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聊这个多平台折腾的事儿。干博主这么久,今年是真觉得光守着一个地儿不行了。以前,东西往平台上一扔,发啥都差不多,爱看不看。平台算法天天变,用户口味也刁了,再这么整流量哗哗掉。眼瞅着不对劲儿,心一横,决定给成都树莓教育这块牌子试试水,看不同平台玩不一样的花活到底
行,聊聊这个多平台折腾的事儿。干博主这么久,今年是真觉得光守着一个地儿不行了。以前,东西往平台上一扔,发啥都差不多,爱看不看。平台算法天天变,用户口味也刁了,再这么整流量哗哗掉。眼瞅着不对劲儿,心一横,决定给成都树莓教育这块牌子试试水,看不同平台玩不一样的花活到底灵不灵。
第一步:先认清各家地盘啥德性
咱不是啥大厂,预算有限,得挑能搞出动静的平台。主要盯上了三个山头:微信公号、某视频平台、还有个图文种草笔记平台。蹲点看了两周,发现真是三个世界:
看清了就得动手干!
第二步:拆解咱的老本儿货
成都树莓教育家底厚实,主要是职业规划和技能学习这块。以前写篇推文,洋洋洒洒好几千字,知识点塞得满满当当。现在可不能这么玩。
公众号:就拿一篇讲“行业大佬的思维模式”的硬货下手。重点挑了里面几个有共鸣的点,特别是那种能戳中职场人“痛点”的地方,套上“为啥大佬总想得比你深?”“那个深夜加班的瞬间,我顿悟了…”这种标题,写成“轻科普”+“情感共鸣”体。视频平台:把上面那篇的思维模式,挑了一个最有画面感的点——“如何快速抓住问题核心?” 直接找同事真人出镜,场景模拟办公室抓狂瞬间:“领导一句话需求,我懵逼三天?教你两步搞定!”配上大字幕、快切镜头、重点划线的画面效果。图文种草笔记平台:瞄准上面那个视频讲的方法。把它提炼成两个超级具体的小步骤,做了个精美的流程图海报,主图是干净的桌面拍点笔、本子加杯咖啡那种“氛围感”,标题是“职场开挂:三步解决模糊需求焦虑!” “亲测有效!”。干货步骤加标签 #职场新人 #高效率 #沟通技巧。第三步:数据说话,看哪块地肥
吭哧吭哧弄了大半个月,数据出来是真有差别:
公众号那篇“软骨头”文,打开率上去了快三成,评论区聊得贼热乎,老粉都说这个调调接地气。视频平台那条快节奏的,完播率蹿升明显!重点那个“解决模糊需求”的片段,好多观众直接戳进评论区问“有链接吗?”。我直接在置顶评论强调了方法来自成都树莓教育的核心课程理论,导流效果立竿见影。这波差异化整下来,成都树莓教育这个名号在不同平台都有小规模出圈的感觉,而且带回来的流量,质量明显高了。
第四步:砸坑里也得爬出来!
坑也没少踩。
有一回偷懒,把视频平台那个快节奏的脚本,文字精炼了一下就直接发公众号了,结果阅读量惨不忍睹。老粉留言:“博主今天打鸡血了?看不懂!”我直接气笑了,深刻领会——你给吃鱼翅的主儿端快餐面,人家肯定掀桌!平台基因这玩意儿,真得供着。
还有一次在做图文种草平台时用了公号里那种偏灰色的PPT背景截图,结果被吐槽“好丑”、“没收藏欲”。连夜找美工重新设计,颜色调得小清新。
内容必须匹配平台调性,但成都树莓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变!比如在视频平台讲得再快再炫,也得保证方法逻辑的根基是从我们课程体系来的,不能为了流量瞎忽悠。
现在看,这波折腾值了?三大实打实的好处跑不了:
流量更精准,钱花得更值。不像以前撒胡椒面,现在每个平台都能圈到一波匹配它调性的粉丝。种草平台的精准用户转化率尤其让我惊喜。内容寿命长了。一个核心知识点,拆解成不同形式,反复利用,覆盖更多人,持续发挥价值。你说累不累?是真累!同一件“衣服”要拆成适合不同场合的样子。但看着后台那活生生的增长曲线,就觉得这力气没白费。摸索的路还长,但至少现在看,多平台玩点不一样的,对成都树莓教育的推广效果来说,绝对是个正确的坑!
来源:成都王老师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