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玩具经济学”:80间工坊如何让2400名宝妈端稳“家门口的饭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00:47 3

摘要:在粤北龙川田心镇农贸市场二楼,38岁的黄春兰熟练地给玩具娃娃缝上最后一道裙摆。这个曾经的留守妇女,如今带着12个邻居在"富民工坊"上班,每天工作6小时,月入3200元——这是龙川"小玩具撬动大产业"的微观样本。

在粤北龙川田心镇农贸市场二楼,38岁的黄春兰熟练地给玩具娃娃缝上最后一道裙摆。这个曾经的留守妇女,如今带着12个邻居在"富民工坊"上班,每天工作6小时,月入3200元——这是龙川"小玩具撬动大产业"的微观样本。

龙头下沉:从工业园到"妈妈岗"的蝶变

2019年丹尼玩具落户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时,没人想到这家主打潮玩代工的企业,会成为破解山区就业困局的钥匙。总经理陈志强算过账:园区2000个岗位,只能解决县城及周边就业,而全县16-59岁农村劳动力中,43%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

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泡泡玛特订单激增,丹尼玩具尝试将包装、装配等低技术环节下沉到镇村。田心镇的"妈妈岗"应运而生:弹性工作时间(7:30-11:30,14:00-17:00),按件计酬(每个娃娃0.8元),甚至允许带学龄前儿童上班。黄春兰的工作台旁,就放着女儿的婴儿车。

这种"核心厂区+分布式工坊"模式,让丹尼玩具产能提升27%,用工成本下降18%。更意外的收获是:工坊激活了镇村闲置资源——麻布岗镇利用旧粮站改造的工坊,盘活3000㎡国有资产;铁场镇将祠堂改造成培训中心,顺带保护了古建筑。

要素回流:30分钟就业圈的城乡共振

龙川的"富民工坊"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重构城乡要素循环。在鹤市镇河布村,强村公司盘活闲置小学,建成龙川首个"共享工坊":一楼是丹尼玩具的装配线,二楼是青稻农厨的客家美食作坊,三楼设电商直播间。这种"前店后厂"模式,让村民钟秀芳既能组装玩具,又能制作灰水粽,月收入突破4000元。

数据显示,全县80间工坊累计盘活闲置房产55处,面积3.7万㎡,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200万元。更关键的是,形成"30分钟就业圈"——最远的上坪镇工坊,村民骑电动车28分钟可达,实现"早上喂猪、中午务工、下午接娃"的生活节奏。

机制创新:从"输血"到"造血"的进化

龙川的破局之道,在于构建"政府+强村公司+企业+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县政府出台《富民工坊建设实施方案》,按带动就业人数每人补贴200元,累计发放33.86万元;强村公司负责场地整合、人员培训,收取10%的管理费用于公共服务;企业提供设备、订单,培训技术骨干;农户按劳取酬,多劳多得。

在佗城镇,这种机制催生出"玩具+文旅"的新业态。丹尼玩具开设"潮玩手作体验工坊",游客既能DIY娃娃,又能参观生产流程,年接待2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增收30%。"我们不是简单的代工厂,而是打造玩具文化IP。"陈志强透露,正在开发的"佗城小恐龙"系列,预计年产值破亿。

富民密码:2400个岗位背后的发展哲学

截至2025年7月,龙川玩具产业产值达20.6亿元,其中工坊贡献41%。更值得关注的是结构变化:2400名从业者中,留守妇女占68%,50岁以上占22%,人均月增收2800元,带动127个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这种模式正在向油茶、丝苗米等产业复制。在赤光镇大洋村,油茶加工坊借鉴玩具工坊的"弹性工作制",采茶季日均吸纳300名村民,人均日赚150元;在丰稔镇,青稻农厨的客家美食工坊,带动17名返乡青年创业,产品打进深圳商超。

山区启示录:从"单向输出劳动力"到"双向激活潜能"

龙川的实践,破解了山区县的三大痛点:

- 产业弱:玩具产业带动配套企业17家,形成"注塑-涂装-包装"完整链条

- 留人难: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2%,增速全市第一

- 治理难:工坊成为基层治理的"微枢纽",2025年上半年调解家庭纠纷327起,同比下降61%

当田心镇的宝妈们在工间操时间跳起广场舞,当90后大学生村官在工坊直播带货,龙川的"玩具经济学"正在书写新范式——不是简单的GDP增长,而是让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产业心跳",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在土地与工厂之间找到尊严。这种藏富于民的发展逻辑,或许正是"百千万工程"最动人的注脚

来源:陈姐娱乐

相关推荐