趣横生。剪纸艺人张滢在心中构图,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手腕翻转之间,一幅活灵活现的图案便一气呵成。
而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的另一隅,南京绒花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树宪正聚精会神地制作着手中的绒花。红、粉、黄、绿等颜色的蚕丝,被赵树宪用铜丝巧妙固定加工,制成各种绒条,再通过镊子的灵活运用,弯绕成花朵、柿子、元宝、如意、凤冠、龙船、丹顶鹤、万年青等各种形状的绒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甘熙故居的保护传承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非遗传承人在这里不仅是展示者,也是活态文化的传承者;游客在这里不仅是观看者,也是文化体验的参与者。这种互动式的文化传播模式,让文化遗产真正“活”在了当下。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甘熙故居的青石板路上,听着老茶馆里传来的南京白局悠扬曲调,看着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传统技艺,欣赏着楹联上深刻的家训箴言,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还有文化传承的生命力。
“古宅深院,知己红颜,灯影,是熙南里优雅霓裳。那‘甘熙宅第’便是,深藏不露的百代佳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杂志主编、诗人胡剑明在《市声灯影熙南里》一诗中如是写道。作为一名在老城南长大的南京市民,他对这里的街巷、市井,有着一份深厚的记忆与情感。他感叹:“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市井’之中,看繁华,看百态,多用一份欢喜心,也多用一缕诗心。相信杂音和那些暗影,都会淹没在市声灯影之中,被‘老城南’朝阳而起的风,稀释!”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来源:江南时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